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住证积分

1956年上北京户口靠丈夫供养没钱回籍北京第二汽运公司职工家属

居住证积分
  • 2025-09-03
  • 浏览

摘要:北京户口,其实离我们的日常没多远。你说,有多少北漂熬了大半辈子,头发花白都没等来呢?可在六十多年前,有些事儿,说起来让人笑:只要理由不是太荒唐,“进京落户”竟然只用一张纸。事情得从1956年那个夏天说...

北京户口,其实离我们的日常没多远。你说,有多少北漂熬了大半辈子,头发花白都没等来呢?可在六十多年前,有些事儿,说起来让人笑:只要理由不是太荒唐,“进京落户”竟然只用一张纸。

事情得从1956年那个夏天说起。这会儿天热得紧,胡同里都飘着烟火气儿。朱德良复员后,在北京市第二汽车运输公司上班——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司机。老朱的老婆李凤兰呢,坐火车翻山越岭,从东北黑龙江的桦川县一路赶来投奔丈夫,怀里揣着家乡派的那张“户口迁移证明”。纸张还带着红格子,大楷写的,细瞧着像写家书。

说真的,李凤兰上海人才落户服务,undefined敢走这步,心里肯定也打鼓。离开老家,带着孩子没孩子、攥着一封证明信,人生的下半场就交到北京的胡同里了。乡下人进城,谁不觉得新鲜?可新鲜劲没过,现实就来了——钱,没带多少。本想再回东北跑一趟,甭说路费,两顿饭钱都没剩下。

这事摊到朱德良身上也不轻松。复员军人,在家乡算个光荣,可到了北京大单位,上上下下的都比你见得世面多。单位每个月地发工资,够李凤兰吃喝,但想“余资返里”,想都别想。所以,用一句实心话,他单位说给“指其夫供养,并无余资返里”,意思是一大家子凑合在一块儿能过日子,返原籍的钱是没有的,要走也得先有盘缠呢。

说出来可能有些让现在人羡慕:门槛极低。李凤兰的北京户口,到最后,就是汽运公司给派出所写了封信——是信,但说严重点,也能算一张“条子”。什么礼节套话、敬语,通通没有,结尾就一行:“此致衙门口派出所。”上头盖红印子,派出所照办。

那会儿,户口还不像今天这样跟房、学、医疗、未来绑得死死的。多的是棋牌室里说“那年随亲戚迁个户口跟串门似的”,你要搬家,家里添人,写个证明递进去,新北京人不是难事。老北京的院子里,哪家不是东北口音、山东方言、河北腔搀和出来的?你能想象么?派出所对企事业单位有点敬畏意味,审批权还真在企业手里,警察管档案登记,别的事儿不大管。

回头看朱德良夫妇进京的那一幕,好像什么史诗大片都用不着。这事越想越有点意思。没人觉得她是拖家带口“占了便宜”,也没人问她能不能吃得了北京的苦。汽运公司这么一纸证明,还真成了她全家命运的“通关文牒”。你要说“合乎程序”吧,倒也合乎。可谁能想到,几十年后,北京户口成了天价香饽饽?如果李凤兰那天没来北京,会不会成了另一种命运?这玩笑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但她的人生,就这么选定了一条路。

那年,朱德良一定在单位小院里等她。李凤兰一路跌跌撞撞进了城,多半是刚下火车还带了一身灰。北京新家不过十来平米的小屋子,白天绕着缝纫机转,晚上合衣睡觉,外头响着永远停不下来的自行车铃声。家里虽然紧巴,但她总算安下了心。户口落下来,才算真成了“一家人”。

单位里的老张、老孙,谁家老婆不是背着铺盖卷跟着进城的?街坊老太太都说这叫“拉家带口闯新生活”。没几个人觉得稀奇。那会儿,每个人都是大时代的小人物,可所有人都往前走。

我有时琢磨,假如当年李凤兰要真有个“余资返里”,回了东北,会不会就此两地分居,生活过成另一种样子?日子也许好过,也许更难。可她终究没有回去,命运的齿轮咔哒一下,启封了一个新的篇章。

日子是慢慢捱的。朱德良的工资不高,冬天劈柴挤公交,李凤兰学着做北京菜,小人儿们在院子里疯跑,大人们喝着稀饭唠家常。北京的天是灰的,人情却热乎。李凤兰领了这门北京户口票子,不曾想过几十年后,后代会在网上围着一纸证明唏嘘感慨。她只盼着男人下班早回家,自己能在这个城市过安稳的日子。人生当下哪有那么多算计呢。

这纸证明就这么把她留在了北京。往后故事怎么走,我们无从得知。也没法追问她晚年会不undefined会后悔、会不会想家。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隔着时光喝口茶,想一想那时候的北京——大门常开,来来往往,普通人依然能有一席之地。

谁又能说,这不是普通人家的大时代人生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