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是在学生经历了一、二年级简单加减问题——求总数和求相差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四五年级要学习的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基础,纵观整个小学数学的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贯穿了五个年级。为了后续学生问题解决的思路服务,这节课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通过对情景、条件的分析和讨论交流,理解相差关系中的关键句式的数量关系,会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逐步养成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学习,能从情景或题目中发现并提出新问题,逐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两种策略—能根据条件进行分析,解决简单问题;能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解决简单问题。通过学习,养成认真审题、回答完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视角独特,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有效的融入教学中。以下二个特点尤为凸显:
一、关注学生认知发展,体现学习的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表示相差关系的关键句的理解,内化解决问题的思维点和切入点。通过对相差关系量的理解,形成较大数、较小数和相差数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由分析经思考,最后建构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方法,充分体现了应用题学习的认知功能。
二、关注学生后续学习,体现学习的本质
本节课中教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一是综合法。由条件推向问题,即由因寻果。二是分析法。由问题推向条件,即由果索因。教师在设计中通过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和看问题寻找能解决问题的条件等练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和思考角度,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