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昆太,三地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基础优势,联合编制《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深化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协调机制,推进产业融合互补,在相互“搭台子”中实现共赢,形成长三角强劲活力增长极的“极中极”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周蕊
从空中俯瞰,上海嘉定区和江苏苏州昆山市、太仓市组成的省际毗邻区,城市化区域几乎连成一体,交界处地貌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018年5月,上海嘉定与苏州昆山、太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规划同圈、科创同圈、产业同圈、交通同圈、生态同圈、民生同圈”,共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次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支持嘉昆太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推动跨区域产城深度融合发展。
施工图变实景图。现在,这里不仅围绕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聚了高水平的产业创新集群,一系列院所、园区汇集成高端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矩阵,更以同城化工作、改善生活环境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小小”的嘉昆太,不仅讲述着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省际毗邻地区如何共谋发展的故事,更藏着长三角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崛起的产业密码。
工人在上海嘉定安波福智能化工厂工作(2024 年 5 月 23 日摄) 龚兵摄 / 本刊
同链:世界级汽车产业群的“核心圈”
这是生产一辆新能源汽车的4小时“旅程”:
在上海进行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并为这辆汽车提供芯片、软件等“车辆大脑”;在安徽桐城,堪称“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产量逐步提升;在江苏南京,新能源汽车完成组装、走下产线;在浙江永康,对车内的智能软件进行测试……
在长三角,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正在崛起,更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的“4小时产业圈”,一辆新能源车从硬件到软件、从设计到生产,都可以在“包邮区”内完成。这其中,嘉昆太处于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4小时产业圈”中的“产业中心”。
这不仅是因为历史——
1985年,作为首批合资汽车企业之一的上汽大众,其第一条生产线在上海嘉定区投产,中国汽车工业的对外开放进程由此拉开序幕。
伴随着“一代神车”桑塔纳“一炮而红”,围绕着嘉定区上汽大众的工厂,上下游的德资汽车企业纷纷前来,落户在嘉昆太地区,带动了产业链的发展,也带来了汽车人才和就业机会的集聚。经验数据显示,多年来,德国企业在华投资约半数集中在长三角,时至今日,嘉昆太依然是德国汽车上下游企业密度最高的地区,不少在德国是“邻居”的企业在嘉昆太依然是“邻居”。
也因为“密度”——
上海嘉定区不仅是中国汽车城,也是世界级的汽车城,拥有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4500多家,其中汽车“新四化”相关企业600余家。
在昆山,这里聚集了汽车产业领域企业约千家,其中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200多家,过百家是知名造车新势力的一级供应商。
在太仓,这里超75%的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与国内外整车企业存在产业链供需关系。慕贝尔、博泽驱动等50多家汽配企业向上海大众稳定供应零部件。2024年,太仓市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值同比增长7%,全年产值规模约2625亿元。嘉定聚焦整车制造及一级配套,太仓深耕关键零部件,昆山专精汽车电子,三地通过产业链深度协同,合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集群。
更因为“能量”——
2024年底,由上汽集团、上港集团和江苏省港口集团共同打造的海通太仓汽车码头正式投入生产运营。
比利时、英国、意大利、墨西哥、巴西、沙特阿拉伯……2025年1到6月,联通长江、面向太平洋的海通太仓汽车码头实现中国汽车出口31万辆。海通国际汽车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代晨浩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随着占地96万平方米的海通太仓汽车码头正式投入生产运营,海通码头在长三角地区将形成上海与太仓“两地三港”的新布局,助力长三角成为中国汽车出海的新引擎。
整车物流服务供应商德国莫索夫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约尔格·莫索夫从业超过30年,见证了中欧汽车产能合作的变迁。他说,20世纪90年代,自己第一次来上海就直奔嘉定,当时主要的工作是帮助大众集团向中国出口汽车,而现在,自己的重要工作变成了帮助聚集在嘉昆太等长三角地区的中国汽车“出海”。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兼总经理张琳说,自上汽大众带着上下游的德国企业一起“抱团出海”开始,以嘉昆太为代表的长三角汽车产业链不断升级,吸引了以德国汽车企业为代表的全球企业纷至沓来,持续加码投资。
同圈:携手创新向未来
“你,科创实力雄厚;我,制造水平先进。”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如何联动分工显得尤为重要。
嘉定区发改委副主任陈惠芬说,在嘉昆太,三地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优势,联合编制《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深化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协调机制,推进产业融合互补,在相互“搭台子”中实现共赢,形成长三角强劲活力增长极的“极中极”。
产业链共生,创新圈共赢。从上海的高能级平台出发,辐射苏州等周边地区。这样的故事,经常在嘉昆太区域上演。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不仅靠汽车应用端的成本下降,也需要能源端的快速发展。
2024年底,刚刚在嘉定氢能港核心区内建成的离网型零碳氢储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看起来只是一个高度模块化、智能化的小型储能电站。其实,这一项目融合了光伏绿电制氢、新型氢储能与燃料电池发电三大技术,将原本不稳定的光伏绿电转化为稳定、高效的绿色电力,并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网络和厂房设施作为消纳绿电的载体。上海安亭氢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家豪说,这一创新项目每年预计可减少1400多吨二氧化碳排放。
英国时间7月10日,智己汽车L6海外版IM5与智己LS6海外版IM6正式在英国市场上市,加快“出海”脚步。
落户在嘉定的智己汽车,L6备受市场欢迎,与其搭载的固态电池不无相关。而这块电池,是昆山清陶能源与上海上汽集团合作结出的“硕果”。而即将投产的上汽清陶技术中心,嘉定区不仅支持企业以“先租后让”模式,显著缩短建设周期,还提前介入,实行并联审批,区经委在一天内推动各职能部门完成项目准入的区级审批,区生态环境局、区建管委等部门均指派专人对接项目方,尽可能简化审批流程,跨前协助企业完善材料。
2024年底举行的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轮值会议上,“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联盟”“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联盟”等成立,城市间的科技创新合作不断加强。
看起来与汽车产业链并不相关,却是汽车工业的“下一代”。“‘在路上’是智能汽车,‘飞上去’是飞行汽车、低空经济,‘立起来’是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在芯片、控制系统等底层技术上,车、人、机具有相通性,可以相互赋能。”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说,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成熟,技术底层相通的“新三样”,将带动“造车的”进入造“人”、造“机”的时代。
嘉定区科委副主任吴文华说,随着汽车行业进入人工智能驱动发展的新时代,以嘉昆太为代表的长三角汽车“生态圈”具有科创高地和产业链优势,正在向低空经济、氢能等新领域跨界融合。
嘉定区委书记肖文高说,下一步,嘉定将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圈”,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协同创新拓圈破圈,深入推进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聚焦基础研究、技术攻关等环节深化一体化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格局。
同城:万亿增长极的“共生”答卷
嘉昆太有多近?
上海地铁11号线兆丰路站外,双脚站在江苏省苏州昆山市花桥镇,50米开外便是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
吃饭点的外卖可能是“跨省”送来的,这里的上班族往往是跨省通勤。同城化,在这里无痕甚至“无感”。
串起嘉昆太经济核心的汽车产业链,也带动了这里海量的商务需求和成千上万的“跨省通勤族”。
2024年6月,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投入运营,与上海地铁11号线实现无缝换乘。两个万亿级城市的市中心,实现跨省地铁直达,被视为嘉昆太交通设施联通带动三地同城化加速跑的重要引擎。
“现在‘早高峰’客流越来越多,和我一样的住在苏州地铁沿线、在嘉定工作的通勤族也越来越多。”跨省通勤的刘凯说。
从打通省界上的一条条“断头路”到跨省公交和地铁开行,再到推动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北延伸与苏锡常城际铁路太仓先导段贯通衔接、助力发展“轨道上的长三角”,三地交通“大动脉”和“毛细血管”被一点点“打通”“活血”,物流人流的通畅,让产业链的齿轮运行更顺畅。
走进嘉定区政务服务中心,这里有一个专门的长三角“一网通办”远程虚拟窗口,企业和居民可通过“屏对屏”获得属地窗口的“同质同效”服务。
材料传输、审核确认,仅仅几分钟,坐在太仓市政务服务中心“虚拟窗口”的创峰物流(苏州)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就在窗口工作人员“云端”联动嘉定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了“外省市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接入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平台查验”办理,不再需要“往返跨省跑”。
嘉定区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旖说,嘉昆太互设的长三角“一网通办”远程虚拟窗口,现在可以在云端通过音视频通话、屏幕共享、外设远程操作等跨省完成数十项业务,让嘉昆太的企业和居民感觉“更近了”。
太仓市数据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24年11月正式启动的嘉昆太“跨省通办”工作,截至目前已实现市场准入、人社、医保等领域100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嘉昆太协同办”,184个事项“跨省通办”,并与长三角地区71个地市互联互通,极大方便嘉昆太三地企业和群众办事。
“看得到”的是跨省政务办理,“看不到”的是知识产权保护。2018年三地市场监管部门签订《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市场监管合作方案》以来,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成为合作重点领域之一。截至目前,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已发布两批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共有176家企业的336件商标入选,其中不少企业属于汽车、智能制造等多个前沿领域。
各展所长、同向发力。数据显示,2024年,嘉昆太三地生产总值超1万亿元,三地规上工业总产值破2万亿元大关,在长三角一体化深入发展中日益崛起为区域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