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我们知道自信心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可是就是在我们的整个生活轨迹中我们总能在身边发现一些人他们不太善于表达自己,他们干什么都喜欢躲在角落自己一个人闷头苦干,不太喜欢与人角落,有人称之为孤僻,其实小编要说的是只是他们太缺乏自信了,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呢?小编给出自己的看法:
自信心是人很重要的心理条件。一个人的成功,学识、能力可能只占到30%左右,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能占到70%,其中,自信心就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自信心是成功的重要条件,是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
不自信的小孩,可能会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一般表现为上课不敢发言,或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时目光游离,身体不由自主抖动,眼睛不敢正视老师,磕绊结巴,表达不流利。
不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不愿意承担分配的角色。在公众场合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敢和陌生人主动打招呼、攀谈和交流。
在困难面前,常常显得束手无策,常有退缩、逃避的心理。害怕到陌生的环境,害怕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害怕和陌生人一起说话做事。说话声音比较低,不敢正视交流对象,说话时总是低着头,抠着手指,或者用脚蹭着地等等。
如何有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呢?
一、发掘孩子的兴趣点,发挥孩子的特长。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点,也都有自己比较特长的一个方面。要去关注和挖掘孩子这个兴趣点和特长,把它培养、放大,以此为基础来激发内在的自信心。比如,孩子篮球打的特别棒,那就让他在篮球方面尽情绽放自己的风采,从打篮球中找回自信,让自信迁移到学习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他擅长画画,擅长写作文,字儿写的特别棒等等。不管是哪一方面的特长,只要深挖,放大,培育,并以此为基点,让孩子在这一方面找到绝对的优势,从而树立起自信,勇敢面对学习和生活。
二、大声告诉孩子,你能行。
经常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告诉孩子:你一定能行。做事前,引导孩子要给对自己充满信心,紧握三次拳头,做三次深呼吸,耸三次肩膀,把自己调整到最好状态,然后去勇敢面对眼前的事情。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就再不会害怕。
三、引导孩子向害怕的事情挑战,向胆怯的方向前进。
如果孩子特别害怕公众场合表现自己,那就引导孩子大胆的挑战,在公众场合大胆自信的展现自我。只有孩子展现自我,战胜自我,战胜观众,他就战胜了胆怯害怕,树立了自信。
如果孩子特别害怕参加集体性活动,就引导孩子大胆的,自信的,积极主动的去参加积极活动。做完之后,帮助孩子及时总结,让孩子能真切的感受到困难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四,引导孩子在公众场合,大胆大方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育引导孩子,在公众场合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抖擞起自己的精神,大胆发言,适当带些肢体语言,语速放慢,声音洪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多次训练之后,帮助孩子及时总结,使孩子感觉到表达意见,传递信息,并没有想的那么可怕,而且还能从中还能找到归属感,成就感,存在感和中心感。
五,从走路姿势和速度上培养孩子的自信。
胆小不自信的孩子,一般都走路都比较慢,走路也没有精神,弯腰驼背身体不挺拔,总是低着头。教育引导孩子,走路要抬头挺胸,目视前方,步调均匀,速度加快,走出风采,走出自信,走出阳光。当孩子这样走路时,就会越走越自信,越走越有劲,越走越阳光。
六,引导孩子从调整座位和坐姿上培养自己的自信。
不自信的孩子,一般都会在班级最后面坐,或往边上坐,或坐在一个角落。教育引导孩子要争取往前排坐,往正中间坐。以往坐的时候总是猫着腰,趴下来,低着头。现在,要抬头挺胸,挺直腰杆,坐正坐端,目视前方。
教育引导孩子,一定要多多争取课堂发言的机会,要高举右手,向老师示意自己能够回答。回答问题时,要站端站正,调整好自己,目视老师,大胆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声音洪亮,语速均匀,表达清楚。
八,带着孩子去运动,从运动中获得自信。
只要有时间,多带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户外运动,比如,长跑,爬山,自行车,跆拳道,或者打球等等。体育锻炼,不仅能释放青春狂躁心理,还能增强体质,调节心情,增强自信。特别是对抗性比较强,对意志品质和耐力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更能够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心理,使孩子能够在锻炼中建立起自信。
以上就是小编带给大家的关于“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的相关介绍,总之,孩子不自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积极主动面对困难,面对问题,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只要家长能够科学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并能真正的在实践中尝试和锻炼,相信很快就会克服不自信的心理,变成一个阳光自信的孩子。虽然家长们都知道孩子今后的独立生活,不可没有自理能力。但虽,由于现代的父母特别的母亲们,因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而不知该怎么对孩子好,恨不得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帮孩子做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孩子的爱。因而忘记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已的事情自己来做,不依赖他人。
1 家长一定要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
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另一方面是家长的怕麻烦,有些家长对我说: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孩子的自理能力与责任心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孩子的家长在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他就会丧失做人的一种能力,无法站在已有的经验高度上体会对他人的责任心,包括对父母。这个男孩一定认为父母既然能为自己做好一切事情,那么他们自然可以处理好这种焦虑,自己完全不用理会父母的这种焦虑。事实上,这种完全忽略孩子自理能力的教养方式,既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
2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从让孩子学做家务开始。
家长在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时候,除了训练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还要特别强调训练孩子学做家务。如让孩子自己做早点,洗袜子,拿牛奶,买东西等。家长在吩咐孩子做家务时要有耐心,孩子主动帮助做家务应得到鼓励。家长还要让孩子们懂得让他们做家务就算完事,而是要培养他们独立、勤劳、刚强、负责任的心理品质,以及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
3 家长对孩子做的事应以鼓励、肯定为主。
由于孩子年龄小,认识水平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大人不应因此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水平。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孩子和自理能力,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对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