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人才引进

上海推出引进人才新政 突破户籍政策梯度突破户籍政策梯度

人才引进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上海推出人才新政30条:突破户籍政策梯度,青人才最受益。 中金网 , 人才不断涌来,事业才能兴旺;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好了,人才才能留下。记者了解到,此次人才30条在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户籍人才政策、优化创业空间、科研制度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提


上海推出人才新政30条:突破户籍政策梯度,青年人才最受益。中金网人才不断涌来,事业才能兴旺;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好了,人才才能留下。记者了解到,此次人才& 30条&在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户籍人才政策、优化创业空间、科研制度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细则,进一步加快创新创业引进和集聚,确保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



  外国留学生工作门槛更低



  据市人社局介绍,相比人才& 20条&,人才& 30条&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



  一是在外国留学生直接留沪就业方面。将去年开始试点实施的在上海地区高校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且到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 双自&地区)直接就业政策放宽到在上海地区高校获得本科学历。



  二是有关单位直接聘用世界知名高校应届毕业生方面。将允许注册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聘用世界知名大学外国应届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可不受两年工作经验限制,直接来沪就业。



  数据显示,从去年7月1日新政实施截至目前,已有64名硕士及以上学位外国留学生办理了毕业后直接在沪就业手续,新政策放宽后,预计将有更多的外国留学生享受此政策优惠。 同时,市人社局还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探索在非上海地区高校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外国留学生直接来沪就业政策。



  突破户籍政策梯度



  近年来,上海初步形成了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常住户口、户籍人才引进的政策体系,但市场发现、市场评价、市场认可的引才机制未得到充分发挥。对此,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在人才& 30条&



  具体政策设计上,将更强化市场导向,主要以薪酬评价、投资评价和第三方评价(行业协会)等市场化方法引才聚才。



  在引才对象方面,坚持需求导向,聚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需求,重点引进五类人才: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风险投资管理运营人才、企业高级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企业家。



  在政策梯度方面,人才& 30条&将兼顾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不同政策需求,在居住证积分、居转户、直接落户三个政策梯度上分别进行突破,形成梯度明晰、相互衔接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政策体系。



  优化创业生态环境



  国际经验表明,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是人才留得住的重要因素。记者了解到,人才& 30条&注重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在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拓宽人才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宜居、宜业环境方面提出了许多政策举措,确保创新创业人才& 待得住&。



  据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介绍,其实,近年来市科委已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创新创业环境日益优化。



  举例来说,上海在众创空间建设方面,率先实现& 三不&(即政府不备案、不注册、不登记),众创空间数量达到500余家,超过90%的孵化器为社会力量办,其中,拥有71个创业苗圃(累计孵化培育项目超过5500项,在孵企业数量超过6000余家),为上海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载体。



  下一步,市科委将深入贯彻和落实& 30条&,加快众创空间的发展,增强创新创业专业化服务功能、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



  人才& 30条&鼓励创新创业



  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院所与研发团队可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可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价格。探索职务发明专利所有权改革,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发明人或发明团队之间,可通过约定的方式,分享共同申请知识产权的权利和职务发明专利所有权,以股份或出资比例方式进行奖励。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机制



  高校、科研院所制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制度时,要按照规定充分听取本单位科技人员的意见,并在本单位公开相关制度。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扣除其处置过程中直接费用后,其净收入的70%或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收益分配事先有规定或约定的,按照规定或约定进行。研发团队收益具体分配方案,由团队负责人与团队成员协商确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是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或是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可按规定获得现金奖励;高校、科研院所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除领导班子正职以外,可按规定获得股权奖励,获得股权奖励的领导人员不得利用职权为所持股权的企业谋取不当利益。



  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税收政策



  进一步研究实施股权奖励递延纳税试点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给予个人的股权奖励,递延至取得股权分红或转让股权时纳税。高校、科研院所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的,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待取得分红或转让股权、出资比例时,再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力度



  按照行业分类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总量,建立绩效工资水平动态调整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通过公开竞标获得的科研项目中用于人员的经费等收入、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等所需人员经费,不计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



  拓宽人才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



  发挥主板、创业板以及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地方性股权交易场所功能,畅通创业投资市场化退出渠道。建立创业投资企业与各类金融机构长期性、市场化合作机制,探索开展创业投资企业股权质押融资业务,加大对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融资支持。



  【亮点一:更积极更开放向海外引才】



  政策:探索对在上海自贸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 双自&地区)工作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经自贸试验区或张江高新区管委会推荐,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



  允许注册在& 双自&地区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聘用世界知名高校应届毕业生来沪就业。



  解读: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即俗称的中国& 绿卡&,原来申请起来非常难。去年上海放宽申办条件后,外籍人才在沪申请& 绿卡&的量占全国50%以上。



  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陆卫东说,人才新政30条吸收了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相关出入境政策,对重点支持的领域、行业制定职业清单,进一步畅通从就业居留向永久居留的转换机制。同时,还允许外籍高层次人才聘雇外籍家政服务人员。



  【亮点二:发挥户籍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政策:重点引进建设& 四个中心&等、科技创新中心紧缺急需人才,优先引进重大科学工程、重要科研公共平台、大科学研究中心等领域高层次人才。



  解读:一方面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一方面仍然求贤若渴。统计显示,去年年底至今年8月,上海通过国内科创人才政策引进的人才达到4638人。



  上海市人社局副局长毛大立说,目前上海初步形成了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户籍、直接落户的引才政策体系,但市场发现、市场评价的机制未得到充分发挥。未来将强化市场导向,主要以薪酬、投资和第三方评价(行业协会)等市场化方法引才聚才。



  【亮点三: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



  政策:在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聘任、考核评价、收入分配等管理权下放。高校、科研院所在编制限额内自主引进人才 ,主管部门不再进行前置备案和审批。



  解读:释放人才活力,很关键的一环是放活用人主体。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皓说,科研人才的管理不能沿用党政机关的人事管理模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



  【亮点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政策: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为职称评审的前置条件。政府部门加强评审专家数据库建设,逐步将职称评审权下放给用人主体、行业组织等。职称不作为申报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的限制性条件,逐步与相关福利待遇脱钩。



  解读:毛大立说,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要突出业绩导向,把过去的& 敲门砖&和& 硬杠杠&调整为用人单位的岗位任职要求。例如,对大型建筑设计集团,企业认为需要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可以作为聘任条件。对以小高层建筑、道路小区设计为主的小型建筑设计所,单位也可以用其它条件代替外语、计算机的要求。



  【亮点五: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



  政策: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高校、科研院所,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



  解读: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说,上海将建立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加大科研人员和团队分配力度,允许将不低于70%的转化收益归属团队。同时,确立高校院所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法定责任,目前正在制定《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条例》。



  【亮点六: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



  政策: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探索实行体现人才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解读:科研经费管得过死,一直被广大科研人员所诟病。上海市财政局副局长金为民说,科研经费管理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允许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课题组人员的劳务费,同时可在间接费用中安排与科研人员实际贡献挂钩的绩效支出,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亮点七:营造人才宜居宜业环境】



  政策:鼓励大型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利用自用存量工业用地建设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其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由7%提高到不超过15%;在上海部分三甲医院实施国际医疗保险结算服务;在海外人才集中的区域增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解读: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来了还能留得住,宜居宜业的环境是关键。在住房、医疗、教育等重要的配套服务上,上海此次新政有新突破。尤其是保障房配建、人才公寓建设等方面的大力创新,为缓解高房价背景下人才的后顾之忧探索新路。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