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破坏行为有原因回顶部
有些父母常会抱怨,自己的孩子破坏欲太强了,一些玩具在他们的手里总逃不过“厄运”,支离破碎,而且孩子被教育过后还是屡屡犯错,这到底是怎么了?
孩子的这种状况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儿童破坏性行为,也是孩子探索、了解未知事物的方法,父母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适当地进行这一行为,但是也要穿插着引导,让孩子的这种行为慢慢往“正道”上发展,而不是盲目地破坏为。
孩子的破坏行为有原因
爱搞破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虽然他们表现恶报“症状”和程度不同,但都是有一定原因的。
1、强烈的好奇心
孩子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希望去了解,总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一探究竟,用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2、有限的控制力
孩子由于年龄特性的原因,手眼协调能力没有发展成熟,所以有些事情也许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常常会好心办了坏事,这些事在大人看来就是一种破坏行为。
3、强烈的抗议感
当孩子的一些要求被拒绝或是遭受到挫败后,他们会用一种破坏东西的方式来表达抗议。可能是被拒绝感到了伤心、失望,所以孩子用这种极端来表现不满。
4、盲目的模仿力
孩子喜欢模仿,总想着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做很多的事情,一有机会就会上演“模仿秀”,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导致方法错误,被认为是一种破坏。
5、错误的创新力
孩子出现破坏玩具的行为,有可能是对玩具的玩法感到了厌倦,想开创一种新的玩法,却很少会考虑到物品的价值所在,也没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当自己的创新出现失误后,就破坏了原有的物品。
6、很有趣的感觉
孩子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缺少考虑和顾忌,只要是他们觉得好玩的、有意思的,就有可能会去做,例如把图书中彩页撕下来折飞机、用水彩笔在墙上乱画……在这个时候,父母要及时地给予制止,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2在破坏中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回顶部
在破坏中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
当把玩具交到孩子手中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只是在刚开始时会加以爱惜,不出几天,原本漂漂亮亮的玩具就变得支离破碎了。当大人看到散落一地的“杰作”,心里自然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严厉斥责孩子。实际上,孩子充满了求知欲与好奇心,喜欢去探索了解周围的一切事物,所以,喜欢破坏玩具的孩子,大多只是想知道玩具“肚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才把它拆开来看看。
比如很多男孩子把玩具车拆开,看看车子为什么会动,他们是投入在自己喜欢的事物里面,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找到问题的根源。
对于孩子的这种“破坏”,父母要对其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就是个学习的过程。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千万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父母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
而且,父母仅仅不打击孩子的“破坏”行为还是远远不够的,孩子毕竟还小,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才能和天赋。父母要采取积极的手段,把孩子“破坏性”背后的天赋引导出来。父母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并且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因为孩子“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如果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所以,父母可以适时地参与到孩子的“破坏活动”中去,和孩子进行互动,引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结果,然后再和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孩子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与他的成长有关,父母千万不要盲目禁止,使孩子变得畏手畏脚,而是应该让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天性。另外,父母也可以多给孩子选购不易弄坏的玩具。
正确为“破坏大王”挑选玩具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了,好奇心、求知欲望也强烈了,因此,孩子在玩玩具时也有了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为了不让孩子进行盲目地破坏,在为孩子挑选玩具时应注意:选择低结构玩具
当孩子开始具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动作的协调性增强了,已经有了初步的生活经验和表现欲时,就要为他选择一些可随意改变形状、色彩鲜艳的低结构的玩具,如积木、插板及可塑性较大的油泥等,让孩子可以任意地搭建和创造。
选择智力型玩具
变化多端的魔棍、魔块、小型拼图等智力玩具,可以让孩子在操作中获得满足,促使他们不断提高参与智力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选择玩具材料
适当地为孩子提供玩具材料,经研究发现,一些能做玩具的材料对有破坏欲的孩子更有益、更合适,如布、纱、纸、泥等自然材料,能给他们更多的探索和创造的机会。
3三招搞定孩子的破坏行为回顶部
三招搞定孩子的破坏行为
有幼教专家称,孩子天生具有“破坏欲”,并且适当地进行这种行为是值得鼓励的,把自己感兴趣的物品拆开,是孩子进行学习和探索的一种方式。如果父母能合理地引导、利用孩子的这种天性,从小培养孩子深厚的求知欲望,可以为其一生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开端。
一、了解孩子内心
孩子搞破坏总有其背后的心理原因,父母如何能了解孩子的内心,弄清楚其破坏的原因,就不会手足无措了。例如孩子在1岁前,会对两个不相关物品之间的联系而感兴趣,牛奶洒在地毯上会被吸收之类的事情会让孩子极为有兴趣,也想着自己动手体验。而在1-2岁时,孩子会对事情发生的过程产生兴趣,按开关灯会亮会灭,这使孩子很惊奇并乐此不疲。
孩子的行为是其思维的体现,他们的一些破坏行为往往并不是故意的,只是探索过程中的一些小意外。所以,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的破坏行为。
二、给予孩子练习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有意义,有时却不一定值得鼓励,也不会因为父母的情绪而中止。孩子对于周围环境和外界事物的理解和感知,往往是随着动作而进行的,在他们手眼的协调尚未成熟时,动作会有一定的难度,由此而出现的失误在父母眼里都有可能是破坏行为。如果父母盲目地禁止和训斥会减少孩子练习的机会,所以这种做法不可取。只有了解孩子的发展,细心地协助孩子去练习,让自己的动作日益成熟,才能有效地避免破坏行为的发生,也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三、正确引导孩子
在父母发现孩子的破坏行为时,首先要冷静,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干扰了判断了,然后看看孩子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再决定如何纠正和引导。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帮助,而父母是否拥有成熟稳定的判断力更是极为重要的。孩子拥有爱破坏的天性,也很有可能是创造力萌芽的一种展现,父母如果懂得善加利用的话,给予引导和鼓励,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及日后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会有极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从小培养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父母的个性不够成熟,对孩子不够耐心的话,很容易会抹杀了孩子爱动、好奇、探索的天性,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及智能培养。
孩子的破坏行为,对父母的耐心和教育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是父母要明白,孩子快乐、有天性的成长,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绝对不能为了维持环境和物品而限制了孩子的行为和发展,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和成长吧。 第一种情况:发泄情绪
又到接种疫苗的时间了,一早妈妈就催着苗苗出门,苗苗突然情绪失控,将手里的玩具重重地摔在地上,还将自己的被子丢到了地上。
苗苗的这种破坏性行为就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她害怕打针,又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妈妈一催促,让她的情绪寻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有时父母的情绪也会影响孩子,这种影响可能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容易被父母忽视。比如,父母吵架之后,孩子也会因此情绪不佳,出现乱丢东西的行为,这是孩子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一种途径,如果不清楚事情的起因,就会误以为是孩子没事找事,呵斥孩子。
应对措施:孩子任何发脾气的行为就是一种求助信号。当我们发现孩子情绪不对时,我们要分三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以苗苗打疫苗事件为例。
第一步,描述情绪,让孩子清楚自己的情绪
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宝贝,你看起来心情很不好,对吗?”引导孩子清楚自己处于怎样的状态,帮助她描述自己的情绪。
第二步,分析情绪,帮助孩子找出发脾气的原因
得到孩子的肯定回答,让孩子明白自己情绪不好后,我们接下来要帮助她,找出她发脾气的原因。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宝贝,你心情不好是因为什么呢?能告诉妈妈吗?”
如果孩子能说出害怕打针,我们就可以继续下一步了,如果不能正确地表达,我们可以试探性地询问:“宝贝,你是害怕打针吗?”慢慢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为什么发脾气。
第三步,认知情绪,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要告诉孩子,“你心情不好,妈妈理解,但是不能乱丢东西,你可以告诉妈妈,如果很伤心,哭一会也可以。”
其次,我们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疫苗一定要打,因为它能让我们变得强大,如果你害怕,可以拉住妈妈的手。”
第二种情况:无法解决问题时急躁的表现
最近,我家即将满三岁的二宝特别黏人,搭积木时,搭不好,就会大发脾气,将积木丢得到处都是,大哭大闹,“妈妈,帮我搭”。
这种破坏行为是由于孩子无法解决问题造成的,他反复尝试依然无法克服困难,就会表现得十分急躁,甚至会通过乱丢东西、搞破坏来发泄不满,或者以此来吸引父母的注意,让别人来帮助他。
应对措施: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的陪伴将有利于稳定孩子的情绪。因为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有帮手的,不是孤立无援的,他能从中获得信心,战胜困难的勇气。
第三种情况:孩子能力有限,无意为之
一次饭后,我收拾碗筷,不到三岁的二宝趁我不注意,拿起一个盘子就往厨房跑,我立马跟了上去,我担心将盘子摔了,会伤到他。结果他手没稳,将盘子摔在了地上,碎成了两半,还没等我说什么,他自己就吓哭了。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并不是有意的,他的本意是好的,只是自己的能力有限,才将事情做砸。
应对措施:孩子无意为之的行为,我们要给予理解,不要责备孩子,告诉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需要爸爸妈妈帮忙才能做,什么事情是坚决不能做的。
以我家二宝收拾碗筷为例,这是好事情,但是他有可能将碗摔了,弄伤自己,于是,我就给他指定了一个不锈钢的碗,告诉他只能拿这个碗,这样一来,既保护了他劳动的积极性,又避免了危险。
第四种情况: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
本文开头我讲的这个案例,几个小朋友将玩具车拆毁的行为并不是简单地破坏行为,他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这种事情也经常发生在我家孩子身上。
有一年冬天,我带沛泽去姥姥家,姥姥家的暖气坏了,家里很冷,我出去找人修理暖气,老妈在厨房做饭。我回来后发现金鱼缸里的几条金鱼不见了,沛泽高兴地跑过来跟我说:“妈妈,我做了一件好事,你得表扬我。”儿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手帕,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手帕打开,里面裹这的竟然是母亲养的金鱼。“姥姥,天气太冷了,我怕小金鱼会感冒了,咦?小金鱼怎么不动了呢?”我和母亲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应对措施:孩子“破坏”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手眼都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所以,家长切不可阻止孩子的破坏行为,对孩子的破坏行为要持宽容的态度。
不仅如此,家长还要积极地参与到破坏行动中来,在孩子把玩具拆得稀巴烂之后,要不忘问上一句:这机器人里面有什么样?为什么它会动呀?引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结果,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
如果像沛泽那样,把金鱼放在口袋里防冻,我们要告诉孩子,“金鱼和我们不一样,它生活在水里,离开了水,金鱼就活不了了。”孩子并不是刻意去伤害金鱼,我们应该原谅他,但同时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去尊重一个生命,那次我和沛泽一起埋葬了那几条小金鱼,通过这种方式我想让孩子记住:一定不要去伤害小生命,小金鱼也是有生命的,它们死了,金鱼妈妈会难过的。
总之,孩子的每一个破坏性行为中都有一个天真的、弥足珍贵的想法,值得我们去尊重,不要以我们的认知去理解、干扰孩子的破坏行为,否则,我们将关闭他与世界建立链接的一个学习通道,失去一个让他保持好奇心、变聪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