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并不能让孩子懂得分享,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谁小谁有理」「谁哭的声音大谁有理」「谁是客人谁有理」,继而在之后的「争抢」中,变得愈发无理取闹,更别提学会分享了。
在孩子成长着的意识当中,占有欲自然而然地占有一席之地。不少家长会问,如何让孩子真正地学会分享呢?
没有理所应当的分享,在教孩子学会分享这件事情上,家长要遵循这些首要原则:
尊重孩子的分享意愿,别强迫他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家长切记:分享一定得是主动的,由这个东西的主人说了算。任何形式的强迫与替代,对于引导孩子学会分享,都是没有帮助的。
对你来说,不过是些玩具;而对孩子来说,那是属于自己的、珍贵的财产。因此,在鼓励孩子与别人分享玩具的同时,应该尊重他们正常的占有欲。
在这个大的原则理论基础上,家长要怎么运用,解决实际的问题呢?分享几个易操作、效果好的小方法:
提前做好准备,让孩子有足够多的东西分享
想让孩子大方分享,我们就需要为孩子提前准备好足够多的东西。只给一块糖,却逼着孩子分享,自己本来就不多,分享出去了吃什么?孩子自然也不会愿意。
比方说要去小区楼下遛弯儿,我都会提前多准备些零食和玩具,让孩子有东西可分享。好东西一起吃,好玩具一起玩,孩子才能体会到,原来分享是一件如此快乐的事情。
育儿要诀:家长需要多准备分享物品
保护孩子喜欢的东西
对于有些玩具,孩子会表现得很自私,而对于另一些玩具他又会表现得相当大方,这是正常的。你要保护好孩子看重的玩具,当别的孩子要把它抢过去时,你应该把它拿走,对于这些玩具,你应该为孩子担负起不愿和别人分享的责任。
在一个适合分享的场合中,你应该帮助孩子区分哪些玩具是他想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的,哪些是他要放起来、留着自己玩的。你可能还需要充当裁判的角色:“这个特殊的玩具是xx的生日礼物;在她愿意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之前,你可以先玩别的玩具。”
为孩子做出慷慨大方的榜样
0-6岁的孩子具有吸收性心智,无形之中学习和吸收身边成人的行为和语言,通常看到什么就会做什么——如果大人经常与别人分享东西,那么孩子们也会这么做。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给予回报与肯定,让孩子知道分享的好处
在学前阶段,孩子首先会自然地经历一个凡事都先考虑“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的阶段,然后才会进入到一个具有更多的社会意识的阶段,这个过程中要适当引导孩子分享并给予回报与肯定,这个不能单用语言来表达,要有场景和实例的铺垫与烘托。
譬如一起送礼物给邻居小朋友,收到回赠或者感谢的时候要表现出来,让宝宝知道分享的好处,心里觉得美美的。分享的行为能够得到持续,最重要的动力是要有回报,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回应,都是对孩子分享行为的肯定。
孩子学习主动性差,不遵守约定,家长如何引导?
解决方法一:
孩子学习主动性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现在,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主动性差,所以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就一直在一旁督促和唠叨,却没有意识到,在您百般唠叨的过程中,孩子根本就没有倾听您在说什么,最终的场面就是:你唠叨你的,孩子做孩子的,似乎互不相干的两个人。
还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在学校没有完全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回到家的作业不会做,这时有些家长就会一边嘟囔着说:让你上课认真听讲,你就不听,现在作业不会做了吧!一边拿来孩子的题目,给孩子一遍遍的去讲解,直到孩子听懂为止。尽管这样做题的效率要快很多,却是治标不治本,下一次课堂上,孩子依然会注意力不集中,稍微一开小差,错过老师讲过的知识点,再回头去补就太难了。此时,最辛苦的就是家长,每天就像自己重新上了一次学一样,把孩子的课本拿来认真的看,为的就是帮助孩子排忧解难。尽管发自内心的很不情愿,却又很无奈。
所以想要从根本上去改变现状,就要让孩子知道如果在课堂上么有听懂的问题,回到家是没人给讲解的,让孩子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有不懂的问题,就要及时的去问老师,把学习上的疑问都能够大胆的去问老师。并且在孩子开始改变的时候,要及时的鼓励和赞扬孩子的进步,此时的孩子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还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