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珠江口东岸的东莞,被称为“广东四小虎”,更是号称“世界工厂”。在这里,汇聚了一大批代加工企业和各类支持工厂,更是建立了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包括富士康、记忆科技、中软国际等国内大厂纷纷落户松山湖。
2018年7月2号,华为将第一批2700名员工搬至位于松山湖的新园区,并在之后的3个月又进行了2次搬迁,共将12600人搬至东莞。其实这并不是一项突然的决策,而是早有“预谋”。早在2005年,华为旗下子公司聚信科技有限公司就已经在松山湖成立,为华为提供网络通信产品和整个华南地区的配送服务。而这次更是在东莞建立了先进热技术实验室、先进结构材料实验室以及内部网络安全实验室。
华为的松山湖园区占地1900亩左右,总投资超过100亿,是目前华为在全球最大的园区。除了几个实验室以外,华为终端总部、第二代数据中心、研发中心等也都陆续搬进了松山湖园区。华为的到来,让好不容易“沉寂”下来的东莞,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而随之而来的疑问就是华为的搬迁为什么看上了东莞?又为什么是松山湖呢?
其实这样的质疑也不是没有道理。东莞曾经一直以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贸易为主,这里一直都是各种代加工和富士康的天下,而华为则是一个高新技术研发企业。这样的企业定位,却将自己的核心研发机构搬到东莞松山湖去确实值得让人深思。
其实个中原因很简单。华为研发中心原来的所在地是深圳,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的用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已经不比当初。还有其他一些零碎的原因,就像水电、税收和房租,这些地方的投入已经不能再允许企业将工厂放在这里。反观东莞,由于长时间都在进行劳动密集型的代加工企业,导致这里的廉价劳动力密集,另一方面出于松山湖科技园的初衷,松山湖区委、区政府先后推出了一大批优惠政策。出于企业成本的考虑,华为的搬迁就变成了一件必然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是松山湖呢?其实华为在搬迁之处也曾有多个地方进行选择,包括西安、东莞和惠州。之所以最终决定在松山湖建立园区,主要就是因为周边的配套设施齐全,以及研发需要的物料和设备在这里也都可以很轻松的找到。就以做手机必须要用到的半导体来说,在这里一套半导体印制设备比别的地方可以便宜10%左右。
从东莞的发展战略上来看,华为的入驻也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首先,华为的入驻会带动很多支持厂商陆续落座,以记忆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早在2012年华为决定在东莞布局,并在东莞建立子公司的时候,记忆科技就紧随其后搬到了东莞,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样做可以更好的贴近客户。除此之外,易宝软件和华微明天等华为的供应商都随之“移居”东莞。
这些企业的加入,为东莞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人才资源。一方面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了东莞过去几年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也为东莞的转型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和有生力量。
另一方面,就是能缓解东莞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面对的经济问题。2008年一场“金融海啸”席卷了大江南北,在那场“海啸”中,东莞作为世界工厂接受了一次大的洗礼。从2008年到2016年,光见报的倒闭潮就有3~4轮,更不要说没有见报的了。2011年,东莞全市收不抵支的村子有329个,占全部数量的60%。就在这一年,东莞3500家玩具厂倒闭约1800家。
到了2015年,以诺基亚东莞工厂关闭为开端,万事达等台资、港资企业相继停产。在一众小厂全部死亡之后,终于有大厂也开始相继迈向撤离东莞的道路。东莞“世界工厂”的弊端,在这样的经济情况下暴露无遗。原本的代加工产业,原料和机器都由厂家直接提供,最后的销售的部分也由厂家自己进行。而东莞的厂商只提供人力和厂房,进行最简单的加工和包装。这样的企业在经济繁荣的时候,跟着各大厂商赚了一大笔,但是一旦发生“金融海啸”,他们也注定是最先死在沙滩上的一群企业。
因此,华为在东莞建厂,既是自己战略发展的需要,也为东莞的“转型”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契机。至于最后的结局会是互利双赢还是把华为也拖到一个尴尬的境地,还未可知。不过从目前来看,东莞一定会抓住这次的机遇,把华为稳定下来,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