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上海中小学开学前,老师去家访被不少家长拒绝了。这事听着挺新鲜的,以前家访不都是老师上门聊孩子情况吗?现在倒好,有的家长直接说“别来家里,电话就行”。我身边的朋友也议论这事,有人觉得家长矫情,也有人说老师太不讲究。
其实仔细想想,家长拒绝也有道理。比如有个小学班主任说,有家长明确不让老师进家门,还有的家长提前打扫房间,结果老师来早了,家长还在擦地,场面尴尬。现在家庭情况复杂,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家里老人身体不好,或者房子小住得挤,家长怕老师看了心里有想法。还有年轻家长说,现在微信电话这么方便,大热天跑一趟何必呢?
老师这边也不容易。政策规定班主任每年至少家访一次,但有些年轻老师没经验,被拒了还硬要进,搞得家长不高兴。有位中学政教主任说,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得先解释家访不是来查家庭条件,而是了解孩子情况。但家长可能还是担心,比如孩子房间乱了怕老师觉得家里没规矩,或者孩子成绩不好怕老师说教。
其实家访形式可以灵活点。有的家长建议约在咖啡馆,或者直接来学校聊,这样双方都自在。普陀区还出了个指南,说如果家长实在不愿意,可以视频或者电话,先建立信任再说。不过也有老师觉得,不到家里可能了解不全面,比如孩子房间布置、家里人相处方式,这些细节对教育孩子挺重要。
网上吵得更热闹。有人支持家访,觉得这是老师关心学生的体现;也有人说现在都2025年了,家访早就过时了;还有人说应该尊重家长选择,形式不重要,沟通到位就行。我有个表姐是老师,她说现在家长压力大,特别是新生家长,生怕老师觉得自家条件不好,或者孩子有问题。
其实问题核心还是信任和隐私。以前家访是老师和家长面对面拉近距离,但现在大家更在意隐私了。尤其是90后家长,谁愿意让陌生人随便进家?但教育又需要了解孩子真实环境,这矛盾咋解决?
有的学校开始尝试新办法。比如让家长选见面地点,或者老师先通过视频简单聊,再决定要不要入户。还有学校说家访重点是聊孩子兴趣、作息,不问成绩,这样家长压力小点。不过政策规定每年必须家访一次,学校会不会为了完成任务走形式?
我觉得关键得让家长明白,老师不是来挑刺的。比如老师可以提前说“主要是想了解孩子暑假过得怎么样”,而不是“来检查你们家情况”。家长要是实在不愿意,学校也该尊重,别硬来。
现在技术发展了,或许以后能用更灵活的方式。比如视频家访,或者让家长填个问卷,但总感觉缺了点人情味。教育本来就是人和人的交流,面对面聊可能更真实。但隐私确实重要,得找到平衡点。
这事让我想起以前上学,老师来家访我妈特认真收拾屋子,现在想想其实没必要。孩子好不好,成绩咋样,
和家里摆什么书、房间多干净有啥关系?老师要是能放下架子,真心想帮孩子,家长自然愿意配合。
总之,家访不是非得进家门才算数,关键看沟通效果。家长别太紧张,老师别太较真,互相理解才能解决问题。至于未来会咋变,可能得看政策怎么调整,或者等更多学校试出好办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