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9日,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今年首要任务,是使所有的地方都能够出台具体落实国务院户籍制度改革的做法和政策。
随后,4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户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上海市将在完善居住证、居住证转办常住户口、直接落户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积分落户政策。
至此,目前中国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省份增加到29个,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黑龙江、吉林、辽宁、重庆、云南、甘肃、青海、福建、江苏、安徽、贵州、四川、新疆、宁夏、浙江、海南、内蒙古、天津、上海。
取消农业、非农户口区分
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
农业户口要取消了!但超五成农民却不愿& 农转非&……为啥?
记者注意到,上述地区大都在本地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一些地方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时间表。
上海提出,取消本市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安徽提出,户口登记不再标注户口性质,不再出具关于户口性质的证明;
贵州提出,从6月1日起,在& 户别&栏不再登记农业或非农业,统一登记为家庭户或集体户。
部分地区放宽落户条件
对于户籍制度改革,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能否比较容易地圆& 城市梦&?梳理可见,与国家版的意见相比,不少地区的方案降低了落户门槛,落户条件更为宽松。
按照国家版的户籍改革意见,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相比之下,一些省份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地区的范围更大。如,四川提出& 全面放开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山西提出&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中小城市落户限制&;贵州也提出& 全面放开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等。
对于大城市的落户条件,国家版的户籍改革意见规定& 大城市对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5年&,而河南缩短为& 不得超过2年&,安徽缩短到& 不得超过3年&。
积分落户成特大城市& 标配&
在特大城市落户方面,& 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成为& 标配&。上海提出,深化完善积分落户政策。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合理设置积分分值。
农业户口要取消了!但超五成农民却不愿& 农转非&……为啥?
四川提出,改进成都市现行落户政策,建立居住证积分入户制度;湖北提出,科学控制武汉市人口规模,合理设置落户积分分值,建立积分落户制度。
& 不同城市的积分落户做法也不一样,各地一般会根据自身城市承载力的情况,来制定或宽或紧的落户条件。&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表示。
& 总的感觉是大多数城市设定的条件和门槛过于严格或过高,使得很多想进城的农民工无法落户。希望未来通过工作,使得一些城市降低门槛,放宽条件,让有意愿落户的人能够真正落户。&徐林表示。
超五成农民不愿& 农转非&,他们在顾虑什么?
不过,关于& 农业户口要取消&这件事,却有五成以上的农民明确表示不愿意。
根据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中西部农民向城镇转移意愿分布调查显示,受访者中愿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不想再回农村的比例仅为14.8%, 有53.8%的明确表示不愿转户口、目前只是暂时待在城里,还有31.4%的持观望态度,视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定。
此外,在搜狐民调推出的互动调查中,截至4月30日凌晨,虽然有过半网友认为,取消农业户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在问及& 如果你是农业户口,户籍改革之后是否会选择落户城市&时,50.87%的网友选择了& 不会&。
为什么不愿意转为城镇户口呢?
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胡俊波从3个层面分析了进城农民工不愿& 农转非&的问题。
一、经济层面的问题
胡俊波认为,农民工不愿& 农转非&是从& 成本—收益&角度出发的理性选择。这种成本收益比较是从净收入的角度来看的。
农业户口要取消了!但超五成农民却不愿& 农转非&……为啥?
将户口转为城市户口以后,在城市就业所得到的工资总收入减去城市里面购房、安家、生活的系列成本,才是农民工成为& 城市人&以后的净收入;同时,成为& 城市人&要不要放弃农村的各种权益?如果必须放弃的话,那么放弃的各种权益就成为& 农转非&的机会成本。
要让农民工安心& 农转非&,就必须满足:首先,成为城市人以后的净收入必须为正;其次,在城市的净收入必须大于放弃的农村相关权益。如果这种条件不能满足,那么他们不愿意& 农转非&就是正常现象。
二、安全层面的问题
现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无法为农民工& 农转非&提供足够的保障。除了个别试点地区外,目前农村人口实行的还是家庭保障。对于农民工来说,土地是家庭保障的重要基础,也是最后的防火堤。在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下,农民工是不敢贸然& 农转非&的。
三、社会层面的问题
农民工群体正在逐渐分化,部分农民工存在社会融入障碍。年龄大的农民工群体,出于社会习俗、生活习惯等,很难完全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一些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教育、经历等原因,可能对城市生活已经习惯了,反而难以再适应农村生活。
农业户口要取消了!但超五成农民却不愿& 农转非&……为啥?
不过,胡俊波表示,农民工不愿& 农转非&是正常现象,应该正确看待。因为,我们需要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人口的城镇化。对于部分农民工来说,他们不愿意& 农转非&,可能是目前还不具备成为城市人口的条件,也可能是他们还没有做好市民化的准备。我们不应该拔苗助长,强行推动这部分人群市民化。
胡俊波建议,首先,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家庭保障的局面,让农民工能够放心& 市民化&。
其次,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各种成本。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农民工群体对农村权益的预期,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机会成本;进一步完善城市住房制度,放宽对农民工群体的购房限制,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将农民工群体纳入各类保障房体系之内,真正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成本。
& 人们愿不愿意进城,能不能进城,主要应由市场调节,光靠行政手段效果很难见效。&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认为,户籍只是一张皮,关键是依附其上的公共产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首先要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