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落户动态

外地户口转上海户口条件有哪些料?

落户动态
  • 2023-09-19
  • 浏览

摘要:

&&&

每个人都喜欢能在大城市购买房屋并落户,然而落户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今天小编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外地户口转上海户口条件有哪些料,想要了解的朋友不妨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外地户口转上海户口条件有哪些

通常以下三类的人可落户上海,具体如下:

1、一类

外地户口人考入上海公员、事业编制、国企的可直接将户口转入上海。

2、二类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人可落户:

①居住证满7年。

②积分120分+。

③买房。

④社保职称缴纳满7年,可以累积。

⑤符合上海人才引进条件。

⑥无违法生育。

⑦无犯罪记录。

⑧税单必须满7年。

⑨具有上海认可的中级职称的资格证,并且连续缴纳的社保基数三年是上海平均的两倍的。


3、第三类

①持有七年以上的《上海市居住证》。

外地户口转上海户口条件有哪些料?(图1)

&

②持证期间按规定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的。

③持证期间依法在本市缴纳所得税的。

④在本市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或者具国家二级以上的技师资格证书的,并且专业及工种对应的。

⑤落户人没有违反国家和计划生育政策、治安管理处罚等不良记录的。


所内迁移

携带户口簿、公民身份证到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办理迁移手续,属于户口婚迁的,需要携带:结婚证、计划生育证明等复印件。

所间迁移

携带户口簿、公民身份证到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办理迁移手续,属于户口婚迁的,需要携带结婚证、计划生育证明等复印件。

&


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官网近日发布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中提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只需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就可直接落户。

对此,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中新经纬表示,北大、清华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只需符合上海市教委等部门制定的“基本申报条件”,不需要参与评分,就能直接申请落户。但对于“基本申报条件”包含哪些方面,该工作人员称,他们也不清楚。

两高校本科生“受照顾”

研究生未入列

近些年,上海市每年都会出台非上海生源应届毕业生的落户政策,与相比,今年的落户条件、申请材料和办理程序“基本相同”,落户标准分仍为72分。

该评定办法分为毕业生要素分和用人单位要素分。毕业生要素分中,根据博士、硕士、本科的不同,分别得27分、24分、21分。在毕业学校上,第一类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第二类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其他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毕业生分别得15分、12分、8分。

根据办法,第一类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包含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沪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科院在沪各研究所等研究生培养单位;第二类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包括其他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央直属研究生培养单位、上海各本科高校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以看出,在评分上,上海高校毕业的学生更具优势。

评分办法还根据学习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荣誉称号、学术与文体竞赛获奖、科研创新、国家就业项目活动期满等方面取得的水平进行打分。比如英语六级、专业英语八级得8分,英语四级、专业英语四级得7分。

外地户口转上海户口条件有哪些料?(图2)

图片来源:《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

今年不同的是,评分办法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格外照顾”。评分办法提出,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列入普通高校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全日制且完成学业并取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直接落户的绿色通道政策。符合该政策的申请,受理时间可延至12月31日(工作日)。

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7日对中新经纬表示,北大、清华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只需符合上海市教委等部门制定的“基本申报条件”,不需要参与评分,就能直接申请落户。但对于“基本申报条件”包含哪些方面,该工作人员称,他们也不清楚。

该规定只针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北大、清华毕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暂未列入其中。

上海高校研究生落户相对宽松?

上述评分办法将北大、清华应届本科毕业生申请落户的受理时间延长至12月31日(工作日),但对于非上述两个高校毕业的大部分应届生来说,今年的申请时间已经过了。

上海市教委等部门今年5月4日发布了《关于做好 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凡录用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要在6月15日前,向相关受理机构递交申请材料。其中,博士毕业生的受理时间可延长至12月31日。

上述工作人员说:“这就像高考一样,先填报志愿,再公布录取分数线。这几年都是先发布落户通知,再公布评分办法。”

外地户口转上海户口条件有哪些料?(图3)


&

图片来源:《关于做好 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 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用人单位都有资格申请员工落户。《关于做好 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四类用人单位可以为录用人员申请上海市户籍,包括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的党政机关;

在上海市登记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

符合上海市产业发展方向、信誉良好、注册资金达到人民币 100 万元(含)以上,且在 年 5 月 31 日前注册登记的企业等。

据中新经纬了解,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想落户上海,尤其是研究生,并非十分困难。刘静姝(化名)从上海某高校研究生院毕业,进入上海的一家公司工作。她在5月提交了落户申请,在7月就拿到了上海户籍,落在社区公共户。

刘静姝说:“当时班上的很多同学都申请了,只要想留在上海工作的,基本都能拿到。”她还称,为了让毕业生顺利拿到上海户籍,一些学校还会“配合”学生,比如在学业成绩的打分上,尽量给更高的分数,以便拿到更多的打分。

但也并非所有上海高校毕业生都能落户。刘静姝称,可能是专业不符合上海市的规定,她的一位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朋友,并没有申请到上海户籍。

陷入学历崇拜?专家:有失公平

北京、上海的户籍,向来都是“香饽饽”。相比于其他高校毕业生需要通过评分才能落户,北大、清华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享受到了“绿色通道”的便利,但也引发了一些谈论。


网友争论北大、清华应届本科毕业生落户上海政策

网友囧666啊称:这个就是对其他本科和专科学生的一种歧视。是想你也有傲人的成绩,可是因为你的失误,没能去与之对应的学校,最后去了一个专科院校。但是未必专科和普通本科的学生会输给清华北大的学生,

网友林逸艺称:这说明的其实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生来定终身……现在的上海户口,你没钱,ok,考个清北本科就可以入了

人口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对中新经纬表示,上海出台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想争夺更多高端人才,但只以学校好坏作为评判标准,对不同学校的毕业生也不公平。

不过,每年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生到上海就业的,并不多。北京大学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北京大学校本部本科毕业生共计2645人,毕业去向以升学为主,签约就业、灵活就业共606人,占比22.91%,其中,签约单位较多位于北京和广东,单位在上海的,仅有2人。

清华大学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显示,届本科毕业生3119人,除定向和委培生,81.9%的毕业生选择深造,16.4%的人选择签三方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即475人。签三方就业的本科生中,就业单位位于上海仅占4.1%。

&


&

“院长,这是我的辞职信。”

“要不要再考虑下?你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来到上海,没当几天上海人,就这么放弃了?要知道,多少人喊着逃离北上广,可他们根本就没有过北上广的户口。”

“我已经考虑好了。”

“那好吧,祝你好运。以后常回上海看看。”

……

独幕剧《1978,我的生日》借主人公成华之口提出尖锐问题,“当我们走进一个新的城市,这里所欢迎的,究竟是我们自己,还是被一张户口证明了的身份?”来自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演员们一开口就吸引全场注意。“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剧协新剧本朗读会”小戏小品创作征集获奖作品专场10月14日在中华艺术宫举行,《1978,我的生日》正是获奖作品之一。

今年4月,上海剧协、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开展上海小戏小品创作征集活动。投稿者中既有专业院团的编剧,也有群文创作的高手;有参加数届的“老手”,也有初次试水的新兵,更有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作者。他们以各自的人生感悟从不同角度讴歌改革开放带来的崭新面貌。

小品《Created in 上海》

经过两轮评选、对入围作品度身定制的修改辅导,由李守成、杨绍林、罗怀臻、龚孝雄、蔡金萍等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从众多投稿作品中遴选出8部优秀作品,程蕾的小品《温度》、许静波的独幕剧《1978,我的生日》获一等奖。这两部作品和小品《Created in 上海》在剧本朗读会上率先与观众见面。

《1978,我的生日》聚焦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下的个体。与改革开放同岁的成华,经历因户口而被迫迁移,缺少户口在家乡遭到歧视,最终在上海获得不必依赖户口的自由,象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的自由与解放。这是一个人的小经历,又是属于所有人的大时代。编剧许静波是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剧中主人公成华从昌邑、青岛、香港、上海、苏州的经历带着不少编剧本人成长的影子。《1978,我的生日》尾声,成华的台词也是许静波的心声,“我想这个时代对我们最友善的一点就是,你可以选择,但不必完全舍弃。虽然不住在上海,虽然现在的户籍是江苏,可我依然坐着高铁来上海,参加上海的文化活动,在上海演出我的话剧。上海没有人跟我说,你不属于这个城市。”

戏剧评论家李守成表示,“生逢1978,正是改革开放的发端。作者有感而发,以自己漂泊的人生轨迹为蓝本,不事修饰,勾勒了改革大潮在一位同龄人身上的投影。作品以每隔10年的一个人生驿站,书写在户籍制度和属地观念领域内发生的静悄悄的演进,对改变人生命运和激发自身活力带来的巨大影响。”

小品《温度》

小品《温度》的作者是虹口区文化创作部副主任程蕾。故事以一名差点被拐卖的儿童为发端,揭开生活众生相。现代都市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上班晚一点,职位会被人抢走;外卖员手指头点得慢一点,订单会流失……一旦固有节奏被突如其来的事打断,该作何选择?剧作家罗怀臻看了剧本后评价,“有时代感、有戏剧性、有人物个性,有出人意表的戏剧性效果。”编剧龚孝雄看完现场演出后表示,舞台版与剧本相比又有新变化,“扮演外卖小哥的演员特别好,面对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依旧保持温暖。”

近期,上海剧协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推出三场新剧本朗读会,呈现原创话剧《星期日工程师》、原创淮剧《浦东人家》以及本场小戏小品主题创作征集活动中获奖作品的精彩段落。除聚焦主题外,朗诵会更关注民营院团的创作演出,锦辉传播制作的原创话剧《星期日工程师》、昆曲表演艺术家张军和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佩泓主演的京剧《墙头马上续情缘》先后在正式演出前举办朗诵会,创造主创与观众直接对话交流的平台,以主创导赏、精彩片段展示和专家点评相结合的形式,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戏剧艺术,也让主创团队及早得到观众的反馈。

&

&

&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