>国务院日前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时期,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将其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奠定坚实基础。《规划》指出,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组织实施一批成熟度高、成长性好、先导性强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支持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规模效应明显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同时,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制度,在国家许可范围内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产权、信息、技术、版权等要素市场,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文化市场现状调查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认为,《规划》提出,健全文化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业态。大力发展演艺业,加强演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发展全国性文艺演出院线和电子票务系统。加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广播影视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广播影视知名品牌,实施一批广播影视精品工程,推动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整合提升图书、报刊等纸介质传统出版产业,发展数字出版等新兴出版产业,加快推广数字环保技术,创新出版传播手段和渠道,打造一批大型出版传媒、印刷复制和发行企业集团。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快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推进国家版权监管平台建设,提高版权服务与保护水平。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国文化市场现状调查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主要研究分析了文化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并对文化行业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报告首先介绍了文化行业的相关知识及国内外发展环境,并对文化行业运行数据进行了剖析,同时对文化产业链进行了梳理,进而详细分析了文化市场竞争格局及文化行业标杆企业,最后对文化行业发展前景作出预测,给出针对文化行业发展的独家建议和策略。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文化市场现状调查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给客户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发展建议,使其能以更强的能力去参与市场竞争。
《中国文化市场现状调查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的整个研究工作是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是相关文化企业、研究单位、政府等准确、全面、迅速了解文化行业发展动向、制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专业性报告。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奋斗目标,并号召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断努力。为此,文化部编制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规划纲要》。
简要分析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利条件,并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指出其依据。(9分)
【答案】
(1)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依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的发展需要继承文化传统。
(2)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依据: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依据:文化的发展需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4)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发展。依据: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建设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三个方面即可,6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说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利条件并阐明其依据。本题并为限定学生答题所用知识的具体范围,考查的知识面较广,解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设问,以从中获取答题的有用信息。本题设问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实质就是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故学生可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角度去分析说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故学生可从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角度去分析说明;文化发展离不了博采众长,故学生可从通过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以借鉴和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角度去分析说明;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故学生可从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角度去分析说明。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的特征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相关知识。
【题型】简答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4-学年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自己则说:“土是我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他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他将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臵在了作品中。
莫言的成功首先是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极具浪漫主义风格,能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传播给整个世界,适合中国读者的口味,适合评委的味口,也适合全世界读者的口味。其次是随着中文在世界上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外开始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也不能排除电影《红高梁》在世界上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红高梁》电影在世界上的成功,也就没有莫言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