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落户动态

孩子不肯承认自己犯的错 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

落户动态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每次和孩子说话,一定要蹲下来和孩子视线齐平,不让孩子感到压迫,不会让自己的意志干预孩子的选择,如果孩子犯了错,也强调用“建议”的方式,告诉孩子你这样做可能会更好。

孩子犯了错误,能够主动承认错误,大多能获得父母的原谅,甚至还能得到父母的表扬。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也会陷入到苦恼之中,就是孩子犯错后,会主动承认错误,但下次依然会犯错,依然会承认错误,周而复始,却没有彻底改正错误,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最近鹏鹏的妈妈就遭遇了这样的烦心事,鹏鹏今年8岁,放暑假后,鹏鹏每天玩游戏的时间都长达两个小时,妈妈认为玩游戏的时间太长了,和鹏鹏商量以后每天只能玩半个小时,鹏鹏很痛快地答应了下来。
可鹏鹏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每天总是趁着爸爸妈妈不注意,偷偷地玩游戏。每次被妈妈发现,还没等妈妈说话,鹏鹏便会很诚恳地跟妈妈道歉,承认错误,“妈妈,我错了,我下次再也不玩了。”看到鹏鹏低着头,可怜兮兮的样子,妈妈就心软了。
可是没过多久,鹏鹏的老毛病就犯了,又开始偷摸地玩游戏,然后又会主动认错,但下次依然不改,鹏鹏的妈妈非常生气,狠狠地批评了孩子,但没有效果,有时鹏鹏会哭得很伤心,好像这一次真的能痛改前非了,可每次都令人失望。鹏鹏的妈妈苦恼地说:“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孩子就是不改正错误,该怎么办啊?”
主动承认错误不等于改正错误
记得读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叫《谁打碎了花瓶》,讲述的是列宁小时候去姑妈家,不小心打碎了姑妈家的花瓶,但是因为害怕没有承认错误,回家后在妈妈的帮助下,给姑妈写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这篇文章意在说明犯了错误,主动承认,就是好孩子。这篇文章对我影响很深,现在我的孩子每次能够主动承认错误之后,我往往都会原谅他,其实这样做并不明智,因为主动承认错误不等于改正错误,我们不能把这两个概念混淆。
不少家长看到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承认错误,就心软了,就不会考虑孩子是否真正认识到了错误,以后能否改正错误这两个问题了。沛泽以前也会偷着玩游戏,被我发现后,他非常懊悔,跟我讲他玩游戏的心路历程,为欺骗我感到羞愧,心里是多么的难过等等。
看到沛泽如此难过,我就不忍心批评他了,也以为他真的能够认识到错误,能够改正,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他下次还有可能会偷玩游戏。其实我和老公并不反对孩子适当玩游戏,但要有一个限度,不能每天都想着游戏,什么事情都不干,或者超出规定的时间,孩子还小,自制力太差,家长的监督与管教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遇到孩子屡屡犯错误,屡屡承认错误,又不改正的情况,到底该怎么办呢?适当惩戒是非常有必要的。
孩子犯错误后,家长该如何处理
孩子犯错误后,家长的处理方式将直接决定孩子能否改正错误,那么,如何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呢?
1.分清孩子犯错误的性质
比如,三四岁孩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这是无心之过,家长就不要上纲上线,批评打骂孩子。如果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偷拿家里的钱,这是有意为之,这种错误是必须要被批评的,因为孩子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他还要去做。
2.孩子第一次犯错误时
孩子第一次犯错误,并能主动承认错误,家长要肯定孩子主动承认错误的行为,然后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提出具体要求。
比如,孩子偷拿了家里的钱去买零食,事后你发现家里钱数不对之后,孩子主动承认了错误,首先我们要对孩子说:“你能主动承认错误,这一点我很欣赏。”
然后我们要听一听孩子的心声,他为什么会偷拿家里的钱,如果孩子是因为太想吃某种零食了,那么,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想吃请告诉我,我会给你买,但不能偷摸地拿家里的钱。”如果你觉得某种零食不适合孩子吃,对孩子的身体不好,也要和孩子讲明白,不能一味地说“不行”,这会让孩子很不满意,不清楚原因,下次孩子还会偷拿零钱。
最后,我们要明确规定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孩子需要接受怎样的惩罚措施,比如规定如果孩子再偷拿家里的钱,就要取消一个月的零花钱。
在选择惩罚措施时,一定要选择与所犯的错误相关的内容,比如,孩子玩游戏超过了规定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惩罚他三天之内不能玩游戏,而不是惩罚他去做家务,因为这与他所犯的错误是不相关的,一是起不到惩罚的目的,二是会让孩子不服气。
3.严格执行
有些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就要惩罚孩子,孩子就会很不服气,“你之前又没说过,凭什么惩罚我?”所以,我们要在第一次犯错误之后,就明确制定惩罚措施,那么,在他第二次犯同样错误时,就会心服口服了。
一旦制定了规则,就要严格执行,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承担责任,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约束自己的行为。
孩子被惩罚后,是不是就不会说实话了呢
有的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心,孩子都承认错误了,你再惩罚他,那么,下次他是不是就不会说实话了呢?
其实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担心,但是我依然觉得惩戒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避免孩子以后不再和我说实话,我在制定惩罚规则之前,我会和他深入地沟通,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严重性,让他明白我为什么要制定惩罚措施,然后和他一起商量,如何制定一个我们都能接受的惩罚措施。
这样一来,孩子再犯错误时,就能够接受惩罚了,孩子接受惩罚后,我们不要去讽刺挖苦他,严厉地批评他,因为他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了,我们只要他遵守承诺就好,并鼓励他去克服困难,改正错误。
孩子不说实话,其实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心理负担,人一旦说谎,就需要不停地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外一个谎言,这是很累的一件事,时间久了,孩子会承受不住的。相对掩盖谎言,他更愿意一吐为快,前提是他得知道你能够接纳犯错误他,能够不被挖苦讽刺,能够心平气和地去帮助他。在中国的大家庭中,过年聚会什么的总会出现几个训孩子的,比如说孩子不知道让着弟弟妹妹,比如孩子不小心弄坏了东西,当即批评孩子。
在明代朱用纯的《朱子家训》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堂前教子,枕边教妻”,大意是说,男子教育孩子要在人前,教导妻子应该在人后,于是有了一句管教孩子的老话,叫做人前教子。
在明代朱用纯的《朱子家训》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堂前教子,枕边教妻”,大意是说,男子教育孩子要在人前,教导妻子应该在人后,于是有了一句管教孩子的老话,叫做人前教子。
我小时候受到父母“明事理”教育观念的影响,也认为明事理的家长,如果孩子犯了错,当着人家的面是一定不能袒护的。
但是后来,我长大之后却觉得,更先进的育儿观念应该是,替孩子维护自尊,而不是为了成全自己的“面子”而且上海孩子的“面子”。
众所周知,瑞典的教育很发达,育儿观念非常值得学习,他们再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却恰恰相反,非常注重维护孩子的尊严,观点是“人前不教子”。
众所周知,瑞典的教育很发达,育儿观念非常值得学习,他们再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却恰恰相反,非常注重维护孩子的尊严,观点是“人前不教子”。
在瑞典,从孩子出生时起,父母就非常重视孩子的尊严,他们觉得再小的生命也是生命。每次和孩子说话,一定要蹲下来和孩子视线齐平,不让孩子感到压迫,不会让自己的意志干预孩子的选择,如果孩子犯了错,也强调用“建议”的方式,告诉孩子你这样做可能会更好。
对比之下,很多人觉得,古代那套不适合现在的生活了,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尊重,人前不教子是正确的。

人前教子确实有问题,尤其当父母抱着这些心态来教育孩子的时候。

孩子不肯承认自己犯的错 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图1)

一、家长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
以前在一本书中,看到过作者描述了自己一段这样的经历:他小时候父母离婚,留下他和爸爸一起生活,爸爸生活不如意,整日喝酒,对孩子也不管不问,哪天看孩子不顺眼抬手就打。有时候邻居来跟父亲告状,说你儿子如何如何了,父亲二话不说就开始打,打到邻居都看不下去说,别打了,不是什么大事。
如果是这种情况,父亲对孩子的教导就只有用武力威压这一种手段,当别人找到家里来,他感到的是没有没有教好孩子的一种羞愧,所以越是当着外人的面越要严厉的惩罚儿子,以此证明自己有在管教孩子,而孩子又给自己惹祸,在他看来就是对自己权威的挑衅。
而如果是故意让他人观看自己“教子”,背后则是父母想要借助公众的眼光让孩子产生羞耻感,从而不敢反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也是一种借力。
这样的“人前教子”,带给孩子的是一种对权威的强烈反抗意识,孩子特别容易变得叛逆,固执,对父母充满怨恨,亲子间的关系很难修复。
二、父母教育孩子没有意识到环境是否合适
也有的家长在气头上会不管不顾,不管是在大街上还是在家里,有火就发,毫无顾忌。
比如接孩子放学,走在路上和孩子起了争执,父母直接开始训斥,脑子里没有留下理智去考虑自己在公共场合说自己的事儿合不合适。
这样的父母一般在自己成长和生活中就比较自我,不太会因为环境改变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教育孩子也比较“随心所欲”,他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如果父母在这样做的时候却没有这样的意识,那孩子也可能会形成同样的思维方式,也不会觉得被别人看到有什么不好。
能够自由自在不受环境约束固然有好的地方,但是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完全没有这个意识的话,也容易出现例如公共场合大声说话、众人面前大意地讲别人隐私却不觉得有问题的情况,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三、家长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
有时候孩子在众人面前犯了错,父母会感到异常羞愧,觉得周围人的眼光都在指责自己,于是下意识的转嫁这种羞愧感,把孩子拉过来直接训斥,一点也没有考虑孩子的自尊。
有羞耻心这是正常人的正常反应,而父母下意识的转嫁,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觉得孩子还小,不用顾忌这些,从而忽略了孩子的自尊心。
这种情况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自尊心受创,心理上会有好长一阵过不去,如果钻了牛角尖,容易走不出来,甚至变得害怕面对人群的注目,在人群中没有安全感,对父母的信任感也会受到影响。

但并非所有的家长都是出于这些心理才选择“人前教子”。
我们今天聊《朱子家训》中的这句话,可以抛开一下对它的批判,从中国家庭的育儿实际现状来审视。“人前”一词,就意味着一种错综复杂的场景,既有大人和大人的“场面”,也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暗涌”。
有一次朋友带着三岁的女儿来我家做客,小姑娘很活泼,面对不熟悉的人一点不“眼生”,在我和朋友聊天时进了我的卧室,好一会儿没听见声音,我有些担心,说咱们去看看孩子吧。来到卧室门口,我一口气差点没喘上来,只见小姑娘拿着一根棉签,在往我一只价值不菲的口红里捅。
朋友大惊:“你干什么呢?怎么能随便动阿姨的东西?还把口红弄成这个样子,你让阿姨怎么用?!”
朋友大惊:“你干什么呢?怎么能随便动阿姨的东西?还把口红弄成这个样子,你让阿姨怎么用?!”
孩子也不是故意的,我虽然心疼口红,但也只能说,没事没事,孩子还小。
这是常见的场景,孩子犯了错,父母批评孩子,这是对对方的交代,而不是袒护孩子,轻描淡写的说一句,不可以这样。
另一个朋友也遇到过类似的事儿,不过孩子妈妈的却没说孩子一句,反而对朋友说, 你怎么不把自己的东西放好。
可能这位宝妈就是比较偏袒孩子,也可能是打算背后在教育孩子,但是很明显,在维护孩子面子的同时,父母失去了对孩子是“非观念”该有的教育。
如果孩子在外人面前犯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开宗明义,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说实话,我们中国的父母在人前教育孩子时,心思可谓千回百转。
没有人会想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自己的孩子,所以当批评孩子时直视孩子“妈妈你怎么能不和我站在一边”的目光时,父母也会犹豫。但是该严厉的时候严厉,这才是对孩子的负责。
另外,父母亲自批评孩子,有时也是为了避免对方过来批评。
有的人碍于情面不会对孩子说重话,但是不能保证所有人都是如此。
父母先批评孩子,其实也是在安抚对方的情绪,解决眼前的局面。而这些复杂的心思,孩子可能不懂,但是现在没办法跟孩子解释,只能事后再跟孩子心平气和的说。
孩子的自尊心需要保护,但是孩子的责任心也要培养。只要不是故意把孩子拉到人前去教训,一般人前教子的情况都是孩子犯错之后父母的应对。
那么,面对孩子犯的错给在场的人造成的影响,首先表明大人知道不应该这个态度,才能最大程度的得到其他人的谅解,然后教孩子勇敢的站出来说道歉,才能重新得到大家的接受。
陌生人对孩子有足够的谅解,但是对家长却有相应的要求。所以面对熊孩子,很多人生气不是因为孩子吵闹不懂事,而是父母的态度。
孩子自尊心的形成,不光靠一味的维护,还要靠孩子自己去证明。假如从不在人前教育孩子,可能会把他养成一朵受不得一点批评的花朵。在家时,父母可以维护孩子的面子,但是孩子长大,终归要面对外面的世界。
何况人前教子和维护孩子的尊严并不矛盾。
教子,是教育,而不是打骂,我们可以用蹲下来的姿势,加上严肃的态度告诉孩子道理,既能有让孩子明事理懂是非,同时维护孩子的自尊。回到家以后,还可以告诉孩子,虽然妈妈批评了你,但并不代表你是一个坏孩子,不代表妈妈不爱你,这样的方式,也许更适合我们。
声明:内容来自搜狐,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果需要删除请联系站长;

我家的孩子即使在自己做错了的情况下,就是不承认。明明打弟弟了,自己却说没打,反而自己发火甚至哭。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的孩子们非常自我中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很难去体谅和思考。但是,并不是说孩子们有那种倾向就要放任不管。如果经常告诉孩子们关怀和让步,逆向思维的心态,孩子们自然会跟着这条路走。

首先,要了解孩子为何不认错的原因。因为即使是同样的结果,原因也会有所不同。我的孩子为什么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呢?

1. 过度保护的家庭环境

如果幼儿犯错时没有人指点,那么孩子就很难承认自己的错误。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情况中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这种情况下,主要养育者的态度变化是十分必要的。

▶ 好的养育必需要'训育'

管教孩子真是为了孩子吗?在家庭中,孩子可以像王子或公主一样成长,但只要经历过幼儿园生活,就会遇到现实的困难。为了让孩子长期交好朋友,建立幸福的同龄人关系,最终需要适当地训育。养育者限制孩子的行为反而让孩子感到舒适。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随心所欲的事情并不多。在家可以随心所欲,但是在外面不能。反而因为这种背离感影响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害怕挨骂而拒绝的情况

孩子内向或消极倾向时,因害怕受训而拒绝。孩子虽然也感觉到自己做错了,但一旦承认,就会成为"坏孩子"。如果我认错,朋友们和老师可能会对我不好。

▶ 请多为孩子提供可以满足的瞬间

对这样的孩子,如果威吓或粗暴行为,情况会更加恶化。请在日常生活中称赞孩子的特性,多给孩子制造令孩子感到满足的机会。例如,孩子唱歌好的话,请经常在人们面前感受被称赞的经验。而且平时让孩子安心的语气很重要。孩子犯错的时候,告诉他们"没关系",告诉孩子谁都会有失误。无论是监护人还是教师,谁都会犯错误。请告孩子,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会让周围的人讨厌孩子。


3. 因内在压力不认错

因为兄弟姐妹出生,搬家或者受到特定压力,孩子内心有很多不满。这时总是会出现想向某人表达攻击心的样子。一点小事也挑毛病,对自己的错误和失误反而发火,真是贼喊捉贼。

▶找到真正的问题

如果是第3个案例,就应该找出孩子心理上有什么不满的原因。在什么情况下,如果孩子更加固执,(例如. 兄弟之间的矛盾中更加固执的话,那部分会隐藏着某种暗示)如何减轻孩子的内在压力。 然后通过积极的身体活动抚慰孩子的心灵。

对孩子们来说,承认错误是件非常吃力的事情。事实上大人也一样,即使自己做错了事,在承认错误的时候,也会感到羞愧。 所以,如果孩子稍微承认自己的错误,表现出想要接受的姿态,请给予鼓励,并说'很帅'。如果反复进行这样的过程,就会理解,承认错误才是成熟,帅气的形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