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常见问题

晚托,把孩子托付给谁?

常见问题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晚托班,不论去或不去,不论采用哪种方式,作为家长或者关心孩子的我们,很多时候也容易忘记一点,这个话题的主体是孩子,一个托字,再清楚不过地诉说着,孩子始终是被动的,被托管的,被安排的,甚至于,被牺牲的。晚托,究竟为什么而托,或者换句话说,凭


晚托班,不论去或不去,不论采用哪种方式,作为家长或者关心孩子的我们,很多时候也容易忘记一点,这个话题的主体——是孩子,一个& 托&字,再清楚不过地诉说着,孩子始终是被动的,被托管的,被安排的,甚至于,被牺牲的。晚托,究竟为什么而托,或者换句话说,凭什么让人可以放心地& 托&?我想,答案是爱,是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晚托,把孩子托付给谁?(图1)



11月18日,浙江省教育厅出台指导意见,鼓励各地中小学重新开放& 晚托班&或& 爱心班&,消失了多年的学校晚托班将再次回归。



关于晚托班,一个普遍的误解是,晚托班从中小学校的退出,是教育局的相关规定促成的,实际上并不正确,严格地说这是两项政策的附带结果:其一,& 减负&,这项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热潮对于学校的上课时间、课程量做了严格的规约,使学校在教学时间和内容的拓展上受到制约;其二,& 一费制&改革,实际上将学校的盈利范围进一步缩小,学校从家长处收取的费用将接受更广泛的监督。两方面的限制,使学校被迫退出晚托的舞台。



西湖区教育局的相关人员回忆,早些年学校确实还有收费的晚托班,价格大约在每门课每学期180元左右,相较于现在培训机构动辄几千元每学期的高额收费,这远远低于市场,但是作为家长,心中自然有一杆价格衡量的标杆,学校是否该收费,该收多高的费用,恐怕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决定的,哪怕这个价格再委曲求全。



本次指导意见的出台,核心内容是鼓励学校重新寻求多种方式开放晚托,可是纵观指导意见全文,与其说这是一次细心的政策补贴,不如说这是晚托市场化诸多问题屡现端倪之后一个无奈的反复之举。



无论是叫晚托班还是& 放心班&,本质都是将学生放学后监管的责任委托给学校,方式本身已经不新鲜了,与此同时,政策本身的外延,并未将一些现实的遗留问题和相关配套问题涵盖在内,恐怕施行起来会面临不少问题:



比如,学校经费如何筹集?政策解释说,& 鼓励各地中小学争取政府支持&,同时又规定& 严禁借托管服务进行乱收费&,意思很明确,即此次重新开放晚托班,并不是一个市场行为,而是一个需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解决的问题,那么,学校该如何争取经费,争取多少经费,争取来的经费怎么调配?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经费申请下来之后,能否更多、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里从法律意义上还有一个问题,即小孩儿放学后的时间,原本不属于学校的监管范畴,因此在这个时间段之内可能发生的任何情况,比如学生安全问题,原本作为学校是免责的,但是晚托班的开放使得老师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



有老师向记者吐露:放学后不仅要备课、很多时候还要投入精力应付调研,其实个人的时间已经不多,现在做一些课后辅导,都是义务进行的,没有酬劳。根据杭城现有的情况,已有一些小学开设放学后的& 实践基地&(如上城区小学),但是时间都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左右。按照& 意见&,时间如果再延长,老师可能会是最辛苦的一群人。



从内容角度解读,& 指导意见&将此次开放的晚托班定义为& 托管&——不上课、不集中辅导,不许搞培训加重学生负担。



但是家长的需求是多元的,一方面,大部分家长倾向于& 活动型&的晚托班,让孩子在放学后有一个文体活动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也不乏有家长希望让自己学业不够好的孩子好好地& 充充电&,因此学校的& 放风&反而让他们感觉焦虑。这种时候,学校是否会费力不讨好?



学校晚托班退出的这些年,一些盈利性社会机构、以及社区、个人自发性地大量进入这个空白市场,虽然由于缺乏体系化的监管办法,使这个市场呈现出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饮食安全、师资欠缺、收费不合理等问题亟待整顿。



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和社会机构本身仍然摸索出了一些解决之道。一些社区和培训学校合作,推出免费的四点半学校;一些正规经营的培训学校也确实开设了颇有特色的课堂;像上城区团委这样的,则主动和社区合作,利用辖区内的志愿者资源,照看课后的孩子,大朋友带着小朋友一块儿写作业,玩游戏,颇受好评。



与此同时,虽然面上被& 取缔&了,但很多学校也因地制宜,摸索出自己的晚托方式,比如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的& 爱心晚困班&,学生从4点半开始,可以一直待到家长来接。小朋友可以在学校里吃晚饭,做作业。学校的黄老师说,这个晚困班从学校办学开始就一直没有停过,目前大概有100多个孩子,学生只需要付一点晚餐费用。



追本溯源,杭州小学的& 晚托班&或& 困难班&从80年代后期兴起,也可以说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当年被送进晚托班的80后,现在有许多正纠结于是否要将自己的孩子送去晚托。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沿着碎片化的奔波忙碌越走越远,晚托这个话题,延后多少年都注定不会过时,但是晚托的内涵不应一成不变。如同20年前流行的摇摇乐,现在仍然唱着当年的歌谣,无伤大雅,晚托却是一个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内心有什么需求?当接送和陪伴无法做到的时候,让孩子去学功课,还是去玩?问题可以无休止以及个性化,但是有一些诉求是共通的:比如安全、健康,比如舒适、有保障。 学校晚托班的重新开放,是件好事,但更适合定位为一种适时的补充,而非一劳永逸的替代。治本之策,应当更好地依靠政府的公信力量、强化社会的粘合作用和学校的资源平台,同时整合企业的市场化手段,将这些因素放在一个平面,优势互补,进行有机的整合,才能以点带面,形成合力。



作为政府,可否将拥有晚托资质的培训公司进行一个筛选和认证,现有的培训机构貌似千人一面,但一部分从工商局拿牌照,另一部分从教育局拿牌照,剩下的没见过牌照长什么样,谁是李逵,谁是李鬼?没有统一的标准,让家长如何能更透明的选择?



作为社区,一方面应当利用好自己贴近市民的优势,灵活变通,一方面也要注意过度市场化带来的侵蚀,当社区的地盘直接被商业机构接盘,恐怕味道也就变了。



晚托班,不论方式如何,作为家长或者关心孩子的我们,始终不能忘记的一点,是这个话题的主体——孩子,一个& 托&字,再清楚不过地诉说着,孩子始终是被动的,被托管的,被安排的,甚至于,被牺牲的。晚托,究竟为什么而托,或者换句话说,凭什么让人可以放心地& 托&?我想,答案是爱,是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用这个标准去思考,就能知道每一个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害怕的是什么。



或许大人总是太习惯于为自己开脱:太忙了,太累了,下班太晚了,路上太堵了,没时间烧饭,没时间陪孩子,而孩子不会抱怨,总是等待,然后在心里默默播下一颗颗灰色的种子。



这样一个关系到下一代的温情话题,我们没有理由不放下自己的高度,不投入更多的耐心,不付诸更多的观察,不倾注更多的润物无声。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