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年级上学期的一堂数学课《统计表的初步》中,基于统计表与生活情境是有紧密联系的,我设计了一个评选班级数学之星的环节,原以为学生会十分喜欢这个环节,但在过程中,学生表现并不积极,甚至还觉得氛围有点尴尬。最后的结果是我班的大队长获得了数学之星的称号,可怜了两个孩子在大队长的光环,得票数非常低。在最后整队离开展厅时,只听一个学生对着李老师说了一句:& 老师,这样不公平。&回忆当时,只觉得脑子一懵,未做任何反应。
本案例反映了在适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进行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设计的问题。
在备课中首先进行了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一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分类、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统计内容,在本节课内容要关注正字要运用到什么范畴、为什么用正字统计以及统计表。在《条形统计图》中,学生要认识并且会画条形统计图,难点是一格代表几人的认识。而到了高年级的统计内容更注重大数据。
在学情分析中,对于统计这一板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没有好好的思考:
一、数据的准确性
统计需要经历收集信息和处理数据。这节课让孩子一边汇报,一边记录数据,这样得到的数据其实是有误的,所以在核对小朋友的统计时,有学生提出是错误的。回想自己在大学时候做论文需要收集数据时是做过事先的匿名问卷调查,这样得来的数据是准确的,而且人数多,更有统计的意义。在调查水果情况的时候其实也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们勾选自己喜欢的水果,我再收集起来,由我汇报,孩子只要听着记录数据,这样全班孩子就能参与统计。
二、非匿名投票的不公正性
学生在进行投票时会出现从众心理,所以这个环节是无效的,绝大多数孩子其实都觉得不公平。这个活动没有能够让孩子真正经历实际统计的过程,是无效的。
这个案例促使我们聚焦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师备好课写好教案的基础,更是反映教师教学能力、体现教师自身教学特色和风格的重要途径。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有效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下面我们就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谈谈看法:
首先应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面对教学内容,我们应该学生会怎么想。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 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 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 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要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