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年中,经济形势备受关注。
近日,全省各地陆续公布前5月经济数据。其中,株洲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居全省第一。
透视株洲整体的形与势,稳与进仍是核心底色。梳理株洲近5年同期数据,一条“稳中求进、破立交织”的发展轨迹清晰呈现。
亮眼数据背后,株洲制造业发展蕴藏哪些新趋势、新变化?又有哪些值得诉说的“方法论”?
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制造中心 (资料图)企业供图
先进制造业再进阶
从近5年同期数据可见,株洲正逐步从“制造”迈向“智造”。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制造业完成了新的进阶。
一个是先进制造业占比不断提升,数据显示,今年1-5月,规模工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7%,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55.2%,先进制造业中六大产业均实现正增长。
另外一个深层的变化,是株洲投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扭转。2024年至今,工业投资增长从5.5%升至17.5%,占固投的比重提升到60.4%,这个上扬曲线,进一步表明了先进制造业成为株洲经济的坚实底座。
先进制造业势头强劲,实体经济牢牢立住,通过数据透视株洲产业,动能持续增强。
是什么推动先进制造业提质增速明显?知株侠认为,原因正在于株洲持之以恒坚持“制造业当家”,总结主导产业领域“制造厂+研究所”的发展模式,传承和推广“厂所结合”的城市密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样的方式在株洲体现得淋漓尽致。结合具体行业来看,今年1-5月,规模工业企业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16.1%。从行业来看,属于典型的先进制造业,而行业技术与轨道交通技术共融、共通,从而焕发极强生命力。比如,中车株洲所,在储能领域已有二十余年的技术积淀。
这样的例子在株洲这座制造名城并不鲜见,也印证一个道理:坚持“长期主义”,辅以科技创新,制造业找到了自己的“长坡厚雪”。
丽江雪山观光火车 (资料图)受访企业供图
还有一些故事,来自广袤的一线。今年以来,全球首列全景观光山地旅游列车在丽江开启,湖南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研发、制造的卫星搭乘力箭一号遥七运载火箭升空,中国航发南方以及中国航发湖南动研所向白鲸航线(常州)科技有限公司交付的2台AEP100发动机等等,都来自“株洲制造”。
这些,都是株洲先进制造业完成进阶的答案。
新兴产业稳步向前
透过近5年同期数据,还有一个现象:株洲的新兴产业发展呈蓬勃之势,大有百花齐放的姿态。
梳理发现,这5年增长较快的行业,分别是以风电为代表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先进材料制造业、节能环保及新能源产业和生物医药等。
上述产业都实现两位数增长,这样的速度,可以说势头比较猛。
在这背后,还呈现出另一个微妙而重要的变化:株洲加速优化产业版图,以更大力度发力新兴产业。
作为一座工业城市,株洲无论是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还是科研条件,都堪称顶级选手。近年来,株洲跨行业孵化裂变了新能源装备、高分子新材料、低空经济、北斗、工业软件等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基于优势、扩展优势的新质生产力培育道路。
就北斗产业而言,株洲正加速推动北斗技术在多领域的规模应用,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天边”走向“身边”,一批涉及产业发展、大众消费、智慧城市、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北斗规模应用场景正加速落地,特别是第三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成功召开,为北斗产业的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产出周期相对较长,株洲还没到收获的时候。竹子扎根的启示告诉我们,所有的成功都是厚积薄发。所以,株洲今年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做有质量的发展。
今年,还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其一,在全市85家、600多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新兴产业占比不断提升;其二,今年5月,随着62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成功验收,株洲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协调性,正逐步补齐。
可以说,株洲中小企业更强了,株洲锻造新兴产业有了更坚实的基础,株洲发展新型工业化也有了更足的底气。
工业投资积蓄未来势能
工业投资是衡量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未来发展势能的关键变量。
梳理这5年同期的经济数据,株洲的工业投资一直保持着增长,特别是今年,工业投资增长17.5%,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0.4%,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背后,既意味着企业对未来的市场前景和株洲的营商环境持续看好,也意味着新一轮的发展势能即将得以释放。
透过工业投资结构,会发现株洲产业链招商形成了量质齐升,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落户株洲的重大产业项目大多数都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都是契合全市13条产业链的上下游项目。比如,6月在高新区竣工投产的诺天碳化硅半导体设备与基材生产基地项目,就属于先进材料制造业领域。而投资超百亿元的中车“双碳”产业园项目,则让株洲塑造新兴产业有了新支撑、新极点。
在串点成链、聚链成群的同时,株洲及株洲企业,正不断提升产业“含绿量”。株洲共有20项入选湖南工业绿色低碳技术目录发布,数量居全省第二;株洲7个应用场景入选全省工业低碳氢名单,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二、占全省比重超四成……
这些面向未来的投资、面向自身的转型,将成为株洲今后能否实现经济奋力一跃的关键。
窥一隅而知全貌。这5年同期的经济数据,既展现了株洲制造业大市的韧性突破,映射出动能转换带来的深层挑战。
稳住上半场,决战下半程,未来见分晓。(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