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转户

上海户口积分制偏重学历遭诟病,居转户困难重重

居转户
  • 2023-09-23
  • 浏览

摘要: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对积分落户制度的要求是,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限、连续居住限等为指标,合理设置积分分值。对照《意见》,上海的户改不免

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对积分落户制度的要求是,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指标,合理设置积分分值。对照《意见》,上海的户改不免为学者诟病。

& 上海的积分落户制度有两类:一类是针对应届毕业生。重点大学毕业,学历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外语与计算机能力越强,得分就越高。与此同时,自主创业和科研创新的加分很少,均只有5分。所以总体来看,这是一种唯学历制,而非唯人才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如是评价。

& 第二类,居住证积分入户制度。这一评分体系包括基础分、加分及减分项目,在基础分中,同样是学历、职称越高者,得分越多;反之,越低。&

专家分析:& 目前,上海大量的用工需求是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工人,而大多持初、高中学历者很难积满120分;上海每年给出的居转户指标又非常有限。这意味着,通过积分落户获得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这一途径对于这群人而言几乎形同虚设。&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顾教授则表示,& 我批判上海积分制主要有两点:首先,它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态度,欢迎高端人口,排斥低端人口。这种博士天然就拿120分,农民工一辈子也拿不到120分的制度难道不荒唐吗?第二,积分制不能引导持有上海居住证的人取得上海户口。换言之,申请者积分再高也只能享受部分上海市民待遇。&

上海居住证积分的指导思想不应是将之与落户相联系,而是要把居住证持证者整体划为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对象,根据积分为其提供阶梯化的公共服务。其中,社会贡献的大小要与申请者工作时间的长短关联,而非由纳税多少决定。积分制度的设计应以连续居住年限及社会贡献为导向,而非学历导向。

从1984年开始实施的暂住证时代,那是取消户籍制度之后人人自由迁徙的时代。在中华大地自由迁徙,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也是很多城市和地区在小心翼翼探索、一步一步靠近的过程。从& 暂住证&到& 居住证&,一字之差体现出城市管理的重大进步。居住证制度仍然只是过渡阶段的权宜之举,因为它所标志的,仍然是城市户籍人口以及外来人口这两大& 阵营&,解决外来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

#上海居住证积分制度是通过设置积分指标体系,对在本市合法稳定居住和合法稳定就业的持证人进行积分,将其个人情况和实际贡献转化为相应的分值。随着持证人在本市居住年限、工作年限、缴纳社会保险年限的增加和学历、职称等的提升,其分值相应累积。积分达到标准分值的,可以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待遇。

公安部门转而考虑以居住证代替暂住证,用& 居住&淡化& 暂住&对非户籍人口的歧视色彩。方案的研讨因此提上日程,几经修改后成形。目前方案确定,居住证发放面对所有流入城市的外地人口,不再囿于& 人才&概念。

上海居住证积分根据积分规则,持证人的总积分为:基础指标与加分指标积分之和减去减分指标的累计扣减积分,总积分最低分值为0分。基础指标中的& 教育背景&、& 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两项指标选择其中一项进行积分;加分指标中的& 投资纳税&、& 投资带动本地就业&两项指标,选择其中一项进行积分。

各地的人才居住证,最初由人事部门牵头审批,审批通过者在公安系统予以登记。若有信息变更,衔接上会出现一些管理问题。公安部拟推动的居住证制度则与此不同,目前的计划是面向所有流动人口,按居住地进行登记。目前在一些地方试点就规定,只要年满16周岁的非本地户籍人员,因务工、经商、就学等拟在本市居住30日以上的,均应办理居住证,办理者只需携本人身份证和相关住址证明材料即可到住所所在地办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