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而4月8日,《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在落户部分是这样说的:
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城市政府要探索采取差别化精准化落户政策,积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
经过对比你会发现,最近公布的这份意见,表述更为精简。值得关注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政策没有变化,但很着急。
媒体们都聚焦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实际上这次并没有任何改变,那为什么要再次提及呢?这里就得梳理一下本轮落户的背景了。
来看这一份通知:
房地产回暖之势已定,可重点关注这10个城市
已经到了要“督察”的地步了。
实际上这份文件的背景则更早。9月30日,《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公布,目标是到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年均落户1300万人以上,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45%。
实际上,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现在你想去落户就去落户,完全不会有任何限制。但问题是,政策摆在那,主动权却在农民或者说非户籍常住人口手里。他们不申请,你总不能强制的。
300万以下人口的中小城市,还没有落户的常住人口多为附近或者下属县市的农民,他们手中有农村宅基地,有耕地,而这几年这些农村资产都在不断被重视,农民当然很清楚这一点。而落户到这些小城市,能获得的利好实在有限,自然是落户意愿积极不高了。
而这些300万以下人口的城市,能拿出来真正吸引农民的优惠政策也的确不多,除了购房和子女入学能给一点优惠,就业方面能给的支持其实是很少的,也没那么多财力来干这么多事。
所以,除了东部一些明星城市,比如温州、无锡、常州、佛山等城,更多的城市实际上在城镇化上是比较缓慢的。
二、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城市,很着急
这些城市主要是一些中西部的省会城市和中东部的一些强三线城市,总共也就10多个城市,比如青岛、长春、太原、厦门、南宁、大连、苏州、宁波、东莞等。
在吸引人口落户方面,他们的竞争力处于腰部偏下的位置。前面有超大特大城市的截流,本身在政策产业就业教育等方面并无太大优势,房价又不便宜,落户成本并不低,吸引人口并不太多。
关于这些城市的落户政策,依旧是“全面放开”,而实际上,这些城市落户门槛也已经不算很高了,到,落户门槛有望进一步降低。这些城市优势不太明显,但劣势更为明显,那就是安居成本比300万以下人口城市更高。房价更贵,比如苏州宁波厦门青岛这些城市,买房难度相当高,租房成本也是很高。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并不会产生多大水花。上海的房地产目前是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处在一个虽然被严厉控制,但流通依旧没什么大问题的市场阶段。
但现在却有一个问题——这个市场流通运转的背后,到底有多少商品库存在支撑?换句话说,现在的上海,到底有多少套房子?
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但一直有人在尝试回答。
根据贝壳统计的数据,如今整个上海差不多有780万套房子。根据上海统计局的数据,现在上海总的住宅面积应该是在6亿平方米左右,按照平均每套80平方来算,也就是750万套。
民间和官方的统计自然会有一定的误差,但不管是780还是750,以每一套房子对应2~3人的比例,再对比上海2400万的常驻人口。你会得出一个结论——
现在的上海,其实根本不缺房子。
现在市场里流动的,恐怕是一批最不缺房子的人。
从本质上来说,商品的总库存量并不一定能反映消费者实际的饥渴程度。因为就算不缺,一些舆论的刻意引导也往往会营造出一种奇货可居的状态。
但从真实的成交数据来看,现在的买房者还真的远不到饥渴的程度——
上海卖了不到16万套二手房,也就比17年好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