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人才引进

为你解读 什么是文化复兴?民族复兴铸魂又是什么

人才引进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发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召唤。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发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召唤。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步履的从容,系于文化复兴蓝图的展开。文化复兴潮起泱泱之际,也正是民族复兴雄鸡高唱之时。
1月29日,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举办新春文化惠民演出 宋为伟 摄
温古鉴今,返本开新
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文明格局,是文化复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文化复兴的主轴与红线,即是谋求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全球文化日新不已的今天,我们当如何萃取传统文化蕴含的精华元素,如何将之与时代现实相融相通,旧有文化血脉如何赓续“其命维新”的活力,重启“以文化人”的伟大篇章?这些,是今日文化复兴擘画的首要课题。
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并非一成不变的自我复制,而是在积极回应不同历史情势的过程中获得助益也汲取教训,使得中华民族的实践智慧不断提出新的命题、新的规范,新内涵得以探掘,新视域得以开启。诸多从事传统文化与比较文化研究的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大气舒张的开放性和包容度,是其能够保持自身发展活性与创造能量的关键所在。
在现代化大潮澎湃而来的今天,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应以开放心态为基调。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样式,提供了中国人的价值根源,打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已经植入我们的共同记忆,塑造了我们的文化基因。由此出发,我们可以认清,以原教旨主义心态回绝现代新潮带来的别样精彩,或是鼓吹文化虚无主义拥抱“全盘西化”,皆非可取。
“对于中华传统智慧资源,我们有责任做创造性转化的工作。”武汉大学国学院郭齐勇教授认为,传统文化的现代重生,关键在于基本价值的沟通与转化,而非全面复古、全盘照搬,更不当试图以中国固有的传统去对抗、抵制现代化进程。
诚如“文化自觉”学说首倡者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总书记的论断为我们指明了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综合创新之路:谋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的创新性发展,探索三脉源流健康互动,良性循环,才是中华文明返本开新的沧桑正道。
归根结底,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复兴的指向,应是向现代文明转型。擦亮古老传统与时俱进的气质底色,以谨严的历史诠释重建文化认同,以鲜活的现实关切重塑精神标识,以悠远的未来蓝图凝聚共同价值,让中华文明的生命力量由内而外再度激活,是文化复兴值得期待的路线图。
底色不改,方向不移
文化复兴,何以行健致远?历史经验的有力回答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引。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传入华夏大地,千百万“庶民”由此获得了青春般的活力;96年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征程,让马克思主义的火种,照亮了神州赤县的天空,文化中国因这信念的力量,重新以昂扬姿态,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包含了为中华民族社会理想而奋斗的最高追求。我们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追求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96载斗转星移,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在中国文化的丰厚土壤中结出硕果,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已成为当今中国文化振兴雄壮交响无可取代的主旋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这主旋律中最辉煌的音色。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石,以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核心价值观是为民族强基固本的灵魂工程建设,为人民凝心聚力的社会共识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让雄浑的中国精神不断彰显,灿烂的中国价值日渐光大,坚定的中国力量持续厚积。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今天,世界形势并非宁静祥和的伊甸园,而是充满了挑战与风险。在文化领域,暗礁尤其难测,激流尤其密集。能够充当“压舱石、定盘星”者,唯有坚若磐石的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系统阐明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正在为推动社会进步凝聚饱满而深远的精神动能。
倡导优良家风。家教家风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除夕来临之际,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谆谆告诫。
培育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层典型,根植乡土,心系苍生,蕴含着见贤思齐、成风化俗的力量。十八大以来,各地既重“古贤”又重“今贤”,重构乡村文化传承,敦厚民心,作育民德,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扎根。
重视传统节日。十八大以来,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秉承“长中国人的根、聚中国人的心、铸中国人的魂”宗旨,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让传统节日成为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情感节、仁爱节,已是建设精神文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响亮品牌。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气底蕴。以核心价值观为旗,文化复兴其行也健,其路也明。几乎与大陆发动\"文化大革命\"同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启动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使得如今台湾四五十岁的知识分子,其国学程度平均优于同龄的大陆知识分子。
1966年,大陆展开了\"文化大革命\"。很少为人所知的是,大陆这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对隔着海峡的台湾也有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与\"文化大革命\"反其道而行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蒋介石《告全国同胞书》启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1966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蒋介石发表了《告全国同胞书》。他说:\"中正今年元旦,曾经郑重警告,奸匪正以其\'毛泽东思想\'的突出政治,及其\'义和团\'拳匪式的\'人民战争\',横暴恣睢,以\'造成恐怖之时代\'!大家都知道,凡是一个民族之存亡消长,全视其传统文化之优劣文野而定。如其优秀文化,一旦毁灭,则民族精神,随之丧失,而整个民族,亦等于名存实亡!我中华民族之所以可大可久,历五千年而不坠者,就是其文化能绵延不绝,永恒保持,并随其时代而进步,所以他能发扬光大,历久弥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变局,原可以说,是以庚子之乱的拳匪,为我民族文化与历史,最可耻可痛的一页!然而他们所反对的,还只是教堂、铁路、电线、枪炮之类;他们所自恃的,亦只不过是可笑的火牌、飞剑、\'八宝法物\';他们的出发点,也只是出于愚昧、迷信、煽惑、愤慨、而并非如今日毛贼之\'红卫兵\',必欲毁灭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为其目标的思想行动。\"
蒋介石在文告的最后强调:\"只有我们实现三民主义,维护历史文化、保卫人权自由、反攻复国的战争,获得全面胜利,而后方得相与世界各国、共同卫护国际的和平与安全!这就是我们军民一体不可摇的信念,这就是我们继承辛亥革命、保卫民族文化正史于不坠的责任!\"

这篇文告大抵上反映\"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台湾岛内的政治氛围。尽管蒋介石对大陆共产党的抨击不遗余力,但他的语言文字风格与当时大陆极左分子的声嘶力竭却相当类似,都是\"大批判式\"的。同时,与大陆的《五·一六通知》一样,蒋介石的《告全国同胞书》在台湾也代表着一场政治文化运动的发端。

为你解读 什么是文化复兴?民族复兴铸魂又是什么(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