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出我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填补了中国重型机械工业的空白;
1964年8月,江南造船厂开始建造65型护卫舰。这是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全部采用国产设备、材料的第一型护卫舰;
1965年,& 东风&号远洋货船建成下水……
这是记者日前在由上海市档案局(馆)与共青团上海市委共同主办的& 上海创新发展档案展&现场所看到的一幕。这场主题展上,150余件档案实物绝大多数为首次对外公开展出,还有近300幅图片,共同展现出上海这座城市的创新底蕴、创新人才、创新机制和创新成果,展示上海创新发展的辉煌历程。为期一个月的上海市档案日系列活动将延期至6月9日& 国际档案日&。期间,上海将举办200余场档案日活动,6月9日当天,全市70余家文博单位将免费向公众开放。
步入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3楼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件件档案实物,勾起人们熟悉而亲切的记忆。一份泛黄的& 借款档案&,述说着申新纺织的创业史。二十世纪初,无锡荣氏兄弟进军上海,面对外商的激烈竞争,荣氏兄弟大胆利用金融资本,以抵押贷款等创新经营形式,迅速壮大了旗下的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等企业。
在一侧展览的橱窗中,一件1933年天厨味精厂参加美国芝加哥世博会的参展证书实物,引出了一段民族品牌依靠创新打破& 洋货&垄断的故事。上世纪20年代初,十里洋场外货倾销,到处是日商& 味之素&的巨幅广告。胸怀实业救国的吴蕴初买了一瓶& 味之素&仔细研究,发现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谷氨酸钠。于是,在自家的亭子间里,他反复试验了一年多,终于制成了几十克成品,并找到了批量生产的方法。很快,首批产品问世,日本& 味之素&在中国的垄断由此结束。吴蕴初给这款中国人自己的调味品起了一个名称——& 味精&。而味精的品牌名,就是后来相继获得美国费城、芝加哥国际博览会金奖的& 佛手&牌。
此外,& 回力&球鞋、& 双钱&轮胎……这些市民熟悉和喜欢的老字号品牌,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发展轨迹。
展览中,有一份中共上海市工业委员会关于江南造船厂& 东风号&建造情况的报告,见证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的诞生过程。& 东风号&始建于1959年,1965年正式建成下水。这艘巨大的远洋货轮全部采用国产钢材和设备建成,总长161.4米,高可比当时的锦江饭店,它的载货量为1万吨。开航后,从上海出发,中途不加燃料可直达英国伦敦。这艘巨轮从投料加工到下水,只用了88天的时间,是我国工业迅速发展的重要见证。而该厂1961年制造出的我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则填补了中国重型机械工业的空白。据记载,当时世界上连我国在内,只有5个国家能制造这种机械设备。
跨入新世纪,国产大飞机项目重装上阵。2008年5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沪成立,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2008年11月28日,ARJ21-700新型涡扇支线飞机在上海首飞成功。2014年9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架大型客机C919结构总装。
2013年9月27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展览通过一个个重要文件的展示,生动叙述了上海自贸区的成长足迹;2014年9月,中国首批法官、检察官助理在沪诞生;3月,上海遴选首批法官、检察官。作为全国司法改革试点城市,上海正着力耕种全国司法改革的试验田;1月5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以及6个配套文件发布。从起,上海所有街道取消招商引资职能及相应考核指标和奖励,街道经费支出由区政府全额保障。街道工作重心将切实转移到社区治理和服务上来……每一件档案实物都在讲述着上海的创新发展之路。
而在城市创新发展档案展和& 互联网+U&互动展示区,记者还看到全球首款智能对战坦克、中国最大的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全球首款智能圆表,并能与这些创意产品互动。展区分为金融、健康、教育、娱乐等4个板块,展示了近年来上海青年在& 互联网+&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创新创业成果,也能让参观者感受到各类& 互联网+&应用的广阔前景。
据悉,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对此次展览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表示,上海正在加快建设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国际化、开放性的大平台,也是为广大青年施展才华、成就梦想打造的理想之舟。上海将张开双臂热忱欢迎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来上海创新创业创造,共同搭载科创中心这艘巨轮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