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转户

如果孩子太执着,究竟该拿孩子怎么办?

居转户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父母在帮助孩子解决"思考能力"缺乏的这一问题时,要尽量辅助孩子进行自信心的建立,在学习和纠正的过程中,父母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耐心和鼓励,让孩子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来面对自己"思考能力"方面的问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前提关键。

前段时间我和孩子他爸商量了一下孩子的学习启蒙方面的问题,最后决定送孩子去上一个课外的幼儿学习培训班。在我看来,我家孩子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还是可以的,但是在一些方面的思考上,总是一根筋的想问题,没有办法深入的了解问题的本质。
再者说来,单单依靠我们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这种学习思考问题方面的缺乏改善,能够达到的效果还是比较小的,正规的教育机构自然是比较专业的。
果不其然,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班训练后,其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其实,孩子一旦到了学习的启蒙阶段,其各方面的能力培养都是很重要的,而对于孩子想问题一根筋,出现缺乏"思考能力"的这种情况,父母更是应该要多加注意。
一:孩子出现缺乏"思考能力"的具体特征
1、出现明显的思考迟疑问题和注意力的问题
孩子群体在日常的生活中,若是出现反应总是比较迟钝,或者是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时,那便极有可能是其缺乏"思考能力"所导致的外在行为表现。
2、思维方式比较简单,想事情比较一根筋
孩子群体的思维方式比起大人的成熟模式相比,自然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孩子群体基本的思维能力还是应该存在的,当孩子出现思考问题总是很简单,想问题一根筋的这种情况时,也是其"思考能力"缺乏的一种表现。

孩子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其的"思考能力"在其不断的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会逐渐经过锻炼而变得更加谨密。当然,孩子在"思考能力"上出现缺乏的这种不足情况,也是很正常的,其中包含的原因也是很多的。

如果孩子太执着,究竟该拿孩子怎么办?(图1)

二:孩子缺乏"思考能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孩子对事物缺乏好奇心,缺少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动机
其实,孩子群体在成长的黄金阶段时,其的思维能力是比较活跃的,但是,由于孩子对于事物缺乏好奇心的某些原因,导致孩子没有足够的好奇心来支撑其对于事物进行持续的思考,这也便是导致孩子出现"思考能力"缺乏的原因之一。
2、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溺爱,导致孩子出现过多的依赖性
孩子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一些行为和教育方法的掌握,也会对其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而孩子缺乏"思考能力"的这种情况,出于父母原因导致的几率也是比较大的。
当父母在对于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出现过度溺爱的情况时,孩子便会对父母产生过度的依赖情况,由此而带来的自我思考能力的减弱,也就变得很正常了。
当孩子出现在"思考能力"方面的明显不足,或者是出现明显的想问题一根筋的这种情况时,父母对此问题就一定多加注意了,毕竟,孩子在成长的敏感阶段时,任何方面出现的问题都会对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
三:孩子缺乏"思考能力"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1、缺乏"思考能力"会造成孩子陷入人云亦云的误区
孩子的思考能力对于孩子的综合素质提高是比较重要的。而当孩子出现缺乏"思考能力"的这种情况时,便会逐渐对自己的想法感到不自信,其的行为也会变得越来越拖沓,独立自主的能力便会遭到限制。
不仅如此,思考能力的缺乏,还会让孩子处于"人云亦云"的不良误区中,这对于孩子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独立意识的产生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2、对于孩子独立能力和自我想象力的培养会造成影响
孩子在成长初期阶段时的自我想象力和独立能力的培养,是比较重要的。但是,"思考能力"的缺乏,对于孩子这些方面的能力提升都会带来很大的阻碍,这些都是由于自我思考能力不足所带来的连带影响,是需要进行根源上的纠正才能达到最终能力提升目标的作用的。
所以,孩子出现"思考能力"缺乏的这种情况,其实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父母在对于孩子这个方面的教育,一定要引起重视。

四:如何解决孩子缺乏"思考能力"的这一情况?

1、给予孩子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
家长可以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入手,适当的采用多问孩子为什么,多让孩子主动的分析问题的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会带来比较好的效果。
当然,教育效果的方法使用还是应该要因人而异的,也要注意使用过程中的方式方法。
2、父母在教育方面不能过度的溺爱孩子
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完全不用太过于担心孩子会受到伤害就对孩子过度的溺爱,有的时候放手的教育模式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比较有益的。
因此,父母若是有溺爱孩子的情况,就一定要加以改善了。毕竟,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其独立的进行自我锻炼和挫折的体会感悟的,父母无法代替孩子进行成长,这一点是需要父母群体所认知的。
3、父母的耐心与鼓励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父母在帮助孩子解决"思考能力"缺乏的这一问题时,要尽量辅助孩子进行自信心的建立,在学习和纠正的过程中,父母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耐心和鼓励,让孩子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来面对自己"思考能力"方面的问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前提关键。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和鼓励,这是在任何的教育方法下都需要的一种必要物质,这对于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提升和改正,也是可以带来很好的效果的。
孩子经常“一根筋”,认准的事情,怎么都说服不了。这打也不是、骂也不是,讲道理又听不进去。在孩子刺耳的哭闹声中,爸妈便没了主意,这“一根筋”的孩子,究竟该拿他怎么办?
这是昨天我发表关于打不打孩子的文章收到家长的私信问题,孩子”一根筋“是爸妈最头疼的事情,随着孩子越长越大,自己的想法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家长说一句话孩子要用十句话来反驳,很多家长都反应说很多时候真是哭笑不得,都不知道该拿孩子怎么办?
孩子”一根筋“的阶段,我们可能都经历过。
& & & 记得我侄儿3岁多的时候,有段时间特别痴迷光头强。有一次,我特意给他买了件光头强的衣服。小家伙兴高采烈的穿上新衣服就出门玩去了,可没高兴几分钟就低着头的回来了,询问到原因我真是哭笑不得,原因竟是衣服粘上了一点点脏东西而陷入了情绪低谷。
见此情况我立即拍拍打打,用毛巾擦拭,想了各种办法,却怎么也清理不干净。小家伙被惹怒了:“衣服脏了,衣服脏了!”他不断地重复这句话,看起来烦恼不堪,随后大哭。那一刻,无论我怎样给他讲道理,他都听不进去,只是一个劲儿的哭。那一刻我真的体会到当妈妈的不易,也体会到了自己无能为力的感觉——既无法消除衣服上的脏点,又说服不了他接受事情。那一刻,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搂着他,等待他平静下来。
伴随着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才明白,原来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各种敏感期。我侄儿当时的这个反应,正是秩序敏感期的典型体现。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凡是将就秩序——物品要放在固定的位置;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某个固定的秩序进行,其中一个环节出现差错,或者稍微有点不同,秩序颠倒,都会让他难以接受,继而反应激烈。只有当一切都处在固有的秩序中时,他的内心才会很安宁。否则,他会有更严重的恐慌感。小侄儿正是认定了新衣服上不能有脏东西,所以那个脏点破坏了他的秩序感,他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
孩子的“一根筋”会表现在各个年龄阶段。
前几天我带冬令营的时候就遇到了规则意识的“一根筋”,我带队的是6年级的孩子,而6年级正是规则养成的最佳关键期,所以孩子对规则意识就特别敏感!我们是6年级3队,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接着2队后面,有一两次我们队伍还没走或者本来是该我们3队的时候其他队伍到我们前面去了,我们队的孩子就会说:“全老师,他们不遵守规则!全老师,他们怎么能插队!全老师......。”于是我们队的孩子会快马加鞭的超过其他队伍的孩子回到我们应该到达的位置,按照规则的排列进行!其实,孩子的这种“一根筋”并非是不讲道理,只要告诉他们正确的道理即可。
父母提升自我修为,平静看待
& & & 秩序敏感期常常与完美敏感期结伴而行。秩序敏感期可以看成是孩子追求完美的另一种表现。处在完美敏感期的孩子凡事要求完美,但凡有一丁点不如意就反应激烈。比如,给他一根香蕉,因为担心他吃不下,你好心掰下一截,他会伤心至极,仿佛他的世界就此坍塌。他不是为了争另外那半根香蕉,而是受不了一根完整的香蕉被你掰断这个不完美的事实。你给他一块饼干,不巧这块饼干缺了一个角,在我们成人眼里看来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就可能印发他强烈的反应。解决的办法是给他换一根完整的香蕉或者一块完整的饼干。如果没有完整的香蕉或饼干给他,那就只好陪在他身边,跟他共情,平静的等待他平息下来。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修为的过程,最需要淡定的心境。这种心境能帮我们接受孩子的种种“不乖”,还能传递给他更多的正能量,让他内心变得更强大,遇事能更快地平静下来。将来成人后,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他才能够承受更多的不如意和挫折。
因势利导,促其养成好习惯
& & & 完美敏感期、秩序敏感期虽然让完美头疼,但只是阶段性的,过了这个阶段,一切都变了。相反,利用孩子的这两个敏感期,完美还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助益。因为,追求完美、讲究秩序,这二者都是好事。试想,没有乔布斯追求完美的那股偏执劲头,苹果公司走不到今天。缺乏秩序感,人就条理不清晰,自由散漫。因此,当孩子处于这两个敏感期的时候,完美尽量不要跟孩子起冲突。相反,还可以通过努力,帮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让家里的物品尽量保持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以保证孩子在有序的空间里能快速找到他想要的东西,让他看到一切都处在一种“正常”状态。利用孩子的完美的秩序敏感期,父母可以顺势引导他学习将自己的物品、玩具等放在固定的地方,摆放整齐并自行保管,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我们是在难以确定的时候,有一个绝招,那就是——不管孩子出现什么样的状况(疾病除外),完美都可以先预设它是正常的、阶段性的、很快就会过去。若能这样想,我们就会比较淡定。当我们淡定下来,很多看似棘手的问题就被我们轻松转换了。而孩子,也将终受我们的影响,得到安抚,并从中学习更灵活的思维模式与处理问题的技巧。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