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隘心理并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它的产生主要在于后天的原因。&
& & 第一,封闭的生存环境。
& &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人的性格、品格都是主体同环境互相影响的结 果。人与环境的交流越多、越广泛,人的开放程度越大,心胸越开阔;一个人越是生活在封闭、抑郁的环境里 ,同环境的交流越少,思想、胸怀也就越容易狭隘。狭窄的空间范围塑造出狭窄的心胸,过少知识经验的输入 导致偏激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 目前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早在学前阶段就 教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 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在狭小单调的空间里,他们缺乏和同龄小伙伴的群体嬉戏、追逐、游玩, 缺乏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学习机会,无论是玩具、糖果,还是父母的宠爱,他们都完全独占,因而,很难培 养出“谦让”、“爱别人”、“互相帮助”、“与别人合作”等精神,也不懂与别人分享的乐趣。心目中只有自己,极易形成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的狭隘、自私的性格。&
& & 入学之后,在父母“殷切期望”的砝码之上,又加上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双重压力使孩子的目光中只有“高分数”、“第一名”。为了它,学生放弃了班务工作,放弃了课外活动,放弃了电影、电视,放弃了适当的家务劳动,放弃了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总之,为了登上金字塔尖可以放弃一切。诸多的放弃使孩子的 生活空间大大缩小,最后只能退缩在作业、练习、书本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知识结构残缺,眼界狭窄,个性偏激,心胸狭隘,人情冷漠,心情抑郁,心理处于失衡状态。失衡心态又极易造成“意识狭窄”,出现狭隘的 思维。学生为追求“第一名”而表现出的孤注一掷,为取得高分数而付出的全身心的努力,又使他们极为担心 失败,害怕挫折。为此,他们嫉妒超过自己的人,敌视与自己展开竞争的人,一方面为维护自己心目中完美的 自我形象而表现出自负;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现实中的不完美而深感自卑,为掩盖自己的欠缺而自我封闭,为防 止别人的进步对自己构成威胁与伤害而担忧、猜疑……。虽然竭尽全力,虽然长期经受着多种矛盾、冲突的吞 噬与煎熬,也总达不到十全十美的境界。于是,身心失衡,认识偏激,稍不如意即暴躁易怒,带有强烈的神经质特点。&
& & 第二,家长的性格特点及教养方式
& &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意识、道德 观念首先通过家庭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赏罚褒贬,他们的世界观、信仰、思想、作风 、接物待人的态度对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选择性的儿童来说,起着性格上的奠基作用。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生 活在“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家庭里,接受父母所谓“为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教育,以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雪”为人生信条,那么,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人,必定是心胸狭隘的。所以 ,许多学生的性格完全是父母性格的翻版也就不足为奇了。&
& & 第三,认识上的挫折经历
& & 中学生阅历浅,经验少,生活条件优越,成长过程顺利,平时受父母保护较多 ,缺乏社会生活的锻炼,缺乏独立思考、计划、安排的机会,初次遇到问题,容易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把解 决问题的过程想得过于顺利,以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参与实践,免不了出现冒似“果断”的言语和 行为。由于缺乏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虽快不准,带来挫折和失败。中学生经验的缺乏,认识的偏激,情绪的 冲动又使其把一时的挫折和失败无限夸大,出现“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变得顾虑重重,畏首畏 尾。再遇问题,则把事情想得过于困难、复杂,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对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而平时养成的 事事争第一,处处要赞誉的好胜心理又使其在害怕老师的失望、同学的嘲笑和家长的斥责的同时,不得不打肿 脸充胖子,其结果必然是紧张、焦虑、甚至恐惧。有一项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 生的调查发现,42.73 %的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 这都说明 了学生由于见识少、阅历浅、认识偏激,把挫折、困难扩大化,导致害怕失败的脆弱、狭隘心理。
& & 心灵处方
& & 中学生狭隘心理的形成有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有小学教育的不良刺激。但我们不能倒转历史,重新接受 完美的家庭和小学教育,只能从实际出发,立足现实,把握中学教育这一关键阶段,力求纠正和克服中学生的 狭隘心理。&
& & (1)加强人生观教育。
& & 使学生明确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充分挖掘生命的潜能,为社会做贡献。给别人、给 后人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有了远虑则无近忧,把眼光放得远一些,自己一时的得失就算不上什么了。引导学 生把眼光放远,心胸拓宽,事事从长远考虑,处处以集体为重,对整体、全局有利的人与事就能容忍和接受了 。总之,引导学生把眼光从狭隘的个人小圈子放出去,抛开“自我中心”,就不会遇事斤斤计较,“心底无私 ”才能“天地宽”。&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