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常见问题

培养孩子好习惯需要注意的事项

常见问题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孩子的自理能力怎么提高父母怎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办公室里的小玲遇到了难事,她家的孩子迎来了长达俩月的暑假,她和她老公都得上班,孩子在家被奶奶带着,天天看电视,吃零食,养了一身的坏毛病,真是愁死人了。很多孩子在暑假没人管,就会像小玲家的宝宝一样,不知不觉的养了很多坏习惯,其实宝爸宝妈们一定要抓住暑假这个阶段,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改掉坏的习惯。
饮食习惯
孩子饮食习惯的养成对他们的成长发育十分的关键,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让宝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让他们拥有健壮的体格,为以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宝爸宝妈一定要让孩子三餐按时吃,特别是早餐,早上起来让他们先喝奶粉,吃一点辅食,这样可以让他们一天都精神满满。按时进餐不仅对于幼儿很重要,对新生宝宝的健康发育也十分的关键,要让宝宝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上班族妈妈来说,可以将母乳存放起来,等宝宝醒之后,用专门的奶瓶喂它们吃,这样不仅对宝宝好,而且不耽误宝妈的上班时间。
自理能力
对孩子们来讲,拥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会让他们以后生活的更好,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宝爸宝妈要引导孩子,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既可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还能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这样不仅在开学后能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而且还能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自主。
学习习惯
暑假也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好时候,家长可以趁着假期,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孩子,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宝爸宝妈可以在吃过早餐后看看书籍报纸,孩子都喜欢学大人,看到你在看书之后,他也会不自觉的去模仿着看,这时家长可以给孩子买点儿童画本,让他们对书籍产生兴趣。
人际交往
家长不仅要在暑假对孩子的各种习惯进行培养,还要教会他们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规则。趁着孩子放假,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外出,让孩子多一些和同龄小伙伴相处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分享。让孩子多和同龄小伙伴在一起,不仅能让他们的交际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有利于他们情商的发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实际上,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第一、重在预防,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习惯培养要顺其自然,小孩子有一些坏习惯是很正常的,只有长大了,就会变好的。因此,当孩子出现坏习惯的时候,家长就报无所谓的态度,结果,当孩子的坏习惯形成后,父母要想纠正时,问题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实际上,什么事情都是重在预防,如果你在孩子年幼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引导,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就不用在孩子染上坏习惯的时候而烦恼。

培养孩子好习惯需要注意的事项(图1)

第二、不断强调,父母要有意识地提高孩子对好习惯的认知。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责任在于父母。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对于好习惯、坏习惯是没有概念的,这就需要父母在有意识地引导过程中,不断地向孩子强调好习惯的重要性。如果孩子缺乏对好习惯的认知,他就有可能在家长提醒的时候注意一下,家长不提醒,问题就又出现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孩子的坏习惯总是无法纠正的原因。只有孩子深深地意识到好习惯的重要性,孩子才会主动地强化这种良好的习惯,避免出现与此不相符合的坏习惯。
第三、榜样示范,父母要用自己的好习惯去感染孩子。每个孩子具有模仿心理,只要身边的人和事物引起他的好奇心,他都会去模仿。模仿本身是孩子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如果被模仿的对象具有坏习惯,那么,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坏习惯。比如,孩子的奶奶总是喜欢喋喋不休地数落他人,孩子也会养成挑剔的坏习惯;孩子的父亲是个随手乱扔东西的人,孩子也会学会随手扔东西。因此,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谈吐等方面给孩子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的结果,孩子必然可以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孩子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第四、抓住关键期,轻松预防孩子出现坏习惯。当孩子刚出现一些坏习惯的时候,许多父母不仅不进行教育,反而引以为傲,这使孩子误以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从而使坏习惯越来越牢固。比如,当孩子刚学会骂人的时候,许多父母都觉得很好玩,高兴地说:“我儿子也会骂人了!”有些父母甚至引导孩子骂人,“谁欺负你,你就骂他!”这样,孩子骂人的坏习惯就越来越严重,发展下去就会造成不可估计的后果。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了。因此,父母一定要注重在关键期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第五、淡化批评,父母要学会宽容对待孩子的坏习惯。有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并不是孩子故意的,而是孩子在特定的情形下,出于本能反映,“被迫”形成的。比如,一位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妈妈发现后责问他:“杯子是不是你打碎的?”孩子往往会撒谎说:“不是我,刚刚小猫跳上桌子打碎的!”尽管这是一种撒谎,但是,这种出于孩子的本能反映,他是为了避免妈妈的责骂。一旦孩子出现坏习惯,父母们总是习惯于批评孩子。许多父母错误地认为,批评就是教育。实际上,批评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而且,它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孩子之所以不断出现这种不良行为,是因为得到了他人的反应。有些孩子形成坏习惯的原因就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即使被父母责骂,他也会觉得受到了重视。在他眼里,父母的责骂就是一种奖励,而他的做法就是为了这种奖赏。父母越是责骂,孩子的坏习惯就得到了强化,以至于越来越严重。如果成人对此保持沉默,孩子在这种不良行为中无法获得反应,他们自然会停止自己的行为。
第六、学会暗示,避免纠正坏习惯过程中的亲子冲突。要想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抗。怎样避免产生亲子冲突呢?父母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使用暗示的方法,于无声无息中进行教育。比如,周末的晚上,儿子强强的表弟军军来了,两个人一直在房间里大吵大闹,妈妈劝他们小声点,不要影响其他人休息,但是,他们却还是照旧。时间越来越晚,快9点的时候,妈妈一言不发地走进强强的房间,帮他们把床整理好,把被子摊开;爸爸则关掉了客厅的电视和灯。爸爸和妈妈都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强强和军军才意识到自己太“闹”了,于是伸了伸舌头,赶紧到洗手间洗漱后上床睡觉。这种暗示既可以委婉地提醒孩子要改正自己的坏习惯,同时,又使孩子主动产生纠正坏习惯的想法,把改造教育上升到了自我教育的境界,效果就会比较好。
第七、持之以恒,父母要不断地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纠正坏习惯。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也就是说,教育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至少要21天的时间。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一种坏习惯,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候却比21天要更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只要父母坚持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你的孩子就会养成好习惯的。
如何做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啊,毕竟有的孩子能够发出声音但不会说话,一些老师就和孩子们用一种长期培训建立起来的一套视觉辅助语言来交流。课间休息的零食时间到了,老师会拿着贴了不同图纸的贴板问小朋友是否要吃东西,有的不会说话且认知能力有限的小朋友只顾贪玩,把图片逐个撕下来又贴回去。
这时候,老师会冲孩子摇头和摆手,要求他停止嬉闹,认真选择“吃”还是“不吃”的图片。孩子选择“不吃”的图片后,老师会再调换图片的位置,让他再选一次,看他还是选择“不吃”,才去问下一个孩子。
在每个学生认知能力范围内能自主的小事,老师都会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做主,所以我们就应该这样培养对孩子能力的尊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