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想必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今天小编要讲的这个知青的故事分外心酸,他走错一步之后步步错,因为4块钱失去了上海户口,之后更是沦落街头......
王旭达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工薪家庭,家中姐妹共有六人,全靠父母的微薄收入支撑,1958年,年仅十六岁的王旭达主动请缨,申请支内来到江西成为了一家印刷厂的工人。
某日,王旭达拿着公款100元去批发市场买材料,一共花去了96元,回厂的路上,有朋友问他借钱买东西,王旭达手中没有现金,就把剩下的4元借给了同事,想着之后补上。他万万没想到,他的这一举动竟然被定为挪用公款罪,之后,王旭达被工厂保卫科送去劳教所改造一年,户口也随之迁到了劳教所里面。
两年之后,王旭达所在的工厂倒闭,因为有劳教经历,王旭达被送去了九江芙蓉劳改农场,一干就是14年,户口也迁到了农场。
终于,劳改农场的领导看王旭达可怜,给他指了条明路,帮助王旭达离开了劳改农场,王旭达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上海,但是33岁的他没了户口也没了身份证,成了一个& 黑户口&。
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可能不会明白,王旭达在没有户口的几十年里面饱尝了多少艰难困苦。
1977年,王旭达终于在上海和一个外地女人结了婚,她的体贴和柔情抚慰了王旭达受伤的心,但是谁曾想,这个女人是看中了王旭达的房子,结了婚之后立刻翻脸,因为没有户口,他们结婚用的新房只写了女方的名字,就这样,王旭达在上海的仅有的一套房产也被骗走了。
因为是& 黑户口&,王旭达不敢去大企业找工作,只能以给人看门为生,晚上就在桥洞下凑合一晚上。
2001年,王旭达怀着一线希望,给九江市人大写了一封信,请求恢复九江市城市户口,以便迁往上海安度晚年。这封信转到九江市公安局。当年九江市印刷厂所在的庐山区公安分局,开始查找王旭达的户口及工作档案。户证科长张美兰在封存的档案堆中终于找到当年的档案。这年10月19日,庐山区公安分局为王旭达办好九江城镇户口,不久又派人将王旭达的户口送到上海。那天,已是83岁、瘫痪多年的王旭达父亲,早早坐在家门口等。当两位民警将户口送达时,王旭达和父亲喜极而泣、抱头痛哭。此情此景令时任庐山分局局长的朱敏流泪感叹:我们来晚了!
从此,王旭达成了九江公安分局的扶贫对象。为把他的户口迁回上海,该局干警多次来到上海虹口公安分局,落实解决办法。2002年1月28日,庐山分局终于找到43年前王旭达离开上海时的户口迁移证。同年5月31日,上海虹口区乍浦警署为王旭达落了户。王旭达如愿以偿地成了上海人。
可是事情远没有结束。户口解决了,但王旭达的生活还是没有保障。1993年平反后,每个月九江的企业仅支付他141元,无法维持生活。他还没有办理正式退休手续,也没有建立社保户。他希望可以像其他正常人一样拥有这些手续和账户。
困境让他又一次拨通了九江公安局电话。九江市公安局局长叶国兵强调,要不断延伸为民服务的内涵,有力出力,切实把这件事情办好。但事关原来的企业和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和上海的社保政策,仅仅公安方面已不能办理。但九江公安局许多干警依然在为他奔走。副局长朱敏说:王旭达已为身份问题& 黑&了40多年,希望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还他作为公民的最基本权利!
编后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王旭达的故事算是一例。但是,这个故事太沉重,也太漫长,一个生命就在这难以承受的沉重中被消磨得失去了光芒。
幸亏有江西九江、上海虹口公安干警的帮助,王旭达才重新拥有公民的身份与资格。从这一点说,他又是幸运的,尽管& 来得太晚!&。
王旭达已是合法的公民,他理应享受一个合法公民的其他权利,包括退休、社保账户等。这件事对一个城市、一个单位可能太小,但对于王旭达一生而言却是天一样大。希望九江和上海方面能够尽快帮他实现这个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