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孙子陈阳,要把一个上海姑娘领回家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
不是一下,是好几下。
像我这把年纪的老太太,半截身子都入了土,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可一听“上海姑娘”这四个字,我那颗见惯了风浪的心,还是像被人扔了块大石头,扑通扑通往下沉,激起一圈圈浑浊的浪。
我儿子,也就是陈阳他爸,在电话里跟我说这事的时候,语气透着一股子小心翼翼的喜气。
“妈,陈阳那小子有出息,找了个上海本地的女朋友,人姑娘学历高,长得也俊,俩人处了两年了,打算结婚。”
我捏着我的老花镜,半天没说话。
电话那头,我儿子有点沉不住气了,“妈?您听着呢?”
“听着呢。”我从牙缝里挤出三个字。
“您……不高兴?”
我能高兴吗?我那点退休金,攒了一辈子,就够在咱们这三线小城买个厕所。
上海?那地方的厕所,怕是都镶着金边吧。
“我没不高兴。”我嘴上硬邦邦地说,“我就是琢磨着,咱们家这庙小,怕是供不起那尊大佛。”
这话不好听,我儿子在那头立马就有点急了。
“妈,您这说的什么话。都什么年代了,还搞地域歧视。人家小晚不是那样的人,特别好一姑娘。”
小晚,林晚。
听听这名字,就透着一股子琼瑶味儿。
我叹了口气,不想跟我那被喜悦冲昏了头脑的儿子多掰扯。
“行了,你们自个儿的事,自个儿心里有数就行。什么时候见见?”
“下个月,亲家那边请我们去上海,算是正式见个面,商量一下订婚的事。”
“去上海?”我声调都高了八度。
“对啊,人家姑娘是上海的,总不能让人家大老远跑咱们这儿来吧,礼数上说不过去。”
我心里冷笑一声。
看看,这还没进门呢,规矩就先立起来了。
挂了电话,我坐在我的旧藤椅上,嘎吱嘎吱地摇着,心里乱成一锅粥。
我不是对上海人有偏见。
年轻的时候,厂里有个上海来的技术员,白衬衫永远干净得像新的一样,说话温声细语,跟我们这些扯着嗓门喊话的粗人,完全是两个世界。
可过日子,跟白衬衫不是一回事。
过日子,是柴米油盐,是锅碗瓢盆,是人情往来,是知根知底。
我孙子陈阳,我从小看到大的。
那孩子,随他爸,老实,本分,一根筋,心眼儿实在得能让人捏出水来。
这样的孩子,扔到上海那种人精扎堆的地方,不是羊入虎口吗?
我越想越不是滋味,一整个下午,饭都吃不香。
晚上陈阳给我打视频,屏幕上那张脸笑得跟朵花儿似的。
“奶奶,我爸都跟您说了吧?”
我“嗯”了一声,没什么好气。
“奶奶,您别担心。小晚人真的特别好,她一点都不作,也不物质。我们在一起,都是AA制。”
“AA制?”我眼皮一跳,“一个姑娘家,跟你一个大小伙子出门,还AA制?”
“是啊,她坚持的。她说她自己能赚钱,不想占我便宜。”
我心里更沉了。
这不是好事。
太懂事的女孩子,往往图的更大。
要么图你这个人,死心塌地,要么,就是还没到图你的时候。
“她爸妈干什么的?”我问了个最实在的问题。
“叔叔阿姨啊,”陈阳挠挠头,“叔叔以前是国企的工程师,现在退休了。阿姨是中学老师,也退了。”
听着倒还算体面。
工程师,老师,在上海,也算是知识分子家庭。
可越是这样的家庭,规矩越多,越讲究门当户对。
“他们……知道咱们家的情况吗?”
“知道啊,我跟小晚都说清楚了。我们家就是普通工薪家庭,爸妈都是厂里退休的,您也是。”
“那姑娘怎么说?”
“小晚说,她又不是嫁给我的家世,她是嫁给我这个人。”
这话,真好听。
好听得像戏文里的词儿。
可我活了七十多年,戏文听得不少,也见过不少因为这些“好听的话”而栽了跟头的痴男怨女。
“行了。”我打断他,“你心里有数就行。去上海那天,我跟你爸妈一起去。”
陈阳愣了一下,“奶奶,您也去?路那么远,您身体……”
“我身体好着呢!”我瞪他一眼,“你头一回见丈母娘家,我不去给你压压阵,怕你被人连皮带骨吞了都不知道。”
这话说得难听,陈阳的脸在屏幕上垮了下来。
我知道我伤他心了,可我没办法。
我是他奶奶,我不为他操心,谁为他操心?
去上海的日子,定得很快。
我儿子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西装烫了一遍又一遍,皮鞋擦得能照出人影。
我儿媳妇,陈阳他妈,更是紧张得跟什么似的,拉着我问了八百遍,到底该给亲家带什么礼物。
“不能太贵,显得咱们打肿脸充胖子。”
“也不能太便宜,让人家觉得咱们小家子气,不重视。”
我看着她那愁眉苦脸的样子,心里也跟着发愁。
最后,我拍了板。
“就带咱们这儿最出名的土特产,我再把我前年托人买的那两饼陈年普洱带上。东西不扎眼,但懂行的人知道是好东西。礼数到了,也不露怯。”
出发那天,我们一家三口,像要去赶考一样,庄重又忐忑。
坐的是高铁。
七个多小时。
我儿子和我儿媳妇一路都没怎么说话,俩人揣着心事,一个劲儿看窗外。
我闭着眼睛,假装睡觉,耳朵却竖着。
我听见陈阳他妈小声问他爸:“你说,亲家母会不会看不上咱们陈阳啊?我听人说,上海丈母娘最厉害了,要看房子,看车子,看户口……”
“别瞎想。”我儿子压着嗓子,“咱们陈阳又不差。再说了,现在是孩子自己谈的,感情好最重要。”
话是这么说,可我听出他声音里的底气也不足。
是啊,怎么足得起来呢?
我们在咱们那个小城,算是不错的家庭。
可放在上海那样的国际大都市里,我们就像一滴水,掉进了黄浦江,连个响儿都听不见。
高铁到站,是虹桥站。
我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火车站,大得让人心慌。
人来人往,步履匆匆,每个人脸上都写着精明和忙碌。
陈阳和小晚已经在出站口等着了。
我一眼就看见了那个叫林晚的姑娘。
不是照片上那种磨皮美颜过的漂亮,是一种很舒服的好看。
个子高高的,瘦,但不是那种病态的瘦。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色连衣裙,帆布鞋,扎着个马尾,脸上干干净净的,没涂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看见我们,她立马就笑了,眼睛弯弯的,像月牙。
“叔叔,阿姨,奶奶!”她声音脆生生的,一点不拿捏。
我儿媳妇赶紧拉住她的手,上下打量,嘴里说着“哎哟,这姑娘真俊”。
我没说话,只是看着她。
她落落大方地让我看,眼神清澈,没有躲闪。
陈阳在一旁,乐得像个傻子。
“奶奶,这是小晚。”
“嗯。”我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
小晚也不介意我的冷淡,反而更热情地接过我手里的一个小包。
“奶奶,您坐这么久车累了吧?我们先去酒店放东西,然后带您去吃本帮菜。”
她安排得井井有条。
出了站,一辆黑色的轿车停在路边。
“叔叔阿姨,奶奶,上车吧,我爸在等我们了。”小晚拉开车门。
我心里又“咯噔”一下。
亲家公亲自来接了?
这倒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我弯腰坐进车里,看见驾驶座上一个中年男人回过头来。
那就是陈阳的未来岳父了。
他跟我想象中的上海男人不太一样。
不精瘦,也不过分讲究。穿着一件灰色的polo衫,头发有点花白,但梳理得很整齐。戴着一副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透着一种温和又沉静的光。
“是亲家吧?一路辛苦了。”他开口了,普通话很标准,带着一点点微不可闻的上海口音。
“不辛苦不辛苦。”我儿子赶紧说。
一路上,主要是小晚和陈阳在说话,给我们介绍路边的建筑。
亲家公专心开车,偶尔从后视镜里看我们一眼,点点头,笑一笑。
亲家母没来。
小晚解释说,她妈妈在家里准备晚上的家宴,走不开。
我心里又是一番计较。
这到底是重视我们,还是不重视我们呢?
重视吧,亲家母没露面。不重视吧,亲家公亲自来接,还备了家宴。
上海人的心思,真是九曲十八弯。
酒店订在市中心,很气派。
小晚说,这是她爸爸特意订的,说离他们家近,也让我们体验一下上海的繁华。
放下行李,我们稍作休整,就被接到了他们家。
那是一个九十年代建的老小区,环境很安静,绿化也好。
房子在三楼,一梯两户。
门一打开,我就闻到一股饭菜的香味。
一个穿着围裙的阿姨迎了出来。
这就是亲家母了。
她长得跟小晚有几分像,但眉眼间多了几分精明和审视。
“哎哟,亲家,可把你们盼来了!”她脸上堆着笑,但那笑意,没怎么到眼睛里。
她热情地招呼我们换鞋,倒茶,拿水果,一套流程行云流水,客气得让人有点透不过气。
我坐在沙发上,不动声色地打量着这个家。
房子不大,目测也就八九十平。装修是老式的,但收拾得一尘不染,角角落落都透着主人的用心。
客厅的墙上,挂着小晚从小到大的照片,还有一张全家福。
照片上,亲家公和亲家母抱着小小的林晚,笑得很幸福。
“亲家母,喝茶。”亲家母把一杯泡好的龙井放到我面前的茶几上。
“谢谢。”
她在我对面的沙发上坐下,开始盘问。
当然,话说得非常艺术。
“我们家小晚啊,从小被我们惯坏了,什么都不会做,以后嫁过去,可要给你们添麻烦了。”
我儿媳妇赶紧接话:“哪里哪里,现在的孩子都这样。陈阳也是,在家油瓶倒了都不知道扶一下。”
“陈阳这孩子我听小晚说过,是个上进的好孩子。”亲家母话锋一转,“现在单位效益怎么样啊?年轻人,事业是根本。”
来了。
正题来了。
我儿子清了清嗓子,把陈阳的工作、职位、年薪、发展前景,像背书一样,详细地汇报了一遍。
亲家母一直微笑着点头,时不时插一句:
“哦,年终奖是三个月工资啊?那还可以。”
“公积金是按最高比例交的吧?”
“以后有考虑在上海落户吗?这个对孩子将来读书很重要的。”
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小小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我们家的经济实力和未来潜力。
我儿子的额头上,已经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我儿媳妇的笑容,也变得有些僵硬。
我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滚烫的茶水顺着喉咙下去,心里却是一片冰凉。
完了。
这跟我想象中的“鸿门宴”,一模一样。
我孙子陈阳,就坐在小晚旁边,脸憋得通红,几次想插话,都被小晚在桌子底下悄悄按住了。
小晚的脸色也不太好看,她冲她妈妈使了好几个眼色,可她妈妈像是没看见一样,继续笑眯眯地问:
“那……婚房,你们是怎么考虑的呀?我们上海这边的规矩,一般都是男方准备婚房的。当然啦,我们也不是说非要怎么样,就是孩子们结婚,总得有个自己的小窝吧?”
图穷匕见了。
这才是今晚的重头戏。
我儿子和我儿-媳妇对视一眼,脸上的血色都褪去了一半。
上海的房价,是什么概念?
我们就算把老家的房子卖了,把我们俩的养老金全都拿出来,再加上我这点棺材本,连个首付的零头都凑不齐。
空气一下子凝固了。
客厅里只剩下墙上挂钟滴答滴答的声音,像在给我们的窘迫倒计时。
我正准备开口,说几句不软不硬的话,把这尴尬的场面顶回去,厨房的门开了。
亲家公端着最后一盘菜走了出来。
“菜齐了,都过来吃饭吧。”他声音不大,但一下子打破了客厅里的僵局。
“来来来,吃饭吃饭。”他招呼着我们,好像刚才那段令人窒息的对话,根本没有发生过。
饭桌上,亲家母还在继续旁敲侧击。
“小晚的一个同学,上个月刚结婚,男方家里给全款在浦东买了套一百二十平的,装修就花了一百多万呢。”
“哎,现在的年轻人结婚,成本真是高啊。”
我儿媳妇的筷子,几乎都要拿不稳了。
我给陈阳夹了一筷子红烧肉,淡淡地说:“吃饭,肉都凉了。”
陈阳感激地看了我一眼,埋头扒饭。
一顿饭,吃得五味杂陈。
桌上的菜很丰盛,看得出是花了心思的。每一道都是地道的本帮菜,浓油赤酱,精致可口。
可再好吃的东西,在这样的气氛下,也吃不出滋味来。
我几乎可以预见,这门亲事,十有八九要黄。
就算陈阳和小晚感情再好,也抵不过这样赤裸裸的现实盘问。
我甚至开始可怜那个叫林晚的姑娘。
摊上这么一个妈,她以后要走的路,也难。
吃到一半,亲家公给我儿子倒了一杯酒。
“亲家,来,喝一杯。”
我儿子受宠若惊,赶紧端起杯子。
亲家公自己也端起杯子,却没有马上喝。
他看着我儿子,又看了看我,沉默了片刻。
然后,他开口了。
他的声音很平静,很温和,却像一颗定心丸,一下子就让饭桌上浮躁的气氛沉静了下来。
“我知道,你们今天来,心里肯定很忐忑。”
一句话,就说中了我们所有人的心事。
我儿子和我儿媳妇,都愣住了。
亲家母也停下了筷子,看了他一眼,似乎想说什么,但又忍住了。
亲家公没看她,他的目光,温和地落在我们身上。
“刚才我爱人在客厅里问的那些话,可能让你们觉得不舒服了。我代她,跟你们说声抱歉。”
说着,他微微欠了欠身。
我们全家都惊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不不不,亲家你太客气了。”我儿子结结巴巴地说,“阿姨也是关心孩子,我们都理解,都理解。”
“不。”亲家公摇了摇头,很认真地说,“关心是关心,但方式不对。买房子,落户口,这些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回避不了。但是,这些不应该成为两个孩子感情的门槛,更不应该成为我们两家人第一次见面时,唯一的谈资。”
他的话,不疾不徐,字字清晰。
我看着他,心里那块一直悬着的石头,好像忽然松动了一下。
亲家母的脸色有点挂不住,嘟囔了一句:“我也是为了女儿好……”
“为了女儿好,有很多种方式。”亲家公打断了她,语气依旧平和,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我们把女儿养这么大,不是为了让她去换一套房子,一个户口。我们是希望她能找到一个真心待她、能让她笑、能陪她一起扛事的人。”
他转过头,看着一直低着头的陈阳。
“小陈。”
“哎,叔叔。”陈阳猛地抬起头,像个被老师点到名的学生。
“我听小晚说了很多你的事。”亲家公说,“她说你很努力,很踏实。上班的地方离住的地方一个半小时地铁,你每天坚持早起,从来不迟到。她说你很善良,会默默地帮楼下的流浪猫准备猫粮。她说你很孝顺,每个星期都雷打不动地给家里的奶奶打电话。”
陈阳的脸,一点点变红了。
这些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连我这个当奶奶的,都未必全都记得。
可这个只见过一面的未来岳父,却一件件,一桩桩,说得清清楚楚。
“小晚还说,”亲家公的嘴角,有了一丝笑意,“有一次你们俩吵架,她赌气跑了,手机也关机了。你在大雨里找了她三个小时,浑身都湿透了,找到她的时候,第一句话不是责备,而是问她,你冷不冷,饿不饿。”
他说到这里,看了一眼自己的女儿。
小晚的眼睛,已经红了。
亲家公叹了口气,声音里带上了一点点感慨。
“我跟她妈妈,都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我们结婚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就单位分的一间十平米的筒子楼,一张床,一个桌子,就是全部家当。那时候,我也没钱,没房,没户口。我就是个从外地来上海打拼的穷小子。”
这话一出,我们所有人都愣住了。
包括亲家母。
“建军,你说这个干什么……”亲家母的语气,有些慌乱。
“就因为我们经历过,所以我们更应该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亲家公看着自己的妻子,眼神里有无奈,也有爱。
“房子,钱,这些东西,是重要。它们能给人安全感。但是,它们不是幸福的全部,甚至不是幸福的基础。”
他把目光,重新投向我们。
“幸福的基础,是人。是这个人的品性,是他的担当,是他那颗愿意为了你、为了这个家去奋斗的心。”
“我观察小陈很久了。”
“他每次来我们家,都会主动帮我搬东西,帮他阿姨洗碗。我们家楼下的灯坏了,物业一直没来修,他自己从网上买了灯泡,踩着凳子就给换上了。”
“他跟小晚说话的时候,眼睛里有光。小晚跟他在一起的时候,脸上的笑容,是我这个当父亲的,很久没有见过的、发自内心的松弛和快乐。”
“这就够了。”
亲家公端起酒杯,郑重地对着我们。
“我只有一个女儿,我把她当成眼珠子一样疼。我把她交给小陈,不是因为小陈现在能给她什么,而是因为我看到了,这个年轻人,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有一副能扛事的肩膀。他现在可能没有很多钱,但他有创造财富的双手和头脑。我相信,他不会让我的女儿受委屈。”
“房子的问题,你们不用太担心。”
“我跟她妈妈,这些年也攒了点钱。我们不求什么大富大贵,但给孩子们凑个首付,还是可以的。我们家这套房子,虽然是老房子,但地段还可以,将来也可以置换。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们两家人,以后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就应该坐在一起,商量着,怎么把日子过好,而不是互相为难,互相设置障碍。”
“亲家,我敬你们一杯。”
“谢谢你们,培养出这么好的一个儿子。也请你们放心,小晚虽然有点小脾气,但也是个懂得感恩的好孩子。他们俩在一起,有你们,有我们,一起帮衬着,日子,只会越过越好。”
说完,他把杯里的酒,一饮而尽。
整个饭桌,鸦雀无声。
我看着眼前这个男人。
他身上那件普通的polo衫,好像忽然变得无比挺括。他脸上那副普通的眼镜,镜片后面闪烁的,是洞察世事的智慧和发自内心的真诚。
我儿子,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眼眶红了。
他哆哆嗦嗦地端起酒杯,也一口干了,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的哽咽。
我儿媳妇,一直在旁边拿纸巾擦眼睛。
亲家母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但那股子咄咄逼人的气势,早就烟消云散了。
陈阳和小晚,两个孩子,手在桌子底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我端起面前那杯一直没动的茶,也喝了一口。
茶已经凉了。
但我的心,却是滚烫滚烫的。
我活了七十多年,自以为看透了人心,看透了世事。
我以为这场见面,注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场关于物质的谈判和博弈。
我用我那点陈旧的、从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里拼凑出来的“经验”,给我孙子的幸福,提前判了死刑。
我错了。
错得离谱。
我只看到了“上海”这个标签,却没看到标签背后,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情有义、有智慧有担当的父亲。
我把人想得太坏了,把钱看得太重了。
我忘了,无论在哪个城市,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总有一些最朴素、最珍贵的东西,是共通的。
比如,一个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比如,一个长辈对晚辈品性的看重。
比如,那份抛开物质的浮华,去探究一个人内心的真诚。
那一刻,我心里所有的担忧、所有的疑虑、所有的偏见,全都化成了水。
我知道,我那傻孙子,是真的有福了。
他的福气,不是因为他找了个上海姑娘,将来或许能在上海有个家。
他的福气,是找到了一个这样通情达理、有大智慧的岳父,一个能看穿他所有窘迫和不安,却依然愿意把女儿的幸福托付给他的长辈。
这比给他一套房子,一百万存款,要珍贵一万倍。
这顿饭的后半场,气氛完全变了。
亲家母不再提房子和钱,开始热情地给我们夹菜,聊起了家常。
我儿子也放开了,跟亲家公聊起了以前在厂里的趣事。
我儿媳妇和亲家母凑在一起,交流起了养花的经验。
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这才是“家宴”该有的样子。
吃完饭,亲家公送我们回酒店。
临下车前,他从后备箱里拿出几个包装精美的盒子。
“这是给亲家和亲家母准备的一点心意,不成敬意。”
我们推辞了半天,最后还是收下了。
回到酒店房间,我儿子打开盒子一看,是一套很高档的茶具,还有几盒包装一看就很贵的保健品。
比我们带来的土特产,贵重多了。
“妈,您说……这亲家公,真是个敞亮人。”我儿子感慨道。
我点了点头。
何止是敞亮。
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体面和通透。
他既维护了自己妻子的面子,又给了我们足够的尊重和台阶。他既点明了现实的困难,又给出了解决的诚意和希望。
滴水不漏,却又让人如沐春风。
这种人,才是真正见过世面、有大格局的人。
晚上,我躺在酒店柔软的大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我回想着亲家公说的每一句话。
“幸福的基础,是人。”
“我把她交给小陈,不是因为他现在能给她什么,而是因为我看到了,这个年轻人,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这些话,像烙印一样,刻在了我心里。
我忽然觉得,自己以前活得太狭隘了。
我总觉得,门当户对,就是要家世、财产对等。
我错了。
真正的门当-户对,是三观的契合,是人品的对等。
是我们家老实本分的家风,对上了他们家善良通透的格局。
这才是最难得的匹配。
第二天,小晚和陈阳带着我们逛了逛上海。
去了外滩,看了东方明珠,还坐了黄浦江的游船。
小晚一路都挽着我的胳膊,叽叽喳喳地给我讲着各种典故和趣事,像个亲孙女一样。
我看着她,再看看旁边一脸傻笑的陈阳,心里是前所未有的踏实和满足。
临走的时候,在虹桥火车站,亲家一家都来送我们。
亲家母拉着我儿媳妇的手,絮絮叨叨地嘱咐着,让她以后多来上海玩。
亲家公则拍了拍我儿子的肩膀,说:“以后,孩子们就拜托你们多照顾了。”
我儿子重重地点了点头。
最后,我看着小晚。
那姑娘眼睛红红的,看着我。
我朝她招了招手。
她走过来,我拉住她的手。
她的手,温暖,柔软。
我从我的口袋里,掏出一个我准备了一辈子的红包。
那里面,是我存了很久很久的钱,还有我当年结婚时,我妈给我的一个金镯子。
我把红包塞到她手里。
“奶奶……”她愣住了。
“拿着。”我拍了拍她的手,声音有点哑,“奶奶没别的本事,这点心意,给你们添个物件。”
“以后,好好跟陈阳过日子。”
“陈阳那孩子,有时候有点犟,有点傻,你多担待。”
“要是他敢欺负你,你告诉奶奶,奶奶给你做主。”
小晚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
她没说话,只是抱着我,抱得很紧。
我能感觉到,这个拥抱里,没有半分虚假。
回程的高铁上,车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
我儿子和我儿媳妇,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在小声讨论着婚礼的细节。
我靠在椅背上,闭着眼睛。
我的心里,一片澄明。
我想起我那傻孙子,想起那个叫林晚的好姑娘,想起她那个有大智慧的爸爸。
我知道,他们的未来,或许还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
生活嘛,总是一地鸡毛。
但是,只要一家人的心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使劲,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我这把老骨头,可能看不到太远了。
但至少,在今天,我亲眼见证了,我孙子的幸福,已经稳稳地落了地。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