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落户动态

华为寒门博士年薪200万:读书实苦,却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捷径!

落户动态
  • 2023-09-19
  • 浏览

摘要:人生的路有很多条,除了念书,还有许多方式可以走向“成功”:比如很多人走的婚姻……但是高离婚率、伪豪门、对女性的不友好的《婚姻法》,已经让越来越多人对这条路也开始怀疑,靠自己才是最好的出路。而无论怎样的路,都离不开知识。尤其是在变化速度已经超乎想象的今天。

人民酱说:

读书实苦,但没有更轻松的路。

这几天,被“华为年薪百万聘用8名博士”的消息刷屏了。

这8位博士,最高年薪上限201万,最低的年薪下限也有89.6万。

7月23日华为总裁办电子邮件

一时间,大家纷纷打脸“读书无用论”。而华为因为这事也被众人纷纷叫好:高水平人才终于有了应有的价值,这也体现了华为对知识的尊重。

毋庸置疑,这8位博士都是幸运儿,一毕业就拿到了常人10年甚至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薪。

而更加引起我注意的是,据知情人透露,其中有两位博士出身贫寒,有一位甚至来自贫苦的农村。

但通过读书,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将摆脱家族的贫穷。

01寒门再难出贵子

但总有人逆袭

这些年很多人都在鼓吹,寒门再难出贵子。

不可否认,现在农村孩子考上985、211的比例确实在下降,但每年通过读书出头,让自己过上更好生活的人其实也不少。

前段时间,一位寒门清华女生张薇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火了。

张薇出生于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国家级贫困县,交通不便,高考前几乎没有走出县城,对世界的认识完全来自书本。

她第一次去省城参加物理竞赛,甚至没见过比赛所有的仪器。等找到开关时,比赛就结束了……

这种巨大的差距,让她在心底埋下了奋力拼搏的种子。

只有考上优秀的大学,才能接触更好的教育资源,摆脱贫穷和落后。

考上清华以后,因为基础薄弱,学习微积分时,做作业需要比别人多花三四倍的时间;

仰卧起坐100分,只可怜的拿到20分;

竞选班长、报名实践支队长都落选。

在普通人这,大都会心灰意冷。而张薇却不允许自己退缩和放弃。

后来,她的仰卧起坐及格了;她参加辩论赛,与队员一起获得冠军;她还拿到了学业优秀奖学金;竞选班长也成功了……

四年后,她推研成功,但她决定延迟入学一年,加入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她用坚定的语气告诉所有人:

“清华培养我们成为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人,父母希望我不忘饮水思源,朋友希望我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所以,我决定推迟研究生入学一年,加入清华研究生支教团,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一辈子难忘的事。”

02知识改变命运

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我的父亲,也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一个例子。

他出生在江西一个极为贫困的地区。常年天荒,经常是干了活却没有收成。

他小时候家里穷,大米饭都吃不起,只能用红薯头做成的稀米汤充饥。在没有收成的时候还得到处去借米,经常也是吃闭门羹,因为新米煮出来没老米煮出来多。

没有零花钱,要走几个小时到市里的高中, 住校要带一周的咸菜。

正是因为这样,他萌生了考学改变命运的想法。通过一番寒窗苦读,终于考进了师范院校,成为整个村里唯一一个大学生,后来成了一名教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而他的学生们,很多也很多都是农村出身。 他就经常跟他们说:“我们这个地方相对贫瘠,想走出去,只有读书这一条路。”

大家不比吃穿穷富,但没有什么业余时间和爱好的大家就每天你追我赶比学习,创造了我们学校考上重点高中人最多的一届。

而一晃多年过去了,这帮初中同学在全球各地开枝散叶。有在美国藤校以“居里夫人”为榜样读博的,有在北上广深工作定居生娃的,也有留在海滨高校当老师的,也有自己创业成老板年薪千万的。

我们这两代人,可以说是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从十八县小镇,来到最有机会的大都市,跨越了阶级,见到了更大的世界。

当然,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同学里也有学习不好早早出来赚钱很多的,但却是凤毛菱角。更多的人,则是还留在小镇甚至村里,早早结婚生子,为生活疲于奔命,重复了父辈底层的命运。

03读书无用论

是个伪命题

这几年,“读书无用论”总是在各种场合被鼓吹。

“读书好有什么用,你看你爸同事家那个孩子,人大毕业,现在一个月也就万把块钱,连娃都不敢要。”

“就是,还不如我侄子,初中毕业就早早出来打拼了,才几年,就买车买房,还给我哥抱上大胖孙子了。”

“所以嘛,我经常教育我家孩子,读书没什么用,早早出来挣钱混社会更有出息。”

这些对话内容是不是很熟悉?它们总是不经意地在家人,亲戚或朋友的口中说起, 尤其是回老家过年时。

在他们眼中,“读书无用论”好像是亘古的真理。

但去年很火的一部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生于古代、长于深闺的明兰(赵丽颖饰),却给出现在看也不过时的反驳:

“依我看,读书无用论这话,就是骗人的。”


明兰反驳“读书无用论”

“如果读书无用,为什么天下男子,都要去科考,难道是闲得慌?

我觉得这句话,不过是那些男人们,希望女子一辈子浑噩愚昧、乖巧听话、好摆布。”

而从小教导明兰独立的祖母,更是和明兰持同样的观点:

“不愿女子读书,那是短见。

历朝历代,世家大族的女子,哪一个不是从小读书明理。”

祖母同样不认同“读书无用论”

君不见现在女性地位的提升,有多少是因为读书带来的经济、精神独立给予的底气。

而暑假开始各种补课、带娃游学的鸡娃父母们,又哪一个不是认同读书的重要性。

而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也说过一个观点:

应试教育看似缺点很多,但是它有一个显著的功能:选拔竞争中的优胜者。
(郑也夫)

高考独木桥竞争有多激烈就不用说了,能胜出、考取名校,还能在“未正常毕业率高达65%”的情况下读完博士的人,都是什么人?

且不说智商因素,十几年苦读,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耐心和钻研精神,断然是不可能走这么远的。

而这些素养,其实也是企业所需要的。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应试教育就是一个自动将人分流的过滤器,最后能留下的,本来就是极少数的闪亮分子。

他们获得嘉奖,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04读书

可能是最好走的捷径

如果说华为博士的例子是职场人的巅峰。

但下面一张图,就能让你知道,现在创业成功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图中的这些大佬们,个个都出自名牌大学。他们创业的成功,跟他们读书好是分不开的。

不说这些大人物,有一份报告曾经调查了500位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发现84%的高管都拥有高学历,其中48%出身于985名校。

(一份500名上市公司高管的教育程度调查报告)

而更有研究表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高中文化程度的收入,两者竟然有2.5倍的差距。

还记得纪录片《人生七年》吗?

14位被选中的孩子来自英国不同阶层,7岁的他们家庭背景不同,言谈举止大相径庭,但都同样的无忧无虑,惹人喜欢。

但很快,他们就进入了人生风水岭。

在私立学校读书的三人,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他们每天有着规律的作息,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所中学,进入牛津剑桥然后成为社会精英。

高富帅三人组,从左往右:约翰、安德鲁、Peter~

当富家三兄弟每天阅读《金融报》、《观察家》、《泰晤士报》时,穷人区贫民窟长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还有人希望能够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

结果就是,一直走在求学路上的富家三兄弟,有的成了律师,有的成为电视制作人,过着上层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

而中下层的孩子们并不懂得教育的意义,对未来没什么打算,他们随意地辍学,早早地进入社会,经历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等底层命运。

& 面对阶级差异产生的成长壁垒,只有一位名叫Nick的幸运儿,作为所有人物中,唯一一个从底层实现阶级跨越的案例,他既是打破阶级壁垒的特例,也是教育改变人生最好的例证。
农二代的Nick并不其他孩子那般引人注意,他出生在乡村,每天需要走3英里的路去上学,从小缺少与社会的互动显得十分害羞。

然而,教育让他改变,因为老师的一句鼓励打开科学大门的他,用心专研科学知识,并顺利考入了牛津大学就读物理系。

28岁时,他来到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教书,成为了一个充满自信,令人如沐春风的学者,见证了他从乡村小子到大学教授的转变。

所以,当一个人拥有了知识,他的视野就会变得开阔,也能拥有更多的机会,他可以轻松地发现限制他的天花板也就只有方寸大,向前走一段,头顶就是广阔的天空。

所以,虽然英雄不论出身,现在国家在大力鼓吹素质教育,但读书仍然是这个年代改变命运最好的途径。

条条大路通罗马。

人生的路有很多条,除了念书,还有许多方式可以走向“成功”:比如很多人走的婚姻……

但是高离婚率、伪豪门、对女性的不友好的《婚姻法》,已经让越来越多人对这条路也开始怀疑,靠自己才是最好的出路。

而无论怎样的路,都离不开知识。尤其是在变化速度已经超乎想象的今天。

所以,如果你是位家长,一定会要想尽办法,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

如果你是名学子,千万要深信读书的重要性,做个终身学习者。

因为学习实苦,却是改变命运、通向幸福之路的最佳捷径。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