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律的定义
自律,是指在没有他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自己控制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约束自己的言行。一般表现为: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它是一种文明的、道德素养比较高的良性状态。
此外,他律是外在压力下的被迫克制收敛,如教师监督、家长督促等,都属于他律。
而自律优于他律,所以,最好的教育是教会孩子自律。
二、孩子自律性差的一般表现
小编分析发现,由于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许多孩子的自律性差,尤其是低年级孩子,他们一般表现为:
忽视学校制度,上课迟到、睡觉、随意说话;不按时完成作业;随意丢弃纸屑废物;肆意破坏公共财物;日常讲话粗鲁不文明等等。
这不仅会增加家长、教师的工作难度,还会阻碍孩子的自我发展。因此,对于存在以上问题的孩子,家长一定要重视自律能力的培养。具体可参照以下培养方式。
三、家长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的有效方法
1.家长要为孩子做好自律榜样
家长遵章守纪,孩子也会文明有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所以,小编认为:要想培养一个自律的好孩子,家长自身就必须要严于律己,以此为孩子做好行为榜样,否则一切自律教育都将是空谈。
2.选择恰当的自律教育方法
有些家长整天耳提面命,唠唠叨叨,不仅让孩子抵触,连自己也觉得讨厌。
这时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既然一百次唠叨没用,那为什么还要唠叨呢,不如换个新的教育方法。
比如,有些小孩子不爱叠自己衣服,这时家长可运用儿歌形式进行亲自示范:衣服小宝宝,快快来躺好,小手抱一抱,小头点一点,小腰弯一弯,都是好朋友,整齐来排好。这样一来,不仅能调动孩子兴趣,也能提升孩子能力,长此以往,自然也容易形成叠衣的好习惯。
总之,小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教会孩子“自律”。而自律教育有方法,家长朋友们,一定要多学习、多反思,以此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使他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同样优秀。延迟满足实验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实验。所谓的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这是一个很通俗的解释。实验中,实验者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棉花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延迟满足能力越强,更容易取得成功。& & & 怎样帮助孩子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 & & 每次看这个录像,在考虑背后理论之前总是忍不住要先开心一会儿。拍的人很会抓,这些娃娃让人的心都要萌化了。总希望懂得孩子的爸爸妈妈多一点,再多一点,感觉好像整个世界都变好了。& & & &&
话归正题,先从个人经验出发说说延迟满足为什么重要。& & &&
& 我们从一个萌萌的小娃娃长大,上学,进入社会,承担起一个成年人的责任,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这一系列过程,在我看来有两个核心的重要的支撑,一是智商,二就是延迟满足的能力。第二点也可以延伸为毅力、耐力、自制力或者自我管理能力。首先要保证一个人的智商至少在基本水平,不存在智弱或者智障;然后,就是一个人是否可以在个人的欲望和社会要求上做一个选择,能够优先完成社会生活需要的工作和要求,然后再来满足个人欲望。& & & & &
个人认为,固然智商太低是硬伤,延迟满足能力是更重要的一个能力,它能够帮助一个人进行有效率的工作和生活。来到咨询室的来访者不乏高智商者,但是依然充满了苦恼和困惑。就好像之前网络流行的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缺乏延迟满足能力是我们诸多痛苦的来源之一。儿时缺乏延迟满足能力,不利之处也许只在于是否能胁迫爸爸妈妈,“我要。我此刻就要现在就要马上就要!”成人之后,不再有父母来纵容满足,社会在这一点上对于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伴随能力的缺乏随之而来的是自责、自我贬低、沮丧、丧失信心等等不良的情绪,久而久之,如毒浸骨。“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关键字在“听”,听道理和身体力行并不是一回事。有智慧有能力做,跟可以持续地做直到一件事情完成,这也不是一回事。社会对于人的要求,主要在于后者。& & & & &
棉花糖实验也许不能完全地体现出延迟满足能力高低,毕竟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做决定的因素都是复杂的,都不是单一因素。但是培养延迟满足的重要性,如前文所论,对孩子的成长和顺利进入社会生活都很重要。& 对于孩子延迟满足的培养,大方向上个人以为主要原则有二:& & & &
1、满足在先。对于一个从不曾被满足过的孩子,根本无从谈起“延迟”。这里的“满足”,更多地指的是情感上的。3岁之前,父母要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爱和依恋的需要,饿了要喂,哭了要抱。孩子的关于生存、爱和安全的需要被满足了,就会喜乐平安,不再嗷嗷索求。有的来访者在经过一段长程咨询之后,惊讶地发现,伴随着亲密关系的改善,自己乱吃东西,不知饥饱的习惯不知不觉地也改变了。我们情感上的匮乏和饥饿,很多时候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孩子也是一样,3岁之前妈妈的首要任务是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温暖的养育环境,爸爸的首要任务是让妈妈不要太劳累,让妈妈快乐:) 快乐的妈妈才有快乐的孩子。& & & &&
&2、立规则随后。3岁之后,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开始逐步学习适应社会需要。父母来建立规则,孩子学习遵守。建立规则,并帮助孩子适应这些规则,这是为人父母无法回避的责任。有的妈妈觉得孩子将来一生都会很辛苦,儿时不如多纵容。这爱的本意是好的,但是长远来看,反而会给孩子将来的生活带来很多困难。父母要有意识地增长满足孩子之前的等待期,慢慢加强孩子对于延迟满足的耐力。要注意的事,有的孩子天生的耐受力比较差,这时候父母不能强求,不能一下子定一个很高的目标。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孩子适应、成长,而不是打击孩子。挫败感对于培养延迟满足半点好处也没有。对于耐受力低的孩子,爸爸妈妈更要有很多的耐心。同时,每一步的目标都要定小一点,一点点地增长。& & & &
多增加孩子成功的经验,并且说话算数,在孩子做到标准之后要给予满足。这样大多数的宝宝都可以发展出比较好的延迟满足的能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