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offer都不要,这姑娘疯了吧?
”
刷到这条热搜时,刚下班的打工人正在地铁里啃冷掉的包子。
点进去一看——冯琳,复旦硕士,东方卫视新晋当家花旦,落户上海。
评论区吵翻天:“央视才是金饭碗啊!
”“年轻人不懂珍惜。
”可看完她选东方卫视的3个理由,突然懂了:这不是任性,是算账高手。
先说近的。
海盐到虹桥高铁47分钟,她爸开了一辈子货车,腰伤坐不了长途飞机;妈妈做裁缝,眼睛早就不行了。
上海离家近,周末能回家吃腌笃鲜,还能顺手帮妈妈剪线头。
央视总部在朝阳,爸妈去北京得提前一周做攻略,想想就累。
再说钱。
别笑,真有人觉得主持人只靠情怀吃饭。
东方卫视这两年疯狂接商业晚会,冯琳一场活动报价六位数,半年接了12场。
央视新人月薪八千,还得熬资历。
她算过账:在上海攒首付,比在央视熬十年分房快三倍。
同事偷偷透露,她手机备忘录里存着“2026年给爸妈换电梯房”的倒计时。
最狠的是平台匹配度。
央视《新闻联播》要端庄,她活泼;央视综艺要控场王,她擅长即兴。
东方卫视直接让她主持脱口秀,开场三句话把嘉宾逗得拍桌子,弹幕刷屏“这姐好会接梗”。
台里策划说:“我们要的就是她这种‘不端着’的劲儿。
”
有人酸她“没野心”。
可野心不是非得去最高的地方,而是去最合适的地方。
她在复旦修过传播心理学,知道观众早看腻了完美无瑕的主持人。
东方卫视让她做“会喘气的活人”——直播说错词直接笑场,反而涨粉十万。
这种容错率,央视给不了。
更妙的是上海的隐藏福利。
上周她穿汉服去豫园拍短视频,三条就带货七十万。
品牌方追着求合作:“央视主持人不能接私活,东方卫视的可以!
”现在她每月副业收入是工资的五倍,还不用偷偷摸摸。
当然,也有代价。
凌晨三点背台本是常事,有次录完节目在化妆间睡着,被摄像大哥拍下来做成表情包。
她没删,反而发在微博:“打工人打工魂。
”评论区一水儿“真实”。
这种不完美,反而成了她的保护色。
未来?
她盯上了制作人岗位。
台里准备开新节目,让她参与策划,预算八位数。
复旦导师说:“你读书时写的方案就透着鸡贼劲儿,现在终于用上了。
”听说还在谈国际合作,想把妈妈的裁缝手艺拍成纪录片卖到奈飞——从海盐小弄堂到世界屏幕,这算盘珠子蹦得真远。
所以啊,别再用老眼光看年轻人了。
冯琳只是比大多数人早想明白:好工作不是别人眼里的光环,是自己能攥在手里的生活。
就像她爸说的:“我女儿选的,能错到哪儿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