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人们说:& 现在有尿布那么方便,何必担心如厕训练的问题?小孩准备好的时候,自然就会上厕所了。&唉,虽然有些小孩会自动自发& 训练自己&,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小孩都是这样。这不禁让人认为以前一些如厕训练所衍生出来的问题,都是因为太早或太过厉害地如厕训练或处罚小孩。
很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训练小孩上厕所并没有一个自然而然又简单的方式。毫无疑问地,在这方面,有些小孩就是比其他小孩学得快。汤玛仕才刚满两岁,是老幺。他的爸爸跟妈妈说:& 是不是应该训练他上厕所了?&[url=]妈妈既要上班又要料理家事,听到这句话甚感压力,忍不住恼怒地大吼:& 既然你觉得那么重要,那你自己去训练他呀!&他的爸爸很不屑地说:& 没问题,我就来训练他。&[/url][A2]
刚开始妈妈有点不高兴,但是她和爸爸之间还是有很好的信任基础。虽然爸爸的方式可能有点奇怪,[url=]但他是采取慈爱却又坚定的立场。[/url][A3]汤玛仕的爸爸认真地跟他解说,他不能再一直穿尿布了,他要学着坐在尿桶上,或是像其他大朋友一样到厕所去。他下定决心要在周末把汤玛仕教会。汤玛仕不是很会讲话,但是看起来很认真,也有点严肃,大家都认为他们可能会失败,没想到他们成功了。汤玛仕的妈妈喜出望外,在周末过后和保姆在一起时,也继续自己上厕所。甚至更进一步,没多久,他晚上的尿布都没有尿湿,后来就不需要再包尿布了。
1.如厕训练中的争斗
幼儿通常会在十八个月开始对垃圾(你丢掉的东西)和保留下来的有用东西产生兴趣。麻烦的是,当父母开始对两岁幼儿做如厕训练时,会特别遇到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幼儿很固执,他们认为大小便是很特别又珍贵的东西,因此不想丢掉。这是因为宝宝缺乏判断力,既不觉得恶心,也不会有任何排斥。学步期的幼儿正在培养分辨能力,但是有时候对他们来说是有点勉强的。第二个问题是,两岁幼儿的一大特征就是不情愿。两岁幼儿才刚发现他们可以发挥影响力,可以拒绝和不同意。如果他们不愿意做某件事情,谁都劝不动他们。
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引发战争。父母有时候会很惊讶发现自己无法要小孩立刻去做某件事。要他们吃饭、睡觉、使用尿桶的命令成效很有限,特别是如果之前才刚胁迫过他们就更没用。从另一角度来看,小孩也想取悦父母,想要有一个可以让爸爸和妈妈很快乐的可爱面容。一方面小孩子会有股冲动,希望他们快快长大,希望能够尝试新东西,成就心中令人赞赏的志向。但是相对地,孩子也有一些负面的感受,& 我不想!&& 我不要!&和强烈的& 拒绝&感受,都会吞噬掉任何一个两岁小孩。
如厕训练也会造成焦虑。就像小孩对食物会有幻想或是对黑暗有想象力一样,有些小孩根本不认为大便是垃圾或无用的东西,他们会想:大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真的要把大便排出来吗?更糟糕的是,要把大便冲到可怕的马桶里吗?父母可以观察小孩喜欢玩类似大便的物质(泥状的派,潮湿的沙和厚重的颜料)期间有多长,就好像要让他们舍弃大便是很赞很棒的观念,恐怕也需要好长一段时间了。
2.如厕训练中的困扰
很多三岁的孩子都是干净清爽的,不过不时还是会有意外,平时可以完美地完成的活动,偶尔也是会有退化的可能。
测试或者控制
去度假,和父母的短暂分离,搬家或是染上重感冒,都有可能弄脏自己或尿床,这样的状况可能会持续到他适应新环境为止。好几个星期以来,三岁的亚当因为晚上由阿姨照顾,而且一直在进行自行如厕的训练。所以当阿姨出现的时候,亚当打招呼地说:& 你好,大便!&并且哈哈大笑,接下来的五分钟里,他一直不停地提到& 大便&的字眼和不停地笑。妈妈和阿姨讨论之后,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亚当对在外留宿觉得有点不安,且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像在家里一样自己去上厕所,似乎在测试阿姨是否可以接受他的大便字眼,和他如果不小心& 大便&了的状况。 害怕弄脏自己
当快要去游乐场或去幼儿园时,尚未训练孩子完成自行如厕的家长会担心被拒绝入学,因为很多幼儿园都要求小孩可以自己去上厕所。不过,最好还是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试着保持轻松,并且尽量地鼓励他们。当孩子处在太大的压力下时,他们可能会过于担心保持清洁这件事情,而在书画或玩沙的时候害怕把自己的衣服弄脏。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弄脏衣服或弄乱头发,所以消极地在旁边观察他人,而不愿意主动加入。
应对压力
如果一个孩子原本是干净清爽,却开始变得肮脏和邋遢,这当中可能有不为人知的原因,通常可能是某种焦虑,需要时间来发掘。孩子可能对要表现出自己是个勇敢的大女生,可以让妈妈把她留在幼儿园里而感到压力很大,当要睡觉,由于放松了这样的紧张状态时,她的担忧便会和尿液一起流了出来。她的父母可能正经历婚姻中的辛苦阶段,孩子可能在家里听到比平常更多的争吵,他们可能吸取了这样的紧张气氛,而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尿床就是应对这种压力的一种反应。有时候,家长认为让小孩接受心理咨询是会有帮助的,专家可以协助父母找出孩子行为变化背后的隐藏原因。
想象的战争
有些孩子可以自己去厕所尿尿,不过大便的时候还是需要尿布。这样的状况有许多不同的原因。他们可能害怕会掉到马桶里,或是害怕大便掉入马桶水中的声音,这会让他们觉得好像失去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且讨厌马桶冲水的噪音。尿布的合身感觉会让他们觉得大便仍然还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孩子在大便时也可能会有特殊的模式或行为。史蒂芬想要大便时,会要求包尿布,而且跑到爸爸的书房里,翻着自己的一本作业簿。他大概需要让自己觉得自己的上半身是个& 大人&,而去忘记下半身正在进行着一个& 像婴儿&般的行为。对家长来说,大便可以是一个珍贵的宝藏或礼物,当孩子在马桶或便桶里投入东西时,爸妈总是显得相当高兴。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于自己的身体构造和所构造出来的废弃物都感到相当有兴趣,在他们的想像里,粪便和尿液有着神奇的魔力。例如,孩子会想象他们的粪便是个强力的武器,可以拿来轰炸敌人。强尼坐在自己的小马桶上大便的时候,会发出和他在玩士兵游戏时一样的声音,& 兵、乓、咻、蹦&展现出自己的& 噗通&(他对于大便的称呼)是个多么危险的武器。
表达愤怒
尿液也是视为糟蹋的一种方式,或是破坏的事物,孩子会故意尿在地毯上,爸妈的创上或其他的教具上,来表示他们生气的抗议。马文的妈妈要离开家几天,爸妈已经跟她解释过她最好的朋友的妈妈会去幼儿园接她,照顾她到晚上爸爸来接她回家,爸爸也答应周末带她去动物园玩作为奖赏。当妈妈要出门的前一天,马文在客厅里听Papo讲故事时,看到妈妈的行李袋半开着放在地上,她把行李打开,把所有的东西都拉出来,并在袋子里尿尿,她高兴地大喊着:& 我在尿尿&。妈妈进来发现了这个破坏的场面。马文让妈妈经历到自己的感受,自己对事情被弄乱和破坏的感受!
3.如厕训练,当我能照顾好自己的时候,就会离开你
如厕训练会给孩子带来潜在的焦虑。或许是因为它跟这个阶段成长的重点细细相关,此时他们必须面临分离和失落的相关问题,才能迈向独立,有属于自我的定位。能够自己上厕所是成长的重点,他们必须向依赖的婴儿时期道别。在这个阶段,有人喂食,哄着入睡,帮忙换尿布,现在他们得进入学龄前的阶段,慢慢进入大小孩的世界了。
[A1]注:成年人的很多问题,过度遵守时间,害怕违反规则,甚或故意违反规则,据说可以追溯到如厕训练的时候哦!
[A2]注:婚姻中的争吵,态度恶劣,有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在这件事上,当自己感到压力,挫败,烦躁的时候,不小心表达了,请不要在语气不好或仅这件事较真!看看这件事双方在什么位置吧!
[A3]注:很多家长苦恼,孩子总尿床,孩子不用坐桶怎么办?其实与孩子对决,最最重要的秘诀就是:态度温和而立场坚定,不攻击,不挫败,不含混其辞,不心软放纵。1.何为健康的体态?
3~4岁,应在提醒下,能自然坐直、站直;
4~5岁,在提醒下,能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
5~6岁,经常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
特别提醒:
保证每天睡眠11~12小时;午睡应达到2小时左右,时间可以随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椅子的高度以写画时双脚能自然着地、大腿基本保持水平状为宜;桌子的高度以写画时身体能坐直,不驼背、不耸肩为宜;床不宜过软。
2.何为情绪的安定愉快?
3~4岁:情绪比较稳定,很少因一点小事哭闹不止;不高兴时能听从成人的哄劝,较快地平静下来。
4~5岁: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不高兴时能较快缓解;需要不能满足时能够接受解释,不乱发脾气;愿意把自己的情绪告诉亲近的人,一起分享快乐或求得安慰。
5~6岁: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知道引起自己某种消极情绪的原因,能努力化解;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不乱发脾气;能随着活动的需要较快地转换情绪和注意。
特别提醒:
和孩子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鼓励孩子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
允许孩子表达自己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如孩子发脾气时不硬性压制,等冷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接受的。
3.要达到什么样的适应能力?
3~4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在帮助下能较快适应集体生活;
4~5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连续活动半小时左右,能较快适应人际环境中发生的变化,如换了新老师能较快适应;
5~6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连续活动不少于半小时,能较快融入新的人际关系环境。如换了新的孩子园或班能较快适应。
特别提醒:
每天为孩子安排不少于两小时的户外活动,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经常玩拉手转圈、秋千、转椅等游戏活动,促进其平衡器官机能的发展。
经常带孩子参加亲戚朋友聚会等,支持他与不同群体的小朋友游戏等,使孩子较快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4.要达到什么样的生活自理能力?
3~4岁,在提醒下,饭前便后能洗手;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
4~5岁,饭前便后能主动洗手,方法正确;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钮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5~6岁,能根据冷热增减衣服;会自己系鞋带;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特别提醒:
不论孩子做得好坏都给予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
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的正确方法。
5.应具备什么样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3~4岁,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在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的名字、家庭地址、家长的名字或电话号码。
4~5岁,在公共场合不远离成人的视线单独活动;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能遵守安全规则;运动时能主动躲避危险;知道简单的求助方式。
5~6岁,未经大人允许不给陌生人开门;能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运动时能避免给他人造成危险;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
特别提醒:
帮助孩子了解周围环境中不安全的事物,如不动热水壶,不玩火柴或打火机,不摸电源插座,不攀爬窗户或阳台等。帮助孩子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如:小心触电、小心有毒、禁止下河游泳、紧急出口等。遇到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知道要拨打110、120、119等求救电话。
6.应该掌握哪些文明的语言习惯?
3~4岁,与别人讲话时知道眼睛要看着对方;说话自然,声音大小适中;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
4~5岁,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能回应;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孩子表达意见时,成人可蹲下来,眼睛平视孩子,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
结合情景提醒孩子一些必要的交流礼节。如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客人来访时要打招呼,得到帮助时要说谢谢等。
7.要达到什么样的人际交往能力?
3~4岁,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喜欢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
4~5岁,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
5~6岁,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
特别提醒:
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孩子与他人接触、交谈。
鼓励孩子参加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也欢迎他带同伴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8.应具备哪些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3~4岁,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他活动;为自己的好行为或活动成果感到高兴;自己能做的事情,愿意自己做;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
4~5岁,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知道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对自己感到满意;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喜欢依赖别人;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
5~6岁,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做了好事或取得了成功后还想做得更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愿意学;主动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
特别提醒:
多给予肯定和表扬,表扬一定要有针对性,要具体。
不要拿孩子的不足与其他孩子的优点作简单比较。
与孩子有关的事情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即使他们的意见与成人不同,也要认真听,接受他们的合理要求。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事,让他们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
鼓励孩子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们感受经过努力取得的成就感。
9.怎样学会关心尊重他人?
3~4岁,长辈讲话时能认真听,并能听从长辈的要求;身边的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表示同情;在提醒下能做到不打扰别人。
4~5岁,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
5~6岁,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接纳、尊重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不同的人。
特别提醒:
给孩子讲讲父母抚育他成长的经历,让孩子理解和体会父母养育他的辛苦。
利用购物、看病等机会,帮助孩子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体会这些机构给大家提供的便利和服务,懂得尊重他们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帮助孩子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
10.应怎样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3~4岁,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知道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
4~5岁,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不私自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知道说谎是不对的;知道接受了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在提醒下能节约粮食、水电等。
5~6岁,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爱护公物,用别人的东西时也知道爱护;做了错事敢于承认,不说谎;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
特别提醒:
经常和孩子玩带有规则的游戏,遵守共同约定的游戏规则。
利用实际生活情景和图书故事,向孩子介绍一些必要的社会行为规则,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
发现孩子说谎时,要反思是否是因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造成的。经常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并及时给予表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负责的态度。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