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落户动态

能吸引人的体制就是好体制,上海社科院深化改革 你是新上海人了

落户动态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经济研究所西方经济学研究室主任韩汉君感到,现在忙多了,想做调研的计划很多、想写的东西很多,但忙并快乐着。在他看来,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社会科学研究面对信息海量、形势瞬息万变,必须改变传统研究模式,建立新型研究模式。新闻研究所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

经济研究所西方经济学研究室主任韩汉君感到,& 现在忙多了,想做调研的计划很多、想写的东西很多,但忙并快乐着&。在他看来,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社会科学研究面对信息海量、形势瞬息万变,必须改变传统研究模式,建立新型研究模式。新闻研究所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王蔚则用两个& 大事&来形容这次改革,即关系院战略发展的& 大事&,关系每位科研人员职业发展的& 大事&。在她眼中,人事改革有助于让科研机构& 去行政化&,形成& 以科研为导向&的发展道路。



  在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于信汇眼中,初显的改革成效至少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推动了制约智库建设老大难问题的解决,人才生产力得到释放;二是人才梯形得以完善,补上50岁左右的骨干人才缺乏的& 短板&,也让大批年轻人才得到更多锻炼,为社科院中长期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三是科研人员更富活力,有影响力的智库成果和标志性的学科成果涌现。



  如今,一系列瞄准& 高端&的智库和科研成果陆续出现:



  一系列更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出炉。王战今年参加总书记主持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就国内外经济形势等问题向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意见,他对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言的& 创新走廊&,如今已在松江G60高速沿线初见雏形;世界经济所引进人才 沈玉良则深耕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承接了& 全球数字贸易规则新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分析&等多项商务部重大课题。一年来,社科院共承担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研究课题8项,组织上报中间成果专报34期,通过中央有关机构等报送研究成果83份,等等。



  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涌现。由原副院长熊月之领衔的30卷本新修《上海通史》眼下正在制作中,有望于今年年底完成初稿,此举将为上海史学研究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社科院学者也体现出自己独到的眼光,世界经济所所长权衡等推出著作《劳动—资本关系变迁: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分析》,经济所原所长石良平、所长沈开艳等推出著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模式研究:中国国家发展导向型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等。



  一系列面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话语的项目不断完善。由副院长、国际问题专家黄仁伟领衔,在韩国举办以& 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为主题的& 中国学论坛东亚分论坛&。在上海举办& 上海全球智库论坛&,在海外学者和不少西方顶级智库面前,院智库研究中心名誉理事长王荣华聚焦& 命运共同体&发出中国声音。被誉为& 经济伦理学奥运会&的& 国际企业、经济学和伦理学学会第六届世界大会&也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上海,来自联合国的重要官员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



  于信汇表示,探索适合高端智库建设的体制机制之路才刚刚起步,面向& 高端&目标,未来还需要在进一步激活人才活力、理顺体制机制方面继续摸索。当确保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成为新型城镇化规划和落实的核心内容之一时,仅有& 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人口转移落户数量挂钩&(下称& 人地挂钩&)的制度性安排已经不够了。好在一切已经进入实际落实与推进阶段。



  国土资源部已经开始以此为重要标准,调整未来5年建设用地指标的安排与计划——未来五年,国土资源部将安排总计1200万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城镇吸纳农业人口转移落户,而按照原计划标准测算,这一指标只有720万亩。



  ~,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约为3900万亩,这意味着将有将近1/3的新增建设用地,被用于确保1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与此同时,一系列以此为目标的土地管理机制,也已在建立当中。



  三分之一



  & 从国务院到部里面,对于实现1亿农村转移人口城镇落户的工作,是非常重视的,现在,围绕这个目标的建设用地安排调整工作已经在进行当中。&11月9日,一位地方国土资源厅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1亿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市,将在建设用地安排上,有& 明显的体现&。



  10月,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建设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明确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将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挂钩。



  中国内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保护耕地为中心,建立起了一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审批管理机制。以到保有18亿亩耕地为目标进行倒排,确定每年新增建设用地的总数,而后逐级分解地方。此过程中,国土资源系统须进行逐级审批。



  因此,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被承担发展职能的地方政府视为十分宝贵的稀缺资源。& 所以,提出人地挂钩,实际上是对地方政府一种很大的鼓励。&前述地方国土资源厅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



  ,国土资源部对全国土地利用规划(2006~)》(下称《规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规划》已经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在这份调整后的《规划》中,~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约3900万亩。这成为未来5年新增建设用地的& 红线&。



  & 尽管《规划》调整的时候,人地挂钩的政策还没有出台,但是已经充分考虑了这个因素,在《规划》中,总计安排了约1200万亩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用于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几乎占到了1/3,这足以说明力度很大。&前述地方国土资源厅内部人士称。



  标准调增



  出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考虑,中国内地的土地管理制度在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上,有着较为严格和完整的标准体系。而此次为了确保1亿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目标能够如期完成,在相关标准上也进行了调整,从而形成了1200万亩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多位国土资源住房城乡规划系统内部人士向记者证实,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需要参照人口数量,并具体到&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标准。同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又按照城镇居民和农村流动人口两类不同属性编制。



  此次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如果按照原有的标准划分,实际上须依据农村流动人口的标准编制。根据农村流动人口的建设用地安排标准,农村流动人口通常只按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60%安排用地。



  &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测算,1亿农村转移人口大致需要安排720万亩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但是,此次进行《规划》调整时,并未依据这个原有的标准安排建设用地,而是调增了这个科目的标准,从而多安排了建设用地。&前述地方国土资源厅内部人士表示。



  记者掌握的情况表明,国土资源部针对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采用了进城落户人口按人均100平方米安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标准,而这一标准按照农村流动人口的标准,则只有约人均60平方米。



  因此,相较于按原标准形成的720万亩的新增建设用地供应规模,为落实1亿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市的目标,国土资源部多安排了约500万亩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这不得不说对于地方政府是极大的鼓励与刺激。



  指标单列



  & 从部里面给我们传达的精神看,这些用地指标都会是单列的。&前述地方国土资源厅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因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而形成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安排,将实行单列计划,以确保& 专标专用&。



  国土资源部下发给地方的相关文件提出,国家充分考虑各省(区、市)上一年度进城落户人口规模,合理分解计划指标;省(区、市)根据所辖各市县上一年度进城落户人口规模,专项安排计划指标;县(市、区)在组织城镇建设时,优先安排吸纳进城落户人口镇的用地。




  & 因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稀缺资源,所以,采用计划单列的管理方式,一是为了防止地方政府挤占、挪用这一专项建设用地指标;二是为了增强这一政策的针对性和激励作用,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一位国土资源系统的专家向记者表示。



  虽然调增建设用地规模已经确定,但是集约节约用地的惯有原则并未被突破。目前,国土资源部已经要求,要综合考虑城镇容纳空间等因素,现状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不超过100平方米的城镇,对于进城落户人口,按人均100平方米标准安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



  同时,现状人均水平在100~150平方米之间的城镇,按照人均80平方米标准安排;现状人均水平超过150平方米的城镇,按照人均50平方米标准安排。超大和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原则上不因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安排新增建设用地。



  除此之外,国土资源部还要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编制和修订时,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现状、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和人口规模等因素,特别是进城落户人口数量和流向,合理安排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原有规模确实无法满足进城落户人口用地需求的,可依法适当调整规划。

  这是上海社科院发挥人才优势、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也是面向国际打造高端智库影响力的一次积极& 试水&。



  时钟拨回12月1日,上海社科院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地方性智库入选首批25家全国高端智库,令不少社科院人感到兴奋和骄傲。在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眼中,步入新阶段的社科院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首批试点单位中唯一一家接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和管理的国家高端智库,二是首批试点单位中唯一一家高端智库建设与整体体制机制改革同步进行的智库。这两个特点决定了下一阶段的目标,就是要在改革中探索适合高端智库建设的体制机制,更明确地说,就是要回答市委主要领导曾提出的体制之问——& 什么是好的体制?能吸引人的体制就是好体制&。



  想引进的人才,因受行政级别限制而不得不放弃,怎么办



  在智库建设领域,起步较早的上海社科院已经积累了一些心得。而如何真正凸显& 高端&,则是一项新课题。



  经过反复调研,院领导集体感到,& 高端&体现为高水准的智库成果,但背后是高水平的人才。一些已经取得的成绩让他们越来越发现,实现目标,功夫还是要花在改革上,重点就是如何用好人的体制改革。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也凸显出改革的紧迫性:想引进的人才,因受行政级别限制而不得不放弃,怎么办?科研人员大多不坐班,但做决策咨询报告要团队作战,过于灵活的坐班制度就不适合了,如何改革?真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旗舰型学者为数不多,如何让有能力和潜力的人脱颖而出……



  针对这些问题,一系列着眼于& 用好人&、打造& 吸引人的体制&的改革举措出炉了。比如,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建立与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相匹配的科研组织形式,以项目制运行为核心,确立首席专家负责的课题研究模式;再比如,完善智库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将决策咨询、对外学术交流、科研信息数据库建设、媒体影响力等工作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和职称晋升指标中;又比如,设置高端智库资深专家组,汇聚院内外决策咨询研究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发挥& 老法师&在高端智库专报审读修改、院内课题立项与结项、国内外学术交流网络建设方面的作用;还有,做好& 加减法&,减去研究所大量公共行政事务的负荷,增加科研人员对科研的聚力……



  & 去行政化&形成& 以科研为导向&的发展道路



  如今,一些人已初感改革成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