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都是天生的破坏大王”,要到带老二咚咚的时候,我才对这句话颇有体会。
咚咚是个动手能力超强的孩子,他简单粗暴不听劝,爱打爱砸像个小土匪。哥哥则斯文得多,玩过的玩具,大多完整无缺,收拾得整整齐齐。可惜随着咚咚长大,都被摔得缺胳膊少腿了。
我虽不是第一次当妈,却是第一次面对这么大功率的破坏王,竟一时束手无策。唯有慢慢琢磨孩子的心理,加上自觉学习育儿知识,总算搞明白了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搞破坏的心理,也积累了一些应对策略。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每个孩子都会搞破坏,父母们必须面对孩子们随时发生破坏行为的事实。
孩子间的区别,在于搞破坏的频率和程度而已。
那么,孩子们为什么都喜欢当“破坏分子”呢?他们的破坏行为到底是基于怎样的心理特征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1、好奇、探索
孩子是一种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怀有高度好奇的生物,而好奇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最大动力。
咚咚几个月大的时候,当他把手里的玩具扔向地面,一声清脆的响声传来,他就会咯咯大笑。
一开始我以为,是孩子的破坏欲得到满足,所以笑得很开心。
通过学习才知道,这是孩子的探索行为之一:原来把东西扔出去,它就会掉落到地上,还会发出声音。
一岁多,当他把玩具恐龙丢向地面,电池掉落出来,恐龙不再发出吼叫声,也不能再走动了。咚咚把恐龙抱起来,眼睛看向七零八落的配件,满脸疑惑。
我告诉他:“宝贝,这是电池,电池掉出来了,恐龙就不会叫也不会走了。我们一起把它装回去好吗?看,这就好了!但是,如果你再扔它,它可能会受伤,会很痛,会再也走不了了。”
咚咚行为上虽然是个粗鲁的土匪,但是内心非常柔软,他听到“痛”和“受伤”的时候,小嘴撇了撇,下意识把恐龙往怀里紧了紧。当他想放下恐龙去找“小猪佩奇”的时候,他非常温柔的将恐龙轻轻地放下。
及时的陪伴和解说,让咚咚明白了电池和玩具之间的联系,这种新鲜感让他暂时忘记破坏行为;“受伤之说”引起了他和玩具之间的“共情”,让他有那么一瞬疼惜玩具(是的,这种爱惜是短暂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可能又会对恐龙伸出魔爪)。
当孩子开始探索世界,很多时候会伴随令人不开心的结果,但我们还是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给他自由,给他探索世界的机会。不过,我们可以陪同在侧,给予适时的引导,避免破坏财物。亦可在必要的时候,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另外一个游戏或者另外一个不易破损的玩具(比如毛绒公仔)上去,避免不必要的家庭财产损失。
怎么破?面对孩子的好奇和摸索,我们的应对策略重点是:陪玩、引导、保护好奇心、转移注意力。
图片发自简书App
2、不满、要挟
小屁孩儿不止会搞破坏,也很会发脾气,尤其当他们的需求遭到父母拒绝的时候。
上周咚爸遛娃的时候,一不小心拐进了超市,拎回一大袋吃的,其中有一箱小布丁。回家后,咚爸将小布丁开了箱,取出一根递给咚咚,剩下的塞进了冰箱。咚咚不动声色将这一切动作看在眼里。
于是,接下来每天他都指着冰箱要求:“打开,吃。”
我一般不喜欢给孩子吃这么凉的东西,每天的配额最多一根。但咚咚才不管我怎么想呢,哪怕才吃完一根,他照样要求第二根。当他明白他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他的情绪急转直下,大哭、尖叫、扔东西、趴地上……
我理解孩子的伤心,也明白他正在发泄不满,尽力转移他的注意力。
“不要看小乌龟,去找哥哥。”
“哥哥去上学了呀。”
“找爸比。”
“爸比上班了呀。”
“我要吃小布丁。”
“宝贝,你刚刚才吃过小布丁。”
“吃小布丁,就吃。”
“看来咚咚是真的很想吃东西,那我们找找看,家里还有什么好吃的好不好?”
我拉着咚咚一起去翻储零食的柜子,小家伙还沉浸在想吃小布丁的美好愿望中,当然不大会愿意主动找寻找其它替代品,但也不会拒绝的,毕竟,万一真的找到更好吃的东西呢。
于是我牵引着他来到储物柜前,翻出各种吃的:小饼干要吃吗?小面包好不好?来一颗大红枣吧,甜蜜蜜的,可好吃了,就它了。
小手接过红枣,脸上还挂着眼泪、淌着鼻涕,抽泣着说:“妈妈,打开。”
呼,终于,闹剧,剧终。
小孩子在遭到拒绝后,和大人一样会生气会愤怒,发脾气、搞破坏是他们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
他们想发脾气,还会把自己发脾气弄得更冠冕堂皇一点,比如咚咚提出不能达到的要求:找哥哥、找爸比。妈妈你不能满足我的要求对吧,我的小心灵再次受到了伤害,我要吃小布丁才能弥补。你通通都拒绝我的话,我要大发脾气咯。
可能有人会说:打一顿就好了。人这么小脾气这么大还得了,狠狠打一顿,看他下回还敢不敢。
本来孩子就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闹的情绪,这个时候他们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得到“虽然愿望没有达成,但是妈妈还是爱我的”这样的明确信号。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简单粗暴地以暴制暴对孩子就是双重打击。而长此以往的话,会让孩子觉得从父母处得不到足够的爱,从而在家庭中丧失安全感。
我们不主张打孩子,也不能让孩子认为发脾气可以“要挟”大人。所以,当孩子情绪平稳以后,我会跟孩子好好说:妈妈不喜欢你发脾气和扔东西。看,刚才发脾气弄乱的玩具,现在需要咚咚把它们捡起来,整理好。
如果孩子还有一点点抗拒,我会蹲下去一边慢慢捡一边说:我们一起来哦。
当父母愿意和孩子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孩子很少会拒绝的。
坚持这么做,孩子会知道,无理取闹不能使要求得到满足,发脾气弄乱的玩具最后还得自己整理。孩子渐渐会形成对待每件事情的自己心里的底线。
怎么破?当我们不得不拒绝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拒绝得温和一点,转移注意力仍不失为一个极好的方法,同时,提供更多的选择,对满足要求和缓解情绪都会很有帮助。
图片发自简书App
3、模仿、高估自己
哥哥给妈妈倒了一杯水,妈妈谢谢哥哥还夸奖了他几句,最后哥哥拿回杯子的时候,妈妈还亲了他一口。
咚咚旁观这一幕后,也屁颠屁颠地跑去餐厅,踮起脚尖取了一个杯子,倒一杯水,小心翼翼地捧起它走向妈妈……
妈妈无意间回头才发现2岁的孩子正端着一杯水走过来,而咚咚看见妈妈回头,心情一激动,小手一松,杯子落地,咔嚓……
目睹熊孩子的破坏行为,妈妈此刻的心情,和那满地的玻璃渣子一样凌乱。因为此刻,妈妈并不需要水,也不了解咚咚的好意,只看到地板一遍狼藉,而且咚咚有可能会被碎玻璃伤到……
妈妈此刻如果火山爆发、河东狮吼似乎也不难理解吧?只是,如果那样的话,孩子将受到怎样的打击?
妈妈如果能够深呼吸一二三,平复一下心情,先把孩子“救”出来,再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一定会庆幸刚才没有发脾气的。
孩子的有些“破坏行为”,只是简单的想要模仿一下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模仿失败,他心里已经很难过,如果再受到爸爸妈妈的苛责,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必将受到打击。
咚咚以为,哥哥可以做到的事情,他也可以。他高估了自己。
咚咚以为,哥哥帮妈妈倒一杯水,妈妈很开心,我也想让妈妈开心。结果好心办坏事。
小孩子天生爱模仿,这样的破坏其实算不上破坏,但是在当下,他造成了不好的结果,可能引起父母不好的情绪,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孩子,也是很考验父母呐。
孩子出于好心、出于爱,去做了一件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并且毫无意外地失误了、搞砸了,请父母不要一气之下打击孩子,不要说“你真笨,这么点事儿你都做不好!”这会让孩子更加沮丧,进而更想搞点破坏,以发泄内心的不满。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善意的微笑,然后告诉他:“咚咚想给妈妈送一杯水,妈妈好感动。但是咚咚的小手还太小,最好叫哥哥帮咚咚的忙,当咚咚长得跟哥哥一样大了,咚咚就能跟哥哥做得一样好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将一些符合他年龄能力的小事情交给孩子去做,比如让一两岁的孩子帮妈妈拿一双拖鞋、将自己用过的尿不湿扔进垃圾桶等等。孩子得到锻炼的同时,他会很有成就感,信心满满,心情愉悦。
经常收到家长的咨询,说:孩子老折腾、搞破坏怎么办?比如,孩子两岁多,妈妈“投诉”他:简直可以得上是“破坏王”!刚给他的高级积水,本以为他可以搭成美丽的城堡,没想到他却到处乱扔,是伤透了我的脑筋,真不如道该如何教育?
可以肯定的是,儿童的一些破坏性行为不是恶意,而是一种感性思维与情绪的表达。事实上,他们并不完全理解积木或其他玩具的意义,只是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模仿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容易引起父母的一些误解。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成为“破坏王”,还不愿意收拾的呢?
01秩序感没有建立
一般而言, 2~4岁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在这段时间内,孩子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发展成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习惯的适应性等,即秩序感。
如果4岁孩子依然没有形成很好的秩序感,很显然是父母错过了培养孩子秩序最佳的时期。
02感觉统合失调
视知觉记忆能力差,不容易记得物体摆放的位置。前庭觉和本体觉发展不足,对空间、次序、方向的了解不深刻,做事情没有条理性、随性所至,马马虎虎。
那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呢?
1、满足孩子的秩序感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当他看到某些物品放置无序时,会强烈地希望把物品回复原位,这样会给他一种安全感。如果这种感觉被满足时,孩子会很快乐。因此,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父母应尽量满足孩子的秩序感。
孩子一生中可能有很多次敏感期,但是一般来说都只有一次。一旦错过了,后期再来补救可能会比之前花费更多的心力。因此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家长应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条理性,这会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十分有好处。
2、以身作则
父母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也能促使孩子更好地建立秩序感。家长平时也应注意家里的物品摆放应整洁有序,使用完物品后应及时归位。
孩子的玩具也一样,应分类存放,每次玩完玩具要和孩子一起收拾,告诉孩子玩具要回家了,并且从小养成孩子的物权意识,让孩子知道玩具是他的,收拾是他的责任。
3、适当奖励和惩罚
当孩子主动收拾玩具或表现不错的时候,父母可以适当给孩子奖励。给孩子定规矩,慢慢培养孩子收拾的习惯。
4、改善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
感觉统合能力伴随孩子一生,体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凡是感觉统合能力强的孩子,对空间、次序、方向的了解就比较深刻。由于孩子的视觉记忆力强,容易记得物体摆设的位置,并格外留心注意东西的整体性,所以,孩子会主动收拾玩具,做事也有条理。
相反的,感觉统合能力差的孩子,由于对空间、次序、方向等概念不清楚,对于东西的摆放、事物的处理就没有条理,随性所至,马马虎虎,东西自然乱丢,玩具自然乱放。
以往家长们总是用道德的观点来批评小朋友没有规矩,不懂纪律,而没有考虑孩子有没有这个能力去做好事情,所以才无法改变孩子的行为。
而真正想要改善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还是需要到专业机构去科学测评,真实了解孩子的能力发展情况,针对性制定训练计划,才能有效改善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
有的家长认为只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才会有必要进行感统训练,其实不然。据大量科学调查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存在感统失调,只是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对于感统失调的孩子,12岁以前通过专业训练将很容易得到纠正,一旦超过这个年龄,将很难改变,成为孩子一生的遗憾。经过训练的孩子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注意力、情绪、自控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饮食、睡眠等方面均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