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英语老师在谈及教育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有一次,我在讲四六级翻译的时候,讲到林语堂先生如何翻译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讲到许渊冲先生如何翻译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讲到王佐良先生把Samuel Ullman的《青春》翻译成‘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坠暮年’时,我不禁手舞足蹈,作为老师的自豪感爆棚。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底下有一个女生,直接质问我说:‘你讲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啊?能提分吗?你就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
的确,现在社会上非常多的人认为教育是为了卷上的分数、榜上的名次,甚至是一纸文凭能带来的好工作……我们不能全然否认教育的实用主义功能。
然而,现代教育中一大问题就是课程设置和内容并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使理论远离时间,知识的所学所用严重脱节。很多人冲着应试教育而盲目地学习,最后也只是得到了应付考试的技巧。
接受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知识、名声、乐趣以及金钱、地位,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最为关键的功用在于,培养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塑造孩子完善的人格,让孩子拥有控制自己思维意识以及情绪的能力,以享有真正的自由。
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能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
进一步来说,教育更是帮助民族认知自己,我们才能掌握个人的命运,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创造国家的将来。
教育家们对待教育也有不同的想法
南怀瑾
教育,先教做人
《大学》讲的内容,就是触动中国教育的一个方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先教做人。做人从什么开始啊?从心性修养开始。
身心修养是做一个人的根本。不论你是什么职业,什么地位,只要你做人,都是以此为基本修养的。这是中国的教育根本。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与生活一磨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磨擦者与被磨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
真正的教育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真正的教育始于一个人为理想所鼓舞,能认清自己,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审视自己是一个什么人和应当成为一个什么人。
不同的时代和背景,关于教育的意义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功利性的目的绝不是教育的所要达到的。
正如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哈啰孔子幼儿园希望通过教育,为孩子的一生种下健康、自信、感恩、创造的种子。
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最重视教育的父母了,并且没有之一。所以听到一个中国母亲很轻佻的问了这么一句,为什么要教育孩子?我当下的反应十分惊讶。更让我惊讶的是,这是一位90后母亲。我更加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位年轻的母亲,除了轻蔑甚至还带有一丝仇恨。
关于教育,我作为一个同样90的人,觉得有两点可说。一个是教育孩子,一个是自我成长。教育孩子不用多说,现在的家长多疯狂啊!我那个年代还只是周末排满各种补习班而已,现在的家长已经从幼儿园学前开始就压榨孩子的自由时间了。更不用说那些秉持赢在起跑线那些概念的父母了。家长不仅给孩子压力,甚至也给自己压力。现在学校老师都用微信管理学生家长,不仅日常作业要做,有时还要直接参与手作和PPT的制作。
虽然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教育是灌输知识。但在我看,教育的关键是自我成长。孩子的效仿能力不可忽视,这个能力是孩子最出色的能力。这也就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这句话的由来。孩子永远会在模仿父母。脑神经科学教授教育专家洪兰就讲过:“一个孩子好好的,突然有一天开始说脏话。那么不用罚孩子,去罚家里的爸爸。”
如果你想教育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身作则。孩子不可能理解一个骂着脏话的父亲嘴里叫孩子不要学脏话是什么意思。他只知道自己老爸这样说了,很好玩,自己也学着说。
如果自己水平低,那么请学会学习和成长。这样孩子孩子可以体会到不断进步和超越的快感。如果自己水平高,那么也请学会学习和成长。这样孩子可以体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真理的美好。
通过自我成长,孩子会看到父母的变化。得到启迪,唤醒孩子真正的内心。孩子自己发生改变,这是我认为的教育孩子的实质。所以一切最终都落实到自我教育。
但是,在这忙碌的社会大背景下。连自我认识都很难做到,更不用提自我成长了。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到哪去。这三个问题不仅是人类每一个人的终极问题,也是大脑的“刚需”。为了找到自我,会有人向他人求助。而求助的方式很残忍,很多人选择去“伤害”,父母会用控制的方法伤害孩子,孩子也会用挑食的方式伤害自己来反抗。无非就是如果不敢伤害他人就伤害自己的路子。
很多父母,由于找不到自我,通过伤害他人以达成控制,从而找到自我。因此伤害他人对于父母来说须臾不可或缺。比呼吸还重要。死亡对他来说不是最重大的威胁和失落——不能伤害他人,当下就失去自我。因此父母就一直伤害。成本最低的伤害对象就是孩子,还有配偶。孩子以为父母应该关爱自己,所以一直渴望从父母那裡得到认可与关爱。这种渴望给了父母继续伤害的可能性。所以孩子没有从家庭中学到如何爱,所有的感情表达,都是从另外一方对于你给他/她造成的伤害所感受到的痛楚中,判断对方对你感情是否深厚。因此越希望和对方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越要伤害对方。一般来说,这样的家庭,能够成功地克隆出情感上与父母一模一样的孩子,未来他们会把自己的伴侣、家庭、孩子的人生,成功地变成地狱一样。我就成长在这样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回顾过去,我能识别这种过去对我的塑造,也从相当的程度上做回了真正的自己,不在这种人为塑造的场景中扮演角色。
现实是如此的残酷,如果不想折磨自己和孩子,唯一的办法就是成长。而自我成长又无比的艰难。自我成长的难点在于难以客观认识自己。更难得是没有施力点,就像自己无法拽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一样。
要解决这个这个问题,我有个好办法。就是找到一面客观公正的墙,利用这面墙我们可以判断自己的位置,可以投影自己的思想。也可以通过听墙的回声来思考自己的话。而这面墙,就是你认为的更好的自己。
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你就会不断的观察和纠正。也更有动力去竞争上游。这比控制他人好太多了。
那么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处理好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怎么办。
我见过最开心的一个家庭是这样的,父母孩子三人都是彼此的好朋友,似乎他们之间没有血缘,仅仅是很交心的朋友。自由平等并且互相尊重。我认为值得借鉴。
其实父母和孩子的问题有很多是源于,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物,孩子是属于自己的。而亲自关系是一条走向解理和分别的关系。父母内心难以接受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慢慢要挣脱出舒服走向独立。如果你也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么请试试把孩子看成跟自己一样的,平等的人。给予自由和尊重。
很多人觉得我要这样做对你好,那样做对你好,这样才能建立好的关系。我认为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我尽量不去伤害,就是非常难的。因为人与人之间难免互相伤害。亲人之间如此,朋友、恋人之间如此,婚姻当中更是如此。
人生没有公式,自己的孩子终有一天会离开自己。在有限的相聚中,真实的面对自己,自我反省,找到真实的自己,不至于缺憾。孩子从你身上看到了人生意义的闪光,他内心真正的自我才能被唤醒、激发,从而活出真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