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落户动态

孩子 你现在的偷懒将来就是等于在往自己脸上扇巴掌

落户动态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一个人,也许某项能力不足,跑得不够快,字写得不够漂亮,课文读得不够熟练,但只要他够懒,这些能力的不足都会被忽略,他所有不成功的理由就只剩下一个,那就是懒。

不要抱怨读书累,放眼看看这个世界,那些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终究大多数一辈子都活在社会的底层,如果你想要未来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想要未来有自己的一份体面的工作,那么今天的努力,就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1
所有偷过的懒,都会变成打脸的巴掌
小学的时候练书法,周末要背着墨水瓶去老师家,瓶子没拧紧,墨水把包里的文具都染脏了,生闷气,觉得书法太讨厌,难学又惹祸,学了几天再不愿意去。
后来念高中,语文作文总拿不到理想的分数,硬着头皮问老师原因,他说“文笔不错,可惜字丑了些。”学校组织作文比赛的时候,老师甚至主动建议我,“写完找个字好看的同学帮你抄一遍,否则得奖的可能性很小。”
大二的时候考驾照,带我的教练脾气很不好,我被骂哭两次,羞辱智商N次,跟自己赌气,说过阵子再学,后来干脆就没再去驾校,如今即将毕业的我,依然没有驾照。
过年回家,我所在的小城市的出租车,春节是不开计价器的,10块钱的路程,能漫天要价地说30,不坐拉倒。家人在忙,家中有闲置的车,可是我不会开啊,我只能去拦出租车,送上门给他们宰客。
还有半途而废的游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美术,明天再背吧的单词……它们都在后来某个猝不及防的瞬间,跳出来为难我。
因果报应真的是恒久存在的真理,所有偷过的懒,都会变成打脸的巴掌。
记得蔡康永写过: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真的是这样。

孩子 你现在的偷懒将来就是等于在往自己脸上扇巴掌(图1)

最近宝妈薇薇向糖果妈妈诉苦,说自家孩子很懒,一点儿自律意识都没有,这让每天晚上陪写作业的薇薇非常生气,却又无可奈何。上个周末,白天的时候薇薇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儿写作业,可他总是有各种理由推脱,不是头疼脑热,就央求妈妈让再看一集动画片,两天的作业量最终还是堆到了周日的晚上。
即使孩子的屁股挨着板凳坐下了,打开了台灯,可是心思仍然不在作业上面,扭来扭去地迟迟不下笔。薇薇一忍再忍,对孩子吼了几声,娃才开始了漫长的写作业之旅。薇薇说她都没怎么仔细检查,就发现孩子做错了好几道题,母子因此产生争执,薇薇气愤地表示:“你要不想写就睡觉去吧!”结果孩子信以为真,扔下作业呼呼大睡,留下薇薇一个人生闷气。看着儿子睡得倍儿香,妈妈感到又好气又好笑。
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家孩子差不多是被“催大的”,起床困难户、吃饭困难户、写作业困难户、睡觉困难户,让娃干点啥事总是磨磨蹭蹭,不依靠父母的吼叫就很难完成任务,这些现象其实是孩子缺少自律意识造成的。
自律是成功人士的标配,“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从很早就在强调自律的重要性了。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说,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松下幸之助也说过:“登峰造极的成就源于自律。”
现在的孩子面对的诱惑太多,手机、网络、游戏、交际……不专心总能找到理由,专心反而阻碍多多,再加上惰性思维在作怪,自律意识越来越差,属于“稀有”品质。家长如果能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娃的人生也能更顺利一些。
在此介绍一种“行为契约”的方法,建议家长试试,相信会有收获的。该契约简单来说,就是父母与孩子通过协商,共同制定一套目标明确的行为准则,以此来约束彼此的行为,使其高效达成目标,而减少父母的负面强化,避免冲突的一种方法。
就好比是商业谈判中,双方对将要达成的合作通过书面的形式加以确定,并严格执行,对结果负责。签订这样一份契约的根本目的,就是以固化的形式,来加强孩子对时间和事件的管控能力,从而达成高度自律,也是拉近亲子关系的良好契机。
那么,一份行为契约是如何诞生的呢?
1、 取得信任
家长带孩子去游乐场玩,说好的游玩时间是一上午,可是到了下午孩子还是意犹未尽,丝毫没有回家的打算。妈妈对此非常生气,说:“你再不回家我就把你独自扔在这里。”孩子非但没有害怕,还反唇相讥:“妈妈你不可能这样做。”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他们不会被家长的“威胁”所吓到。
在另一个案例中,女儿考试成绩达标,父母却违背承诺没有带其去看海,导致女儿离家出走,这就是家长言而无信了。在签订契约前,父母和孩子都应该取得基本的信任,对孩子来说一个说话算话的家长,才能签订一份作数的契约,否则就免谈。在制定规则前,父母不妨先衡量一下自己在孩子那里的信用值是否充足。
经常听到有家长聊自己家的孩子说,”我家孩子挺聪明的,学东西特别快,就是懒,不愿意练“。语法上看起来像吐槽,语气却像在炫耀。言外之意,孩子现在没有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只是因为懒,一旦孩子勤奋起来,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我们身边有很多聪明的懒人,脑子好使,就是不努力,所以成绩一般,成就一般。小学语文课本里说,懒惰的反义词是勤奋,似乎只要勤奋起来,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懒,也没看起来那么简单,每个懒人背后,都藏着我们未曾关注的成因。
01 懒,没那么简单
在说懒之前,我们需要先认识一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为什么要先认识阿德勒呢?因为阿德勒发现了引发懒的深层次原因。
自卑情结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卑情结,自卑情结,就是在面对棘手问题时,感觉到自己无能为力产生的情绪。
现实生活中,自卑情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孩子忽然变得厌学、暴躁、不合作;成人忽然觉得疲惫、沮丧、不安等。除了这些能看出来的自卑表现,还有些看似和自卑无关的表现,比如,表现异常强势,举止傲慢,夸夸其谈的人,他们是在用外在的表现掩饰内心深处的自卑感。
优越感因为自卑感会让人感到焦虑,所以人们会寻找优越感来补偿自己的情绪,孩子也不例外。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阿德勒指出,“儿童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后,会下决心摆脱这种状态,努力达到更高的水平,以便获得一种平等甚至更加优越的地位。”
既然儿童都有摆脱自卑,追求优越感的本能,那为什么还会有儿童变懒呢?很明显,懒是无法体会到优越感的,懒和儿童追求优越感是互相矛盾的。事实上,懒只是表象,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
02 懒的深层次原因
为什么本该努力追求优越感的人,会变得懒惰,止步不前呢?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懒惰的孩子,通常是受到了太多的斥责和批评,或包办和溺爱,才逐渐丧失了追求卓越的动力。
懒,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有句俗语说“一白遮百丑”,事实上,懒也有这个功效。一个人,也许某项能力不足,跑得不够快,字写得不够漂亮,课文读得不够熟练,但只要他够懒,这些能力的不足都会被忽略,他所有不成功的理由就只剩下一个,那就是懒。
面对一个懒惰的孩子,家长经常会说,“如果他不懒,他什么都能干”。听到这句话的孩子,心里是美滋滋的。因为懒,给他不做提供了好借口,掩盖了他”不敢尝试,害怕失败“的焦虑。懒,成了他的护身符。因为被说懒,比被说“无能”,更能让孩子接受。
孩子自信心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过度的包办和溺爱,让孩子在面对外界的挑战时手足无措,自信心受到打击,自卑感加重,进而通过懒来逃避问题。
懒惰,是缺乏自信的人的保护屏障。阿德勒说,“懒惰就像一层隔板,隐藏着孩子自卑的真相”。
懒,给孩子提供了额外福利懒,不但掩盖了孩子缺乏自信的事实,也给孩子提供了很多额外的福利。因为懒,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会降低,他们不需要努力,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很多孩子都渴望得到的父母的关注。
设想一种场景,你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勤快,一个懒惰。勤快的孩子每天都帮你做家务,懒惰的孩子只在某一天倒了一次垃圾。你怎么想?
勤快的孩子每天都做家务,你习惯了,你对他的表现,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但懒惰的孩子做了家务,你会觉得收获了意外的惊喜,你会给他更多的反馈和更多的奖励。懒,让孩子享受到更多的福利。
03 对懒孩子,应该怎么办
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有野心,同时也失去了信心,他就容易走向懒惰。怎样才能让懒孩子变得不懒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拿掉懒孩子头上的保护伞孩子不愿意改变懒的现状,是因为懒是孩子的保护伞,我不是没能力,我不是不会,我只是懒。拿掉懒孩子头上的保护伞,让孩子享受不到懒的福利。不要再说“如果你不懒,你就能怎样怎样”,“你很聪明,就是懒”这样的话。懒,不能成为任何事情的借口。
不用惩罚的方式让孩子改正错误用惩罚的方式让懒孩子改正错误,是很多家长和老师会采取的方式,但在了解了懒惰的成因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惩罚并不是好方式,甚至还会引起反作用。
我有个小学同学,很少写作业,但成绩还算可以,每天都按时上学,老师看他成绩还可以,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新换了班主任,看他不写作业,上课就让他罚站,还叫了家长,据说回家之后他爸对他一通打。没几天,他就开始逃课,后来就辍学了。
惩罚的方式,会让自卑的孩子更加自卑,他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来报护自己,进入到另一个能补偿自卑的环境。就像我这个同学,从不写作业演变成逃课,惩罚的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性质越来越恶劣。
利用小目标,增强孩子的信心有些孩子从懒惰到勤奋的转变是很快的,前提条件是让孩子得到勇气和信心。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孩子的信心和勇气,也是需要逐渐累积的。
先给孩子立个小目标,从小事开始,先让孩子实现个小小的期望,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逐渐累积信心和勇气。
比如,钢琴老师说,要想钢琴弹得好,每天必须练琴半小时以上。但面对拒绝练琴,懒得练琴的孩子,半小时就是不可逾越的高山。这时候,不妨给孩子立个小目标,只练5分钟,或者只弹一小节,降低难度,让孩子能预见到这是个很容易实现的目标,先让孩子行动起来,把小目标实现,孩子的自信也会随之建立,再逐渐地延长时间,增加难度。
给孩子安全限度内的自由有时候孩子懒,不愿意配合,是因为家长过多的包办和溺爱,孩子已经懒得思考,懒得行动了。所以,在安全的限度内,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让孩子能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增加孩子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孩子会有更多的动力去行动。
比如,放学回家的孩子,有四件事要做:写作业,练琴,玩游戏,吃晚餐。有的妈妈给孩子安排得井井有条,孩子却不接受,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其实,这几件事的时间和顺序,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先玩游戏,还是先做作业,当然,后果也要让孩子自己承担。虽然这只是个小自由,对孩子来说,却让他感觉到了自己的掌控力,他会更积极的行动起来。
孩子很聪明,就是懒,孩子学东西很快,就是不愿意练习,看完这篇文章,就让这些话消失吧。孩子的懒,不是聪明的产物,而是在掩饰他内心的不自信和自卑感。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让孩子逐渐增加自信心,而不是抱着“孩子聪明,懒点没关系”的想法,让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中。
当孩子能冲破懒惰的隔板,自信勇敢的面对外界挑战时,他才具有了更大的动力去追求卓越,不惧失败,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变得越来越强大。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