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转户

化无为为有为 ——如何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

居转户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关注学生健全人格发展;针对过去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问题,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完善了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而在美术项目组的


《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 课程标准&)中确立了&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关注学生健全人格发展;针对过去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问题,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 三维目标&,完善了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而在美术项目组的调查中发现,目前上海中小学校在实施美术课程以及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偏重于操作层面的传授和指导,较少落实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无法充分体现美术学科的内涵及育人价值。为此,《上海市中小学美术单元教学指南》(以下简称& 指南&)针对现实中有悖于这一核心内涵的传统& 范画教学法&以及& 好不好&、& 像不像&单一的作品评价观,给予了否定。



但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没有了传统的范画和重技能的指导,怎样上好一节美术活动,如何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感受;形成基本的美术学科关键能力,最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呢?美术活动中的看似无为,怎样化为有为,是我们每个一线教师需要思考和实践的。



一、案例背景



此次美术活动是一年级第一学期我喜欢的动物单元中的《美丽的鱼》。鱼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陌生,但海底世界千奇百怪的鱼还是不常见的。如何丰富孩子的前期经验?于是,我请孩子们周末去海洋水族馆,或者是网上找海底世界的视频先感知一下。美术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课上,我先请孩子来说说看到的不同的鱼,再给他们看老师找的鱼,提升经验,帮助孩子表达不同鱼身上的花纹。



二、案例描述



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先回顾前期经验,请学生讨论在水族馆看到的水生动物。



师:& 请你们说说水族馆里有哪些有趣的水生动物?&



1:& 我看到有尖尖牙齿的大鲨鱼,看上去很凶猛。&



老师点击大鲨鱼图片,& 哦,你看到了海洋里最凶猛的大鲨鱼。&



2:& 我看到有许多的小丑鱼在水里游来游去。&



老师点击一群小鱼图片:& 星星看到海底世界有成群结队的小鱼,你们看,许多小鱼在一起游来游去,真热闹。&



3:& 我发现海底世界不仅有鱼,还有海底植物,珊瑚,金丝草,小鱼在海藻里游来游去,真漂亮。&



老师点击珊瑚群图片:& 是呀,诺诺看到的海底世界和你们都不一样,她发现了海底世界里奇妙的海底植物。还有吗?&



4:& 我还看到了有水母,水母的颜色是透明的,和其他的小鱼不一样。&



老师点击水母图片:& 玲玲有发现的眼睛,水母的颜色和其他的小鱼不一样,还有什么也是不一样的?&



5:& 水母的身体是上面大,像个蘑菇一样。&



6:& 我觉得水母像把倒过来的小伞。&



师:& 倒过来的小伞,像什么?&



7:& 老师,我知道,像。。。,像降落伞。&



老师小结:& 嗯,你们真有发现的眼光,很有想象力,水母的身体晶莹剔透,是像蘑菇和降落伞。&



8& 还有,还有,我看到还有海星,和天上的星星一样的。&



老师小结:& 双休日,爸爸妈妈带你们去水族馆的收获真不小,发现了许多海底的秘密。现在我们来看一段《海底世界》的视频,等一下,我们把发现的海底世界的美丽景色画出来。&



教师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小朋友聚精会神的看了起来,不停的传来& 哇,真漂亮的感叹声。&



接下来是绘画的时间,孩子们边搬小椅子,边对我说& 老师,我要画大鲨鱼。&;& 老师,我要画水母。&;& 老师,我要画海星。&……



画画的时候,我播放海洋的轻音乐,孩子们拿起了画笔,大胆的展现他们心中的《我们的海洋》。



&



&



&



化无为为有为 ——如何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图1)&&化无为为有为 ——如何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图2)



化无为为有为 ——如何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图3)&&化无为为有为 ——如何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图4)



化无为为有为 ——如何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图5)&化无为为有为 ——如何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图6)



整个活动中孩子很自主的选择材料,大胆的表达自己画面,绘画活动结束后,分享环节,孩子们都很自信的表达自己的作品,& 我画了大鲨鱼。&& 我画了一群小丑鱼。&& 我画了水母和小鱼&……



三、案例分析



&&&&对于美术活动中的如何& 化无为有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呢?我从前期准备、教学方式、以及材料提供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及实践的。



1& 无为&中的前期准备



& 无为的准备&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查找素材的能力。



整个活动中,教师没有提供一份范画,看似& 无为&,却花费了好一番心血。孩子们对物体形象的认知是有限的,尤其是平时生活中不大接触到的& 陌生&的海底世界,怎样让孩子对海洋生物有直观的认识呢?在前期的经验准备阶段就要做得充分,于是我建议家长双休日带着孩子去海洋公园实地观察过海洋水生动物、或者在网上搜索海底世界的视频。在上课的时候,教师把这些孩子们的零散经验,进行整合,提升,把一个个生动的& 水精灵&形象再次重现在孩子面前。有了全面直观的了解,让孩子绘画经验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 无为&中的课堂教学



& 无为&的教学方式,培养孩子大胆表达、表现的能力。



尽管所有的教师在备课时,都不会漏写激发兴趣这一条目标,但事实上一旦在教学和评级的过程中强调了& 技能&的时候,孩子的兴趣就已经丧失了。教孩子什么,孩子就不喜欢什么,这就是教育的负效应。



我回避了& 一、二、三&老师画一笔,学生跟一笔& 苦练基本功&的教学方式,也回避了仅仅让孩子无忌的& 涂鸦&,而是让孩子通过脑→心→手的充分调动与配合,从审美的高起点开始,让幼儿细腻的体会海洋中自然生灵的不同特征,选择自己喜爱的& 水精灵&形象,大胆放松地下笔,勇敢创新的表现。&&



3& 无为&中的材料提供



& 无为&的绘画材料,却给孩子最大的选择空间,培养了孩子创新能力。



传统的材料提供模式单一,蜡笔,炫彩帮,最多是两样材料组合。如何让孩子自主自发的寻找生活中物品,让有限的、狭隘的美术材料,变得多样,扩大无限的可能,拓宽材料观念。在前期的实践过程中,我就经常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材料,如修正液,扭扭棒,树叶,瓦楞纸,色粉笔,炫彩棒等,也让孩子自己回家去发现,去寻找。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和发现的眼光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找来了瓶盖、毛线、指甲油、纽扣、吸管等一切能为他们所有的美术材料。老师什么材料也没有提供,看似& 无为&,其实把选择材料的权利还给了孩子。



此次活动中的材料都源于孩子,让孩子自由选择,像& 成熟&画家一样去表达,从他们的画中可以看出,孩子同样可以做到有格调、有内容、有难度,多元化的表达自己对海底世界的认识。



四、案例反思



当前的美术教育在东西两种文化的交融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脚步向前走,我们在一次次的总结中取舍和扬弃,把一路好的风景采集,融合并发展开来。



《美术课程标准》中,之所以把四个学习领域划分成& 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其目的是通过美术创作、设计、欣赏以及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以培养学生表现、应用、评述和探索方面的能力,并通过自主性、合作性以及探究的学习过程,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单纯的美术技法学习,把美术学习作为形成能力储备的过程。由此可见,美术技能既包括& 技&,即长期以来我们所理解的美术技术层面的东西,除此之外,还应包括& 能&,即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唯有这样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



总之,儿童艺术素质的培养,要让他们有发现的眼光和寻找的乐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细微或博大的有感染力的事物,发现绘画表达的各种可能性。其中,老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把看似& 无为&的& 不教&、& 没有范画&、& 材料问题&等,化为有正确理念的& 有为&,提高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和指导能力。让美术学科中的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各项能力互相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让这些能力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渗透性,去影响孩子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