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张江园区的规划,未来5~10年,要容纳30万人。”殷宏告诉我。这些都是人才,但也意味着大部分人迟早要为了一个上海户口而焦虑、等待或者茫然。
放大到整个上海,郊区空地划定“红线”之后,市区可利用的土地存量已经相当有限。按照1888.46万常住人口和6340.5平方公里土地面积计算,其人口密度已经居全国前列,更何况仅占全市面积4.6%的中心城区,就容纳了占全市人口34.6%的652.96万人,人口密度达到惊人的2.2559万人/平方公里。
上海到底能够容得下多少人?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个谁也回答不了的问题。有人说是2000万,有人说是3000万,还有人会说:“楼越来越高,日子不也照样过吗?5000万也没问题。”
但似乎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在中国,户口并不只是一个人的身份证明,上海户口,它背后还有社保、教育、养老、福利等等一串长长的账单。虽然没有人详细计算一个上海户口所对应的政府成本,但专家几乎一致认为,以目前发展看,“上海每年新增户籍人数不宜超过10万”。
让人头疼的还不止那些所谓人才。根据王大的调查,现在嫁到上海的外地媳妇也有30多万人仍没拿到户口,而由于历史原因,当年外出“支内”、“支边”、“上山下乡”的知青,就连公安局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他们在外地退休后想落叶归根,但动一发则牵及全身,一个人往往就意味着一个家庭。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人才引进也不敢大规模放开的原因,他们现在年轻,可将来也有老的那一天,怎么办?”王大说。至于说那450万居住证中所占80%以上的临时居住证,此刻还远远未能顾及。对那些背着大包小包挤火车的农民工来说,一个上海户口还是个非常遥远的奢望。
“如果上海户口完全放开,会怎么样?”我明知故问。王大脱口而出,只一个词:不堪设想。
刘静的午饭是在办公室凑合着吃的。或许是因为这两天阴雨的缘故,刘静的装扮并没有电视上那些企业高管的影子。深色羽绒服,随意扎起的马尾辫,带着一副小眼镜,说起话来语速很快,还可能随时会被桌上的电话打断。
鲁翔的午饭只用了不到20分钟就草草解决。食堂里熙熙攘攘,8元或10元的一份套餐,看上去并没有食欲。我问他可否拍张照片,起先答应得很爽快,没过多久又打来电话拒绝了:“不清楚那些租房的中介有什么背景,还是不惹麻烦的好。”
他的家就在重庆最繁华的朝天门大桥附近,说起这些他也会偶然流露出对上海的不屑,“谁没见过高楼,我也是从小在市中心长大的,就相当于上海的城隍庙地区”。但在眼下,他必须要小心翼翼,“生存第一”。
这个城市在一天天长大,变胖。王振会感叹:“蓝印户口、居住证、现在转户口,都是在铁板一块的户口上划开一道口子。”天南海北赶来的人才跃跃欲试,紧紧抓着几道裂缝,拼命往上爬。“人才高地”是个很形象的词儿,四周用户口筑起来的铁栅栏也在慢慢长高。在它面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开始显现。
采访结束后正赶上晚高峰,上海户口,我随着人流挤进张江地铁站。等车的时候,电子屏幕上正在播放有关“迎世博、讲文明”的活动,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正在用力将一名半个身子还在车门外的乘客往里推。画面的角落显示着两行字:“今天距世博会还有414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