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家长会又恐慌又后悔,想引导孩子去读书,又担心现在才开始引导是不是太迟了?
其实,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最佳时间是6-12岁。
从理论上讲,0-6岁是儿童的良好习惯(包括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同时也是儿童各项能力的发展黄金期,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习能力的发展,而让所有人梦寐以求的学习能力,却可以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开发90%甚至更多。
6-12岁,是孩子阅读能力(即学习能力的基础)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六年,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海量阅读、大大提高阅读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
二、家长的行动更有说服力
很多妈妈看了,听了不少让孩子喜欢阅读的方法,其中就有一条:家长要言传身教。这一条就会让很多妈妈望而却步,她们纷纷表示自从离开校园后,就很少摸书,再把书捡起来不太可能。
可孩子的成长需要正能量,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甚至终身老师,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行动传递给孩子正能量。
正如《大学》所说:上行下效,使之为善,“上行下效”指教,“使之为善”指育。
一个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父母是什们样的人,父母要让自己努力成为你希望孩子成为的那种人,而不是只让孩子努力。
他会做的事都愿意自己做,但遇上一点困难就不干了,马上说:“我不会”,让大人替他干,这该怎么办?
您的孩子爱做事情,也愿做事情,可以通过劳动,培养他良好的品质。可是为什么一遇困难就退缩了?这往往与成人的“舍不得”思想有关。家长唯恐为难了孩子,遇因难就一揽子兜下来,孩子得不到锻炼的机会,没有克服困难的尝试,更体验不到闯过困难的快乐,于是认为自己干不了的事不去干是理所当然的,求助于人,习以为常。这样下去,孩子就会缺少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家长必须引起注意。要让孩子不怕困难,需从实践入手培养,通过练习使孩子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培养孩子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迁移的,也就是说,不仅要教会他做某一件事,而且让他会用这种本领去做有关的各种事情。
毅力属于人的意志品质。事实证明这种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就,往往比聪明才智更重要。如有人问到爱因斯坦和爱迪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回答是:“刻苦、勤奋”“不允许自己有灰心丧气”。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中,那种顽强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毅力是多么可贵!所以,舍不得从小让孩子经受困难的磨炼,是会堵塞他的成才之路的。
锻炼孩子不怕困难,不依赖成人,家长也不可操之过急和要求过高。五岁的孩子意志力发展还是较差的,他说:“我不会”时您要分析一下这任务是否真的太难?为了教育,最好是先选择一些只需稍稍努力就可取得成功的事,激发他克服困难的兴趣与信心。例如说:“你已经长大了,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把这件事做好,别人见了会奇你是个能干的孩子。”同时要尽量防止他失败。为了不让他泄气,成人的帮助是必要的,不过,要多用语言启发,必要时可以暗暗帮他一把,但不可包办代替,事后再给他指出,说他已经学会了,以后离开大人的帮助自己也能够去克服这种困难。孩子独立克服困难所取得的成绩往往水平不高,但来之不易,家长必须真心实意地予以肯定。
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所以积极去探索是很正常的行为表现。莽撞不细心,这可能和平时的习惯有关系。缺乏耐心与专注力,专注力一方面是他对这个事不感兴趣,如何提高兴趣与自身条件有关系;另一方面性格如果本不属于能静下来的话,选择一些适合孩子的东西去引导,培养做事的专注力也是可以的。
另外,将一个大任务分成若干个小任务,家长及时给予鼓励及让孩子养成复查的习惯。当孩子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不要随意打断,一会让孩子吃饭一会喝水的,如果希望不影响孩子吃饭,可以在下次规范好孩子喜欢做的事时间段,避免去打断他的兴致,合理安排好时间。
做作业时,桌面上不要有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合适的书桌高度和光线都是影响孩子学习专注力的因素。平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做事有始有终,做完仔细查检的习惯。同时,家长要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不要唠叨,而是用行动去影响孩子。自己说的话,要努力做到,不要朝夕令改。
父母只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父母的行动对孩子来说,更有说服力,更有榜样示范作用。
比如我的女儿今年9岁,从小我也没刻意培养她阅读的习惯,可能因为我很喜欢阅读,她在耳染目濡下,从2岁开始识字起,就酷爱上阅读,到现在一发不可收拾,每天不看书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
三、阅读切忌急功近利
一位教育名人说: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确实,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行为,它需要持之以恒,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岁月的沉淀。
阅读切忌急功近利,有的家长急于求成,试图只花几天、一两个月、一两年,就让孩子爱上阅读,并拥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有的家长也会买一些作文选,让孩子带着任务去阅读。每当看着孩子的阅读和作文没有丝毫进步时,会大发雷霆,会质问孩子看了书为什么一点作用也没有?
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个台阶来的,要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必须的循序渐进。
白岩松有一本书,名为《痛并快乐着》。里面讲了他大学到工作10年间的经历和感悟。在书里,他提到在毕业后面临工作调配一波三折的艰难岁月里,是读书支撑他一路走过来。
在一次主题为 “阅读才有诗和远方”的演讲上,他说:“如果没有18岁,诗歌让我知道了自己,该说什么样的话语。如果没有18岁,三毛用她与爱情一系列的书籍,告诉了我们远方在哪里,我觉得抵抗不住饥饿。”
书籍之于精神,就好比粮食之于躯体,都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营养。而不读书的孩子,输掉一种精神能源,随着阅历的增加,你的体会越来越深:缺少这种能源,人生后劲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