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上海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出炉,有关“公民同招、摇号入学”的新政即将付诸实施,这将影响到上百万上海五年级以下的学生和他们的家庭。
上海新政有哪些要点?
1、上海认真贯彻、不折不扣落实中央文件精神,落实学校不选择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要求。明确“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2、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招生改革实施后,将不再挑选生源。在考试招生上,作为“不挑选生源的学校”,可享受与公办学校同样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招生计划。
&
3、按照区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就近入学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安排适龄儿童入学。
4、实施均衡分班,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办各类重点班、实验班、快慢班、特色班;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或参考,不得以面试、面谈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严禁以任何形式进行文化测试选拔并按照测试成绩分班。
5、全面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各区不再安排义务教育学校特长生招生计划。
6、民办学校应在各区核定的招生计划与范围内招生。经区教育行政部门审定,有寄宿条件的民办学校可适当扩大招生范围,民办学校可按走读、住宿等分类设置招生计划,民办一贯制学校可设置本校免试直升计划和校外招生计划(校外招生计划数原则上不少于校外实际招生数)。
7、民办学校按政策规定,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或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以及符合其他相关条件的生源,可在学校招生计划中分设,由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具体办法。民办学校按招生计划实施分类报名,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由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电脑随机录取。
8、民办学校招生要有“三个承诺”:不提前组织学生报名或变相报名,不举行任何测试、测评、学科练习、面试或面谈,招生录取不与任何培训机构挂钩。
9、电脑随机录取时使用全市统一软件,实施全程录像,各区在电脑随机录取过程中将引入公证机构参与,向市、区两级教育行政、督导、监察部门以及学校家委会代表等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小学“公民同招”致择校热降温
上海提出,要促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转向“优质均衡”,从“学业水平”转向“育人质量”,从“教育管理”转向“教育治理”,突出抓好教学质量、办学质量和区域教育质量,发展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加美好的义务教育。
3月份起,上海在幼儿升小学的过程中,就推出“公民同招”政策,主要包括统一入学信息登记、同步网上报名公办小学或民办小学、同步进行公办小学第一批验证和民办小学面谈等环节。
在这一政策导向下,如果选择民办学校,但又未被录取,可能将面临区内优质公办教育资源已经录满的情况,从而进入区内统筹安排,两头不保。由此,选择区内对口入学的优质公立教育资源,对于多数在公办和民办学校选择上并无明确立场的家长来说,无疑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根据上海市教委公布的数据,上海小学升学登记人数16.77万人,民办报名人数为3.74万人;实行新政后,升学登记总人数为18.04万人,而民办报名人数仅为1.99万人,下降47%。沪上知名的上外附小往年的报录比例是11:1,“公民同招”后的报录比例变为2:1。这很大程度缘于新政打破了家长“冲民办,保公办”的择校策略,将原有民办的优质生源分流。
今年小升初阶段推行“公民同招”政策,预计也将大幅度抑制盲目的“择校热”。
优质高中招生倾斜是指挥棒
如果说“幼升小”、“小升初”是“入口”,“公民同招”政策影响着家长的择校策略,而在“出口”端——向优质高中招生的倾斜,无疑让很多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早在3月,上海就出台了导向性明显的相关政策,其中首批受到影响的就是2022年毕业的初三学生。
3月发布的《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规定,从入学的六年级学生起,实行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统一招生录取三种招生办法。
政策规定,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65%的招生计划由市和区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分配到有关区和初中学校,其中的70%分配到不选择生源的每所初中学校,并逐步扩大该比例。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50%—65%的招生计划由市和区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分配到有关区和初中学校,其中的70%分配到不选择生源的每所初中学校,并逐步扩大该比例。
上海市教委给出的“不选择生源”学校的界定是:“按照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凡采用对口入学(主要指户籍对口和学校对口)、摇号入学,不挑选学生的学校,均可视为不选择生源的学校。”也就是说,现在的民办学校只要达到政府部门设定的条件,也可享受相关招生政策。
这一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就是,通过优质高中大比例的招生名额分配,来推动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努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