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表达能力弱有什么表现?
孩子的表达能力比较弱,大概有以下四种表现方式,父母可以看看孩子是否存在这些表现,再去针对性地“对症下药”。
1、说话无逻辑
每个孩子从出生之后,就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学会独自说话,当孩子真正能自己说话的时候,才算是真的长大,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有的孩子虽然可以说话,但是所说的话却前后毫无逻辑性,因为和所以完全不搭边。这种孩子看似“会讲话”,其实表达能力完全不合格。像这种说话毫无逻辑的人并没有年龄的限制,有些成年人也会有这种表现。
2、重复、啰嗦,说不到重点
说话不停地重复、啰嗦,说不到重点,说了半天别人也不知道在说什么。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刚开始学说话的孩子很烦、很啰嗦,各种词语重叠,不停地重复同一句话。
小孩子学语言期间会有这种表现,当然同样也会存在语言能力弱的人,出现这种情况,普遍都是超过了说话年龄,表达能力依旧不清晰,即是不会说话的表现。
3、想表达却说不出
还有一种表现就是,说话者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意思,但是讲述了半天,就是说不出事件的重点,典型的心里有数,嘴上说不出。不像有的表达能力好的,心里知道怎么说,语言表达很简短就可以说到点子上。
4、表达无法给出回应
他人在发表完自己的感想之后,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回答,用何种语言和他人去沟通,从而出现尴尬的场面,这同样也是表达能力弱的表现。
这种情况普遍都发生在成年人的身上,相反有些沟通表达能力强的人,无论他人表达什么,都能够轻松地应对。
什么影响着孩子的表达能力?
孩子的表达能力在刚开始学习说话的时候,会出现语无伦次的情况,因为那个阶段的孩子正在学习说话,各项技能发展并不健全,出现这个情况很正常。
但是孩子越长越大,还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真正的表达能力弱。
1、思维结构不健全
孩子表达能力不行,说话语无伦次,首要原因可能是孩子自身的思维结构发展并不健全,大脑对于话语如何表述还并没有一个整体的思路。
总体而言就是思维不够清晰,大脑不够清楚,所以在表达的时候,总是天马行空没主题,讲不到重点。
2、聆听者的态度
社会上有一种工作叫销售,就是当面向他人推销自身的产品。刚开始做这行的人,脸皮薄,非常有可能因为他人的三言两语,直接语塞,还有些聆听者一句不听,直接表示拒绝,推销者自信心受挫,面临这种情况再次推销产品时就会开始紧张,从而非常有可能出现语无伦次的情况。
生活中也是一样,当聆听者的态度较差,说话者又非常想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时候大脑又要考虑他人的变化,又要准确地说出自身的想法,思维就会开始出现偏差,最终导致表达出来的话语不如人意。
3、语言能力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身的一个独特的能力,能力有强有弱。语言同样也是如此,有些孩子的语言能力在不受外界的因素的干扰下,就是差,这说明是天生的语言能力差。
4、孩子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在过于紧张的情况之下,说话同样也会语无伦次,比如撒谎。
孩子一撒谎骗父母,内心害怕自己的谎言被戳穿,尤其表达能力在弱点的孩子,就会前言不搭后语,其实成年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有问题。这是因为心理过于紧张害怕,导致神经紧绷,思维错乱。
如何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
父母想要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需要从日常生活入手,找到孩子表达能力弱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1、建立思维的结构化
何为思维的机构化?顾名思义,就是思维的正确运行程序,让孩子在大脑中确立这样一个语言的程序,在说话的时候就会有条例,不会天马行空,说不到重点。
当然,父母也可以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来锻炼孩子,比如说让孩子多整理衣服,自己的房间,做事变得有条理,形成按部就班的一种思维程序,大脑就会渐渐建立一种结构化的程序,说话的思维也会清晰很多。
2、多读书
孩子说话说的很多,就是讲不到重点,在他人说话时,经常出现语塞的情况,可以通过多读书来改变。
首先读书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只有脑中有知识,在交谈的过程中才不会胆怯,从内到外都会有一种自信,在自信的状态下,心理的紧张程度自然会降低,大脑在这样一个状态下,也会清晰很多。
3、学会找到听者的兴趣
说话者总是得不到他人的回应,内心必然是焦躁不安的。要想彼此建立好沟通的桥梁,首先需要确定他人的兴趣点,当然这点离不开父母的细心指导。
孩子在小时候是不会明白如何和他人进行兴趣表达的,家长在和孩子聊天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这点,比如通过换位思考,和孩子聊一个孩子不感兴趣的话题,看看孩子的态度,再聊一个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两者的心态进行对比。让孩子自我去感受,这样对于孩子而言也更能理解。
4、孩子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
只有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才是和他人良好沟通的前提。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好自身的榜样作用,在这种榜样的环境影响之下,孩子也会渐渐的成长。
ゅ锦鲤妈咪想说: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保证孩子各项人格的正常发展,不要因为孩子说话语无伦次就责怪孩子,嘲笑孩子,越批评孩子就越气馁,心理也会不健康。家长一定要用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耐心地引导,让孩子一步步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语言。
孩子表达能力弱,难以沟通,家长首先要摆正心态,不要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其次用爱去包容。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对症下药,相信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是锦鲤妈咪,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孕婴师,多平台签约作者。关注我,为您带来实用的孕产、育儿知识,有困惑和疑问,欢迎发私信,我会及时回复。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让身为家长的你豁然开朗,在育儿的路上不再孤独。对于学龄前和小学生需要做到:
在集体生活中,学龄前的儿童能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的讲话。孩子入学后,专注的倾听对于课堂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注的倾听”也体现了孩子在与他人沟通时,对于对方的尊重程度和认可程度。
遇到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询问。如果孩子在与他人交谈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她)不仅做到了专注倾听,理解对方的语言,尤为重要的是,他(她)还进行了认真的独立思考。
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和使用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抽象和复杂的句子。比如,孩子在5岁半时,已经掌握了2200-2500个词汇,能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到6岁的时候,孩子应在成人的引导下,发清全部语音,理解较为复杂的一段话。准确的了解了对方表达的意思后,并能够做出合适的回应,从而建立对话。5-6岁儿童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应符合怎样的要求是“会说普通话,发音正确、清晰,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说话;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
在此过程中,家长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人的语言行为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尽量说普通话,努力做到发音准确、语言规范、用词确切。在孩子面前更要避免一些口语、脏话和成人语言等,以免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要注意多与孩子进行语言的沟通和交流。在和孩子聊天的时候,要求孩子专注,注视对方,集中精力,因为孩子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就是倾听,孩子要养成倾听的习惯,多听多积累,为自己的语言表达积累经验。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的目的是引导和激发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兴奋点,让孩子有更多倾诉的欲望。而且家长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儿童掌管语言发育的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完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养成亲子阅读的好习惯,增加孩子的阅读量。家长要养成每天有固定的亲子阅读时间的良好习惯,每天给孩子读一些童话故事、儿童读物等等。给孩子读书的过程中,对于孩子难以理解的词汇要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日积月累,孩子的词汇量就会迅速增长,有时也会脱口而出。尤为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有所思考和领悟,对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尽可能丰富和拓展孩子的生活范围和内容,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生活。比如经常带孩子旅游、购物、去图书馆等等,引导孩子观察和思考,让孩子讲述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并且,通过在公共场所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帮助孩子灵活运用人际沟通技巧,建立自信。
总之,孩子先天的气质和后天的培养环境都会影响其表达能力,只要家长用心、耐心,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潜移默化地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