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儿园送& 日托&好还是送& 全托&好&
分类:和读者的交换 | 标签: 全托 & 幼儿园 & 需求 & 家长 & 日托
& & 日托&好还是& 全托&好
&兼谈中小学生上寄宿学校好还是走读好
&
&&& 我上周到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录制了两期节目,其中一期的话题是,孩子上幼儿园送& 日托&好还是送& 全托&好。现场请了另外两位家长,她们分辨代表& 日托派&和& 全托派&。我的观点是明确的:支撑日托,不同意全托。
&&& 两位家长的观点各有代表性,认为日托好的,考虑的是跟孩子交换沟通和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认为全托(一周接一次)好的,关注的是造就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
&&& 我为什么支撑日托,不支撑全托,理由如下。
第一、一个人,他必定首先是自然人,然后才是社会人。
&&& 孩子出身后的成长过程,是从& 小动物&逐渐向& 人&过度的过程,他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基础的需求,然后才干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 人性&的实现取决于他幼年时代是否获得了充分的人性关心,就像麦苗生长必得先有良好的土壤一样。无论是每个人从小到大依时间次序的发展,还是一个人处在每一件事务中自然的反响都如此。我的一个同事曾开玩笑说,& 我如果失业了,就满地吐痰去!&即使一个成年人,当他的基础需求涌现问题时,都会影响到他社会属性的表现,何况孩子。
&&& 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还处于自然人的状态,所以他首先需要的是被爱和自由。他需要在凌晨睁开眼睛时看到妈妈的笑容,需要在吃饭时可以跟爸爸说几句话,需要天天感到父母怀抱的体温,需要用小手抓抓妈妈的头发……如果我们在孩子幼年时代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早早减少他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原始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属性也不可能有良好的表现。
&&&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下孤儿院的孩子即可明确。这些孩子,他们从小过着集体生活,自理能力确实比一般孩子强,按照& 全托&的逻辑,他们应当是既不娇气又有能力的,事实是,他们成年后的面貌并不见得精彩;即便就& 集体意识&这一点,在他们身上也实现得不够,因为这一点比& 自理能力&的社会属性更强。(这样说不是贬低这些孩子,事实是我写到这里,想到这些孩子心坎就有怜惜和隐痛)不是他们禀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是命运不公,只给他们供给了一块先天贫瘠的、仅能糊口的土地,他们从小缺乏和亲人的情绪及语言交换,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点。
&&& 还有,为什么& 留守儿童&操行问题多?因为他们和父母相守的时间太短,父母的爱经常是太远,够不着,电话线中传来的爱和父母真实地坐在身旁,眼力笼罩、体温互暖的爱是不一样。爷爷奶奶们并非不爱自己的孙子,但是,上帝是要让父母亲自去爱他们的孩子的,任何人的爱都不可以代替父母之爱。反自然的成长经历必定是有问题的,最终都需要代价。天天见到孩子,或者一周见一次,这在当下只是情势和数量上的差别,最终却是一个孩子生命质量的差别。
&&& 现在不少家长在造就孩子中都犯了这种只想其一不想其二的毛病,急于要发展孩子的某一方面的能力,任意剥夺孩子的一些本性,没想到这种剥夺的恶果是等在几年或十几年后。教导中捡芝麻丢西瓜的行动,反响的是家长在教导认识上的局限——对儿童、对教导没有整体的认识和思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站位太低,迷路了。
&&& 有些从没上过& 全托&、一直和父母在一个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成长得也并不精彩,有的后来还成了问题少年,这是事实。这个事实要这样认识,这些孩子虽然从情势上天天和父母在一起,但由于父母教导方法不当、亲子沟通方法不良,比如看待孩子态度粗暴或冷淡无情,也有的是家长自己的做人就有很多问题等等,这些同样会阻碍孩子本性的发展,损伤了孩子的自然属性,从而克制了社会属性的发展。
&
第二,& 自理能力&等品德同样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实现。
&&& 有的家长想把孩子送幼儿园全托,是因为家中老人对孩子过度包办或骄纵,也有的是因为父母中的某一方和孩子相处有问题,盼望送全托能阻隔不良教导对孩子的影响
&&& 家长的用意虽好,但孩子领会的是失落。他无法明确地分辨,但他会慢慢意识到,当家庭生活中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时,家长可以疏忽他的感到,以就义他的利益为首选。& 自己不重要&感,与包办骄纵下形成的& 唯我独尊&感对孩子来说是同样有害的,都会造成孩子自负不足,都会让孩子在将来与他仁攀来往中没有自负,不能很好地把握分寸感。
&&& 家庭教导环境不理想,这是一个需要在家庭领域内解决的问题,需要成年人自己转变。没错,转变一个成年人毛病的做法确实比多交点钱送孩子上全托难得多——但是,教导哪里有捷径可走?家长们不要动不动把难题交给孩子自己去扛,而应直面家长自己的过失,通过学习,形成共鸣,艰巨地去转变自己,这才是最根本的措施。简略地把孩子送幼儿园全托,指望借助一个客观外力来成全教导成果,这是不可能的,是下下策。外部机构最多能解决点皮毛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影响孩子。
&&& 另外,孩子成长中会产生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果他天天能见到父母,那么他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就可以及时被父母察觉,能及时和父母沟通。不要指望孩子能把一个问题放一个星期,然后周末给你带回来。他们往往对一些具体的事过后就忘了,事情虽然忘了,但由事情引起的问题却会积攒起来,积攒得太多了,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盼望通过& 全托&解决孩子的一些教导问题,成果却是造成烈?多的问题。
&&& 为人父母者要坚定地信任,一个孩子的成长大部分取决于家庭,所以孩子的操行造就必须首先在家庭中实现。
&
第三,工作忙虽然是事实,但也不过是个借口。
&&& 很多家长是因为工作忙把孩子送全托。我想说的是,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们广泛都很年轻,三十岁高低,都是正处于事业的打拼阶段,谁不忙呢?只能说,当你想做一件事时,会有很多理由;不想做一件事时,会找到很多借口。
&&& 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信任车到山前必有路,任何艰苦,只要你自己愿意承担,它就必定有解决的措施。可加可不加的班,坚决不加;新上映的大片,不看;朋友邀约吃饭,尽量少去;屋子很乱,让它乱去吧;睡眠不足,真的很累,累就累吧,反正年轻……天下没有因为带孩子累逝世的,何况大多数人有老人帮忙,有保姆帮忙。也就几年的时间,孩子越大越好带。这几年的& 丧失&,它们都会以某种方法在以后的日子中加倍地补偿回来。比如我一直保持自己带孩子,曾累到血压降到65/45,十几年没进过一次电影院。我换回来的收获是,不需要为孩子学习不好而烦恼,不需要花钱给她上补习班,不需要为她未来的工作担心,不需要为她会不会跟别人相处而操心。如果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图省事,把孩子一送了之,则很可能在几年后,你需要消费多少倍的精力来解决他身上的种种问题了。
&&& 事实是现在不少家长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了另外的处所,本来许多时间是可以挤出来分配给孩子的。坦率地讲,很多因为忙而不去认真和孩子相处的家长,其实他们的第一动因往往是自私,& 忙&只是一个拿得出手的借口——我这样说会让很多人感到不快,但是,请先不要急于赌气,请真诚地关注一下你的潜意识。
&&& 当然,有的家长工作确实忙,再忙也要回家吧,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和孩子相处,或经常只能每天跟孩子交换几分钟,它都是有意义的。你对孩子的爱和责任,会让家中形成甜蜜的气场,这种气场会包围着孩子,让他心坎有安慰感,让他的心理更健康。
&
第四,能和孩子在一起,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 我们已习惯于为每一件事或每一个决定找到目标和意义。比如送日托还是送全托的探讨中,我们总是把关注点放到教导的功效上,总是缭绕它们对孩子有什么利益展开争辩。
&&& 但是,生命中有许多事情本身不就是目标吗。一个灵动的小生命,他在你的面前笑了哭了,一句天真的话,一个好玩的动作,甚至睡梦中一个有趣的表情,是不是都会让你怦然心动,心坎充满深柔甜蜜的喜悦——这是怎样的享受,多少钱可以买来这样的感到,什么目标可以代替这种满足感?
&&& 爱,就是为了在一起。
&&& 一个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到孩子18岁,成人了,他不仅从心理上要自立,从空间上也要和父母离开了。先是离家上大学,然后工作,成家立业。如果不爱护早期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长度,其实就是错过了生命中许多最美好的时刻。父母们应当充分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分钟,当孩子长大了,无数珍珠般晶莹俏丽的回想会点缀在你的生命的天空中。这就是人生的幸福,这就是全部的意义。没有比和孩子& 在一起&本身更重要的目标!
&
&&& 在关于& 日托&好还是& 全托&好的争辩中,我们还会不时地听到这样的说法:日托和全托各有优毛病,不能一概而论哪个好哪个不好——我讨厌这种A也行B也行的说法——在教导领域中,许多观点和做法就是有好坏之分!如果一种选择有80%是好的,另一种选择只有20%是好的,这种情况下,我们难道还不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吗,我们在选择中还需要迟疑吗?
&
&&& 孩子不仅在幼儿园期间不应当全托,上小学和中学后也不应当寄宿。& 全托&的时间应当推迟到他上大学。我遇到一些家长,他们会有这样的打算,孩子上幼儿园小班和中班时还太小,先日托;待他上大班了,再全托。也有家长会在孩子上小学和中学时,因为考虑附近的学校不太好,就会为孩子选择一所离家很远的学校,这样孩子就需要寄宿。
&&& 事实是,无论上幼儿园,还是上小学、中学,都应当让孩子天天回家,最好不要住宿。前苏联教导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所认为了择校而让孩子寄宿也是不可取的,虽然择校能获得一些东西,但背后有很大的丧失。
&&& 我女儿在初中时曾上过三年寄宿学校,当时一方面是客观条件导致的无奈,另一方面是我们自己作为家长当时对住宿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它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我女儿一直优良,尽管她是个可以主动化解问题的孩子,可那三年是我在教导上感到最力不从心、且我女儿状态最不佳的三年。这件事至今仍让我懊悔和内疚。我会在第二本书中就相干这些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 至于有些家长实在由于工作特别等原因,无法亲自带孩子;或是家里老人实在固执,对孩子的影响极不好,而年轻的父母又确实无法转变老人,这种情况下当然是可以选择全托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华山一条道,只能这样走了。但说到底,这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只要有措施不这样选,就还是不选吧。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