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常见问题

孩子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培养社交能力 家长必看

常见问题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老师交谈,看看自己的孩子属于哪一类型。在幼儿园里,受欢迎的儿童往往赞同其他孩子的愿望,主动和同伴分享玩具与食品,乐于帮助同伴。在学校里,受欢迎的儿童通常是学习成绩好,能够听取其他孩子的意见,但又能提出自己见解的孩子。

宝宝社交可以追溯到妈妈的孕中期、孕晚期,宝宝出生后应该从身边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有意识默默的进行。家长要有一些新的育儿理念与孩子进行沟通,比如我们现在主张坚持母乳喂养,提倡生后30分钟内开始哺乳,在哺乳的过程中,宝宝如何含接妈妈的乳头,如何开始吸吮第一口母乳,这些对母子双方都是一个“社交”的起步。宝宝0岁社交,首先从跟家人的互动中做起。
宝宝社交能力分析
宝宝的社交能力,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崭露头角了,作为家长,就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毕竟,宝宝总是要进入社会的,总是要和别人相处的!
当宝宝刚刚出生,就开始观察身边的事物了。我们不能把他当成什么也不懂的宝宝,而是要多和宝宝说话,帮助宝宝认识周围的人和物。
随着宝宝渐渐地长大,他(她)的表达方式也会越来越多,表情和动作就会是宝宝最常使用的交际方式,当他(她)啊呜~啊呜~地对着妈妈说话时妈妈一定要回应,因为这正是和宝宝交往的好机会,也会成就宝宝社交的第一步。当他(她)挥舞着小手表示高兴时妈妈一定要和宝宝一同开心,当宝宝的表达得到回应时,他(她)收到的会是一个正向刺激,以后也会乐于表达。
表达是宝宝学习社交的第一步,如果妈妈细心地观察会发现宝宝会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微笑、叫喊、哭泣、挥手、专注等,在宝宝的这些信号发出并得到回应时,其实宝宝已经完成了一次交际任务。慢慢的,宝宝也会学会很多说话的方式,慢慢的学会怎样和别人交流。这时候要常常带宝宝出去散步,见到别的宝宝,就主动介绍,让宝宝们互相打招呼,做手势。虽然小宝宝间还不会用言语表达,但是他们之间是可以理解彼此的动作的,这是不是很神奇。
宝宝秋季入园准备 宝宝消化不良喝什么粥 夏季宝宝食谱 宝宝干咳 宝宝午睡过久的危害 宝宝说话很晚
如何培养宝宝社交能力
多向幼儿园老师要“情报”,通过和老师的交谈,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情况,如果宝宝的老师认为他确实在学校不合群,那么,试着向老师建议:是不是能让宝宝在学习或是课外游戏时间,和其他小朋友结成对子,有意识得多安排他们一起活动。
游戏是培养宝宝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手段,父母要多鼓励自己的宝宝参加游戏活动,让宝宝走进别的小朋友中间去玩。通过游戏,帮助宝宝逐步摆脱“自我中心”,融入到群体之中。邀请宝宝的朋友来家做客一旦宝宝有了朋友,哪怕只是一个,马上邀请他到家里来玩。趁着这个机会可以教宝宝学习待客,学习帮助别人,学习分享玩具。如果宝宝将好吃的食品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父母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会大大激发宝宝与同伴长期友好相处的愿望。同时,父母还可以在家里开辟出一个“游乐场”,让宝宝和他的小朋友一起在里面玩。要注意的是:游戏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注意宝宝的反应和心情,一旦他们发生摩擦、发脾气开始吵闹时,父母要给予制止和正确的引导,告诉宝宝在交友中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
给宝宝做好个好榜样,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宝宝社交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里,家长应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宝宝也可以学习一些待人接物、交流合作的交际技能。有了父母良好的榜样,宝宝也会依样画葫芦,也会学着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的同伴。有的父母认为宝宝还小,没有自己的思想,事事都为宝宝拿主意,做决定,其实不然。父母一定要尊重宝宝的意见和看法,让他从小就感觉到被尊重,这样,他自然而然会学着尊重他人,而这恰恰是交朋友的前提条件。
影响宝宝社交的因素
尝试型:孩子试着和别人接触,使用一些让别人注意的手段,比如提出问题,诉说自己的事情,表达自己意见等。
强制型:孩子强行和别人交往,如果同伴不答应,他可能会以骂人、打人等暴力方式对待同伴。
逃避型:孩子害怕和别人接触,总躲避别人的注意。尝试型的孩子一般比较受人欢迎,强制性的孩子是经常遭人拒绝的,逃避型的孩子则容易被人忽视。父母可通过观察,或者和孩子的老师交谈,看看自己的孩子属于哪一类型。在幼儿园里,受欢迎的儿童往往赞同其他孩子的愿望,主动和同伴分享玩具与食品,乐于帮助同伴。在学校里,受欢迎的儿童通常是学习成绩好,能够听取其他孩子的意见,但又能提出自己见解的孩子。
宝宝不懂社交的原因
1、孩子被保护的太好
有没有隔代抚养的情况?祖父母/外祖父母参与孩子的抚养,宠爱,无条件满足,经常顺着孩子的意思来,有的父母也会过于溺爱孩子。
2、是不是其他家庭成员相对内向?
我们说,孩子最擅长的是观察学习与模仿学习,如果她发现爸爸妈妈在这样的情境下比她“站得还靠后”,孩子自然不敢上前去跟小伙伴自然交流。
3、孩子缺乏人际交往的方法
在这种情境下,孩子感到迷茫,为什么他们都能在一起玩儿?我要怎样去跟大家一起玩儿?我怎样才能被接纳?
4、您对孩子的消极评价
孩子对自己的消极认识:您会不会无意之中有这样的表达--这么害羞,太内向了,真是不大方,好胆小啊!诸如此类等等。不要认为孩子不明白您在说什么,其实发展中的孩子非常敏感于大人的评价。
帮助宝宝和同伴交往的方法
培养孩子遵从社交规则
被同伴拒绝的孩子,很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交往规则。比如他在参与团体游戏时,不懂得“轮流”规则,只想自己先玩够了;小朋友们一起商量做哪项活动时,他也不知道“协商”、“少数服从多数”,一味地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做。为此,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妨制订明确的交往规则,要求孩子遵从。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餐桌上,不必每一次都把孩子爱吃的东西全留给他,而是适当地分给其他家人,然后告诉他:“好东西人人都喜欢,所以大家要公平地、轮流地享用,不能够一个人独占。”久而久之,孩子在与父母交往过程中习得的社交规则,能被他逐渐内化形成巩固的能力后,再运用到和同伴的交往中。
教孩子具体的社交策略

父母可教孩子学习一些具体有效社交策略。例如,对于前文中提到的强制型和逃避型的孩子,父母可以直接教他们学习社交策略。比如当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人询问:“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以吗?”或者教孩子注意观察其他小朋友。当别的小朋友在游戏过程种出现了麻烦,如搬不动东西时,可让宝宝主动上前提供帮助。如果其他小朋友表现得出色,可教孩子不妨赞美他:“你做得真好!”如果孩子害羞,父母可鼓励他先找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一起玩,和一个人多接触几次,再慢慢去和其他孩子接触。社交策略的学习,对鼓励胆怯型的孩子勇于交友句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

孩子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培养社交能力 家长必看(图1)


创造具体的情景锻炼交往能力
父母还可以做的是创造一些具体活动,吸引孩子们走到一起共同活动。交往需要情景,对孩子而言,交往的最好前提是共同做某项彼此都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妈妈可以准备一些沙包,教孩子们做丢沙包的游戏,或者在家中举办小小晚会,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参加。尽管孩子在幼儿园或在学校能够获得机会和同伴交往,但父母还是不妨自己再创设一些活动,观察孩子与同伴交往的特征如何,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
引导孩子体察他人的情感变化
在同伴交往中,对他人情绪的正确感受和积极反应是交往的基础。教孩子敏感地判别他人的情感变化,是父母应当重视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看电视、游戏等方式,教孩子观察人的各种情绪变化是如何通过脸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来表现的。还应注意引导孩子学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造成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可以多问问他:“如果你是别人,这时你会怎么想?是高兴还是生气呢?”今天跟大家一同分享家长都比较头疼的问题,就是社交问题。
经常有人来问我这样的问题:
我的孩子总是不跟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喜欢一个人玩,是不是性格有问题?
我家小孩子只要小朋友一来,就跟人来疯一样很兴奋。但是自己的玩具一样都不给小朋友玩,有时甚至还要去抢别人的玩具,不行的话还哭闹!你说我应该怎么去教会孩子分享呢?
我家小孩经常去打别人!打爷爷奶奶,打别人,只要别人跟他的意见不一样就打,该怎么办?
我家小孩很霸道的,出去玩,一分钟不能等,,很急躁的,总是第一个拿玩具。
正面管教的创始人简·尼尔森,还有史蒂芬·博格博士都明确指出:
有能力的人,事实上是必须具备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其中有一项就是人际沟通能力。
社交能力,包含了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包括与他人合作、沟通、协作协商与分享方面,还有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能够与人建立友谊!
社交能力是孩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是我们作为人,与社会和集体和他人连接的一项重要的技能!
|孩子在不同时期社交性的表现|
要有正常的社交能力,需要具备哪一些前提和条件?
前提|自我意识的独立
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是在两岁的时候。在两岁左右的时候,他就开始有打人推人的行为。
还会经常会说不,家长说什么!他都说不!不行,不可能,不要!。
事实上打人只是他的一个动作而已,未必不礼貌。他通过来打人表示自己的不同意!
他要感受到自我的能力,才能够慢慢地独立出来!这时他不愿意与别人去分享他的食物、玩具。
所以我们在两岁左右的小孩,你看到的就是非常叛逆的,事实上他就是一个自我意识的一个的萌芽!
这时的孩子会表现出害羞,不会去接近陌生人,你的朋友来他不会主动去叫叔叔阿姨,他开始意识到我和别人不一样!
条件|对物品的占有和归属
两岁半的孩子是想象力发展的时期,这个时候他的自我意识也依然在深入发展,他正在形成自己的一个内在秩序,他也想要去分清楚你的我的他的。
就会有这样的情形:
小孩他先看到的东西,他觉得就是他的。他先玩的东西,那就是他的,他先拿到的吃的那也是他的。
这就是说我们家长就会觉得这小孩一点都不听话,拿着别人的玩具,就说是他的。所以这是我们看到的外部的孩子的一个行为的表现。
我们会看到孩子也会有情绪,还会与小朋友发生争抢和冲突。
整个过程事实上都是孩子对于我的你的,进行区分,他通过什么区分?就是通过占有。
他最先占有的东西是他的,先从食物开始慢慢到他自己的物品、玩具等。
通过占有和拥有的方式。开始再一次深入了解自我,这个要持续到三岁到四岁,通过这样的物品归属。他体会什么叫拥有。有了这种拥有的感觉之后,他才会有分享的行为!
& &了解孩子的社交信号
举个简单的例子,打人就是一个社交信号,到两岁以上的小孩,语言模仿能力会进入高峰期,他会模仿我们的表情动作!他对同伴的交往是非常感兴趣的。
这个时期我们叫做平行同伴学习。
也就是说他会跟着小玩伴,去模仿去看去学习。这时候,他想跟别人一起去玩,可是也不知道该怎么做,语言能力也不是很强,所以他就会过去抓别人一下,或者是去拍他一下。
我们以为是他打人,事实上是他的社交信号!孩子本身没有伤害别人的意图。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训斥孩子,评判自己的孩子,霸道,没礼貌,就只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 &有安全感的孩子在社交当中解决问题的意识比较强
真正的社交能力是人际关系,开始是从交换物品开始的,而交换物品差不多要到三岁左右。
但是三岁之前做的是什么?就是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你给小孩子有很好的安全感,本身就是在培养他的社交能力,因为有安全感的孩子,他社交能一定是很强的。
家长要好好的去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就去帮助他!出现在他身边,不需要你的时候,可以让他独自走开,跟着他就可以了。
他也会要尝试自己去穿衣服,帮助你倒牛奶等等,都可以满足他的需求,只要保证安全都可以让他去尝试着做。
|如何去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1& 关注感受,与孩子联结
当孩子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烈的时候,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抢,不要先关注孩子是吃亏还是占便宜,先关注孩子的感受。
我们只有先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接下来说的才会有效果,孩子才会听进去。
当你看到他的感受的时候,关注到的时候也就是在做示范。孩子长大以后他一定能感受到别人的感觉!他就会共情。
&2& 安全感建立,给予自主
当我们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去玩耍,产生矛盾或者冲突时,请尽量避免干涉,除非会发生伤害,或者你能遇见的有这种伤害!事实上你要知道孩子本身没有伤害的意识。
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去制定规则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和矛盾,直到孩子请求你来帮助。即使来进行请求,我们要去引导孩子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帮住孩子体验自我的力量!并不是单纯的输赢、吃亏、占便宜。
&3& 爱的语言:肢体,行动,语言
我们经常要与孩子拥抱!经常和孩子说谢谢、对不起,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所有关系的互动模板。孩子体会到被爱的感觉,这种爱的力量,就会传递出去,对人也会非常地友好。这也是他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素质。
&4& 讲绘本故事示范
六岁之前的孩子,逻辑推理解释总结的能力很弱的,你讲大道理,他不太能够理解的,但是通过绘本故事讲解,能够让孩子认识现实,认识世界,是非常好的示范。
&5& 对他的新老朋友不评判
无论我们在公共场合还是在朋友家里,他新交的朋友和经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一定要避免根据孩子长相、穿着、打扮或者父母的工作等其它外在的因素,去做对这个孩子评判。这样我们的孩子其实就会拥有这种包容与宽容的品质。这些对于复杂的人际交往,社交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
&6& 对于孩子交朋友请勿强迫
避免按照自己价值观判定孩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我们要给孩子自由选择朋友的权利。这样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他就善于去倾听别人,这是非常重要的品质之一。
今天讲的这六点,如果家长能够去做。
也许自己不是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关系!就让我们不完美出发吧。我们也不需要完美的小孩!我们只需要他完整。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