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人才引进

美术在学习生活中的影响及作用

人才引进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美术的审美本质决定了它对人们有着美化人的心灵、美化生活的意义与作用。因此,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可升华人的感情,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及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生活。

有很多家长来我们画室,一看到孩子们的作品,就惊叹孩子那超强的表现力,但接着抛出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学点画到底有哪些好处呢?他感觉,我孩子将来不可能成为画家,不会去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咳!我们的家长可能一味的从将来的职业选择来衡量美术教育的好处,我觉得这个还是有点狭隘了,美术对于我们的生活影响真的还不少,特别是在未来这个更个性化,更注重精神生活的世界来说,美术应该是一个传播普及美的教学。所以今天想给大家具体说一说美术的作用。
众所周知,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一开始就是就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需要而出现的。因此,美术可为人们学习生活、掌握经验提供一贯“窗口”,使人们认识许多真实、具体、广泛的生活图景和各方面的知识。具体地说它可以满足人们的认识需要。&
& & 例如,观赏我国古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可使人们通过画中所描绘以桥为中心的两岸的车船运输、商业贸易活动、以及城门内外的街道、店铺、车水马龙繁荣热闹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态。观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可使人们通过画中象征真理的耶稣和象征邪恶的犹大之间的戏剧冲突,认识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精神境界。民间美术或民间工艺来说。而青铜玉器、陕北剪纸或编织艺术等,就既是艺术活动,还是生产活动。还有当今电脑美术与现代工艺,又是另一种生活的经验、高科技的审美文化知识与技能活动。&
& &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美术的审美本质决定了它对人们有着美化人的心灵、美化生活的意义与作用。因此,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可升华人的感情,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及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生活。”&
& & &众所周知,美术的社会意义与作用主要不是借助于理性的启示,而是着重是以“美”起真。我们就拿中学课本中的美术欣赏学习来,日观赏印度的佛教美术作品,其欣赏的过程就是神圣与净化的过程,又是一种审美享受的过称。这是因为宗教是人性的另一种表现的异化,是主观审美对客观对象的理想,在欣赏中,由于审美的介入,人的本质得到了肯定与赞扬。人们是通过审美的欣赏活动,从感情的角度反映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 中国现代美学家们几乎都十分强调审美、艺术的独立性。王国维肯定地说,哲学和艺术是“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当世之用者”,“愿今后之哲学美术家,毋忘其天职,而失其独立之位置”。&
& & 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审美活动的过程,即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或审美的发现、艺术的构思、情感的表达。因为我们在创作活动中,“不仅是单纯的美术技法,而是艺术情感的表达来实现审美的价值。”„&
美术欣赏具有调节精神与情绪的节奏,丰富学习内容能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还能进化我们的生活。如:学习书籍装帧到为自己装饰笔记本与作业本,从学习服装设计地没自己装扮衣服,从学习环境艺术到没自己美化居室等等。这就是一些美化生活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表现。&
& & 人们掌握美术这一交流手段,在交际活动中能够增强自身的群体意识和认同感。这种群体意识与认同感通过美术的中介活动,便反映为人类情感的共同性或人类精神的感召力。人一旦进入此境,便踏上了通往他人、通往群体、通往社会乃至通往全人类心灵的道路。正如瑞士心理学家容格所说:“只有在艺术中,人们才理解到一种能允许所有人去交流他们情感的韵律,从而使人结合成一个整体。”…所以艺术又被幽默地称为调节人际关系的特殊处方。在中国提到艺术教育,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培训机构给学龄儿童开设的绘画、毛笔字、钢琴、芭蕾舞等技法训练课程。但这些技法的培训只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少儿时期技法训练带来的艺术情趣逐渐消失,并未对今后的生活情趣、艺术审美以及感情沟通产生影响,显然,中国当下的艺术教育体系在现实生活里的定位和作用还十分模糊。
一个伟大的民族没有艺术底蕴,就像一位伟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艺术教育如果只是一味的“以技入道”,不会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大力推崇技法的培养,却忽视美学熏陶,这可能是当下中国艺术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在研究艺术史的过程中,我经常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现今美学普及的缺乏,以及艺术教育的不完整。这些遗憾往往是由于教条式的教育方式而导致,这使得原本丰富多彩、拥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学习变成了干巴巴的知识点。中国学者滕守尧先生曾提到:“经过艺术熏陶的学生,必将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富有活力和魅力的人格,更富有进取精神。”
艺术教育的本质,还是对人性的培养,迎接各个不同时代的挑战。从艺术史的角度观察,艺术经常充当人性沟通的媒介,伟大的艺术杰作往往可以给予人们勇气和希望,其中对于社会精英的道德教化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之《历代帝王图》便是例子之一。图中不仅绘制了从汉至隋的十三位帝王,更对各位帝王的特点与功过进行评论。这不仅是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战乱分裂后对皇权正统的维护,也是教化当权者“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宋代靖康之乱后徽钦二宗遭金人劫持北上,南宋陈居中所绘之《文姬归汉图》便是借古喻今,表达南宋臣民祈盼帝王归来的迫切心情。
不仅在中国,西方艺术教育,尤其是精英阶层也十分重视艺术的道德教化作用。艺术史自十九世纪进入美国大学课堂后,常和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而且只有当时的特权阶层才能进入这类课堂,接受艺术史教育。莱斯特(Katherine Morris Lester)曾总结,观看、接触艺术品带来的乐趣有助于培养有道德的人,过幸福的生活。人们要尽早接触历代杰作,丰富自己的生活,使生活变得更为高雅、完美。艺术教育在提升道德操守的同时,也让西方社会精英意识到它更多的附加价值。人们普遍认同学习艺术作品有助于提升自己在社交圈的地位和声望,并认为艺术欣赏力是社会精英应当具备的才能。查普曼(Laura Chapman)曾详细分析过艺术教育与“文化名流”的关系,并提出:“艺术知识的获取过程是个特权问题,和社会阶层的成员有关,在这个阶层里知识受到尊重,并得以传授。”
不可否认,现今中国艺术教育中重“技”轻“道”的现象依然存在。哪怕就艺术技法培养而言,除了美术专业从业者,大部分人的艺术教育都止步于儿童兴趣班。这与古代中国和西方现代精英艺术教育大相径庭,差距甚远。近年来受益于中国学术与文博机构在公共教育上的大力推广,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推波助澜,中国的大众艺术教育开始转变,出现了千人彻夜等待观看艺术杰作的盛况。但这类大众艺术教育无法满足所有人群的需求,缺乏专业教育机构制定式的艺术教育规划。公众博物馆庞大的人流让缺乏私人时间的人群望而却步,公共教育一视同仁的导览讲座缺乏私享体验与深入交流。如果把伟大的艺术杰作看作是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是历史长河浓缩的精华,那艺术教育就应该是接触这一伟大瑰宝的便捷路径,需“技”“道”共存,知识与体验并进。艺术教育不同于职业考试,并无固定的终点与结果,而是在不断与艺术接触的过程中产生新体会。
这些体会对参与者有着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艺术除了能够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生活情趣外,还对观察力、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叙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有着明显的帮助。这是由于不管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欣赏艺术品时,调动感官是第一基础要素,也就是通常说的“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随着作品的颜色转换和线条变化,在不同光线与空间条件下,艺术品散发出的魅力无时无刻不在刺激我们的感官。在众多教育学科中,对观察力的训练上,极少可以有能跟艺术教育相媲美的。当视觉信息传达完成后,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将有效地让观者与艺术家建立联系,从而引发观者对于作品背后深层意义的思考。叙事能力随后将观者的思考传达出去,私密的艺术体验变成群体共识。最后在这些富有强大生机的艺术作品中培养自我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优秀的艺术教育项目一定能提供高感性、高体会,且设计完整齐备的方案。
通过艺术教育促进美国整体教育改革。美国医学专业是众多注意到艺术教育重要性的学科之一,艺术的培养与熏陶已在多所知名学府中展开,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大学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秋,哈佛医学院正式将戏剧、舞蹈、艺术等学科纳入课程表。比如叙事医学课(Narrative Medicine Course),以视觉艺术学习或写小说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同理心,训练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设想,当医生确诊一位重病患者之后,他接下来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以合适的沟通方式让病人接受自己的病情并配合治疗,在这项工作中,观察力、同理心与叙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综合而言,艺术教育绝不仅仅是教你完成一幅画作那么狭隘,它是更加广泛的人性培育与人文关怀,是人格完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飞速发展的中国,艺术教育的开展与深化脚步稍显滞后,精英阶层对艺术教育的关注尚还缺乏。寄予下一代的培养,不如从自我开始,先从优秀的教育课程中找寻艺术的窗口。

美术在学习生活中的影响及作用(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