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深更注重教育公平性,西安出大招
在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方面,各大城市也是使出“法宝”,从教育、医疗卫生着手解决配套政策的支持。南都记者梳理发现,北上深教育方面虽有优惠政策,但更注重公平性。而深圳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政策比较细致。
北京明确在“三城一区”、海外人才聚集区域及其他科技创新产业聚集区域配置不同类型的优质学校,满足各类人才子女入学需求。畅通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定比例的商业医保补贴支持。
上海提出,从建立住房支持、实施落户绿色通道、优先申办中国国籍和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完善养老医疗保险待遇、开辟结汇换汇绿色通道、健全交通出行保障机制、保障配偶子女相关待遇等7方面提供系统保障,解除高峰人才及其团队的后顾之忧。
深圳则提出,将人才的社会贡献纳入子女入学积分权重。深圳高层次人才的非本市户籍子女在本市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享受本市户籍学生待遇。医疗方面,杰出人才可享受一级保健待遇,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和除杰出人才外的其他海外A类人才、B类人才可享受二级保健待遇,后备级人才和海外C类人才可享受三级保健待遇。
西安对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就医支持力度较大。高层次人才配偶愿意来西安工作,根据有关政策规定,按原身份对应安排至市属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工作。高层次人才子女(无论户口随迁与否)接受义务教育的,A类人才子女可在全市范围内一次性选择任一义务教育学校就读。在中招录取中,A类人才子女在普高线基础上下降10分录取,B、C类人才子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每年为高层次人才提供1次医疗保健检查。
成都也提出,为高层次人才购买商业医疗保险,针对不同类的人才,分层分类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园入学、医疗、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创业扶持等服务保障。
陈钢强,没有大学学历,没有职称。他以“稀缺的行业领军人物”身份,被上海市人社局作为特殊人才予以户籍引进。这个在内蒙古长大、天津就学、广州创业的“80后”,在申城安家落户,成为度上海直接户籍引进的国内紧缺急需人才之一。
理工男话不多,他对上海的评价是:服务好、效率高,拥有适合创业者的商业文化。
“发现人才的眼睛”
陈钢强2012年在广州创办企业,自主研发了移动开发者服务平台Mob。企业被游族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5.38亿元高溢价收购,陈钢强随即入职游族网络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驰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担任执行副总裁,他在广州的百人团队全部移师上海。驰游创造税收5000多万元,企业团队增长到250多人,如今是国内排名领先的大数据服务提供商。
上海市人社局人力资源开发处处长叶霖霖表示,陈钢强不是学历傲人、职称傍身的传统人才,但人社部门视他为“复合型创业科技尖子”,“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非常之才,要不拘一格、大力引进,不简单唯学历、唯资历、唯职称,坚持市场发现、实践评判。”
上海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贺莉说,以人才“30条”为代表的人才政策体系,在传统的人才标准之外提出了薪酬评价、投资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等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方法,使得人才评价方式更加多元,让上海城市练就了“发现人才的眼睛”。
以来,上海先后实施12项国内科创人才引进新政,引导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氛围。比如,明确四年内累计36个月社保三倍缴费且个税累计达到100万元的企业高级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获得首轮风险投资达到1000万元且持股比例不低于10%的创业人才、累计在上海完成3000万元投资的风险投资管理运营人才等,均可直接申办上海户口。近两年全市累计引进国内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超过7.5万人,其中受益于科创人才引进新政的企业高级管理、科技技能人才、企业家等五类重点人才有近9000人。
第2页 /(共2页)
引进人才 的梯度
叶霖霖介绍,通过多年探索,上海形成了覆盖居住证(积分)、居转户和直接落户的人才引进梯度化政策体系,按照“一般人才、非紧缺急需人才先办理居住证(积分),然后依条件转办常住户口;高端人才、紧缺急需人才直接落户”的体系,梯度化引进人才 ———陈钢强是直接落户政策的受益者,他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对接的则是另外两个梯度的政策。
2002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实行引进人才 居住证制度,2013年实现从居住证刚性条件(学历、职称)到居住证积分条件(年龄、学历、职称、社保缴费水平、缴费年限等)的柔性替换;2009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试行了来沪人员居住工作年限(持证及缴纳社保)、个人业绩贡献(职称、职业资格或社保缴费水平、纳税等)与落户挂钩的居转户政策,建立了居住证与常住户籍之间的制度衔接;直接落户政策聚焦“高、精、尖、缺”人才,成为上海优先发展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的主要渠道。
上海共引进国内人才61689人,其中居住证积分申请人44954人,户籍引进16735人,包括居转户10206人和直接落户6529人。市人社局介绍,引进来沪的国内人才平均年龄32岁,处于干事创业的黄金年龄。在学历上,引进来沪的国内人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8.3%,在市场认可度方面,引进来沪的国内人才平均月收入为14698元,是社会平均工资的2.26倍。
留住人才的生态
“上海商业文化浓厚,在这里创业总能找到同好。这里的公共服务也很好,我遇到的办事人员都不是多事儿的人。”陈钢强说,一座城市要吸引创业者,靠的一定不只是户口,更重要的是创新创业生态。
“留住人才,不拼重金拼环境,要以综合环境的比较优势形成上海的吸引力。”贺莉介绍,为了营造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上海做了几方面努力,首先是提升创新创业的便利性,包括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比如将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推进“先照后证”改革,把企业办证时间从22个工作日缩短至4.6个工作日等等。其次是优化人才创新创业融资环境,比如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总规模15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资金,设立规模50亿元大型政策性担保基金,建立国内首家“科技银行”,设立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等。再有是优化人才综合生活环境,典型的有加大科创人才住房保障力度,市区两级共筹措约一万套公共租赁住房。
成立20多年的上海华为研究所对这座城市的“人才生态”最有感触,上海华为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华为在全球设有14个研发中心,上海是其中之一,1996年研究所成立时仅有几间办公室和几十名工作人员,如今员工队伍增加到一万多人,“上海华为能保持多年平稳发展,首先要感谢上海市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它是华为吸引并留住了一大批优秀研发人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