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6月,多地户改政策相继落实,落户政策在不断放宽。在部分一线城市明确疏解人口和房市信号的同时,一些重点省会及二线城市的户口变得更有"分量",宽松的户籍政策成为这些城市抢夺人才的砝码。
户籍政策与吸引人才相结合
日前,一条武汉本地的新闻引起了坊间的注意:"今年武汉有约10.3万名小学新生入学,是8年内入培学通数最多的一年。"这意味着武汉的年轻人在增加。
5月22日,武汉市公安局实施了新的户籍迁移政策,进一步对各类人才落户武汉敞开大门。武汉提出"降低招才揽仕门槛",调整并完善了18项户口迁移政策。其中新规明确降低了大学毕业生的落户门槛:毕业3年内在武汉就业创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无须买房,只需提交相关材料,即可申请落户;博士、硕士人员则可直接落户。
武汉市有关部门表示,户改主要是为了服务于经济发展,广揽创新创业人才,合理引导人口转移。因此,武汉制定了"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适度放开开发区和新城区落户限制"的基本原则。
据介绍,4月15日武汉启动了高校毕业生落户新政策,仅一个月时间便受理了4100余人,其中已办理落户1600余人。而通过窗口、网络及电话进行政策咨询的则高达6.5万余人次。
最新的户籍新政,是武汉在"留住百万大学生"人才战略指导下发布的。2月武汉正式提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3月推出专项政策解决留汉大学生住房难问题,5月再次出台《户口迁移办理工作规定》,大学生落户武汉几乎是"零门槛"。
而南京也在4月发布了《人才安居办法》,出台住房新政,提出力保16万人才安居乐业,主要面向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与园区内新就业人员。
据悉,西安、长沙、郑州等地近期也推出了宽松的落户政策--从2014年全国户籍制度改革开始以来,多地主动落实"差异化落户政策",希望通过户籍改革与吸引人才相结合,调整户籍人口的结构。
在部分一线城市疏解人口和房市信号明确的同时,这些重点省会及二线城市的户口变得更有"分量",宽松的户籍政策成为这些城市抢夺人才的政策砝码。
而吸引人才政策的效果也较为显著。据2009年至的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武汉净流入人口快速增长,已从2009年的74.45万人增至242.78万人,仅的净流入人口便为2009年的3倍多。 《21世纪经济报道》
抢得来还要留得住
京沪外来人口负增长
目前看来,省会及二线城市的这些吸引人才政策的效果较为显著。根据记者统计的28个一二线城市常住人口增量显示,有11个城市的人口净增量超过了10万,其中人口增量最多的五个城市分别是广州、深圳、重庆、长沙与杭州。从地域分布上看,人口流入地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中部的长沙、武汉和郑州以及上游的重庆等地。
在一线城市中,由于落户政策较为宽松、产业发展较好,深圳、广州成为人口增量最多的城市,而北京、上海人口分别仅净增了2.4万和4.43万。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的常住外来人口减少了15.1万,是18年来首次减少,而上海的外来人口更是在、连续两年减少。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常住人口增速下降主要与北京市的人口调控政策和调控目标有关。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规划,到,北京市常住人口要控制在2300万以内,这几年也采取了诸多人口疏解政策,主要体现在外来流动人口上。
目前京沪的人口都已经超过2000万,出现了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等"大城市病"。为了从病根上破解这些问题,京沪相继提出了人口控制与疏解的政策,并设立了严格的人口数量控制红线。
记者注意到,就在北京上海常住人口缓慢增长,外来人口负增长的同时,重庆、长沙、杭州这几个二线城市常住人口却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而武汉、郑州、天津的人口增量也都超过了15万大关。
逃离北上广也不全是美好
如同上述数据反映的一样,在京沪采取人口疏散政策,房价等生活成本高企时,诸多省会及二线城市却在采取措施吸引人才,特别是吸引部分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外溢的、愿意回到这些城市创业、工作的人士,因此不少人选择了"逃离北上广"。
今年2月,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刘超在谈到今年选择的工作地时,对记者表示:"很多留在北京工作的同学感觉压力大,最终选择了回老家。往年我们专业留北京的同学很多,但是考虑到房价等因素,我们班同学回老家工作的超过了一半,就算是考公务员也比较倾向于考外地的公务员。"
然而,"逃离北上广"回到二线城市也会面临不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合适的工作岗位少,工资较低。一份由某互联网招聘平台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在武汉进行招聘的互联网公司数量为1051家,而北京则有16200家。
该报告选取了产品、运营、设计师、Java工程师和安卓工程师五个岗位,对比北京与武汉。可以看出,武汉互联网行业的主要职位薪资都远远低于北京,以安卓工程师为例,北京的平均薪资几乎是武汉的两倍。
有业内人士指出,积极抢人的省会及二线城市,应该把重心放到公共服务建设与产业规划发展上来。要用完善的公共服务来节约人才的时间成本,用多元化的产业来增加人才的选择机会,用公正高效的政府行政能力来减轻人才的公平忧虑,用文明城市的形象来减轻人才担心的道德摩擦,用安全放心的法治环境及空气环境来强化人才的居住信心。只有这样,人才才会不请自来,才能有真正的获得感,而且来了就不愿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