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父母既无奈有无策,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让广大父母心塞烦躁的,相信一定是孩子间歇性发作的无理取闹、耍脾气。
拿东西一定要他指定的人来拿,否则,哭!穿鞋子一定要先穿右脚的,否则,闹!玩具一定要放在固定的“家”里,否则,吵!尤其是一些执拗的熊孩子,只要一哭起来,根本不听大家的话,威逼利诱四员猛将纷纷败下阵来,那哭声让人听了心情烦躁,简直想把孩子塞回肚子里!养育孩子
但是,冷静下来想想,孩子的这些“无理取闹”真的“无理”吗?并非如此。其实这是孩子在维持自己的“秩序感”。(天天把玩具扔得乱七八糟的时候怎么不谈“秩序感”……)
“秩序感”是人对于事物的空间布局、存在形式、归属或事件发生顺序和谐、有序的要求,学前期的孩子,就处在这样一个敏感的内心世界里,于是有了蒙台梭利教育学派提出的“秩序敏感期”。尤其是2-4岁的孩子,对家里物品的方位、对做事情的先后顺序、对所有物品的归属等等,都会非常感兴趣,并且对这些事物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刻板的秩序感,并且认为这种秩序是不可更改的。过去形成的记忆模式是这样,现在也必须是这样。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理解孩子的这一心理特征,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养育策略?下面小编为你详细道来。
无理取闹还是“秩序敏感”,教你一眼看穿养育孩子
正确对待孩子的“秩序感”,首先得正确区分孩子的“撒泼”行为到底是无理取闹还是“秩序敏感”(小子你休想糊弄老娘!)。孩子的秩序感有很多表现形式,最典型的有如下三种:
1、对环境布局的“刻板”要求
案例:
爸爸从外地出差回来,一进家门就急着想抱抱宝宝,随手就把外套放在了沙发扶手上,结果宝宝大哭大闹起来。直到妈妈把外套拿走放回卧室,宝宝才逐渐安静下来。
分析:
孩子出生后,周围环境中的固定陈设通常会渐渐成为他生活秩序的一部分。而当他已经习惯的格局被打破时,就会出现焦虑和不安的情绪,甚至大哭不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发现某个东西脱离了常规放置的地方后,可能还会亲自动手把它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支配他这种行为的也是秩序感。
案例:
奶奶从老家来看望2岁半的萌萌,进门就脱掉自己的鞋子,穿上妈妈平时穿的拖鞋。小家伙马上哭起来,趴在地上非要奶奶把拖鞋还给妈妈不可……
分析:
学前的孩子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往往会对特定物体的归属十分敏感,认为家里的某一个物品是属于谁的,就是谁的,其他人不能动用,否则,就是破坏了事物存在的法则,值得他去纠正和维护。
3、对程序的完美要求和预先设计
案例:
每天妈妈下班回来,3岁的佳佳都要抢着去给妈妈开门。有一天,妈妈按门铃时,爷爷刚好在门边上,就先打开了。这时佳佳不干了,大哭起来,非要把妈妈推出去,关上门,让她重新开一次。
分析:
孩子习惯了事件发生的特定程序之后,就会渐渐偏好那种安排,一旦被调整,就会变得焦虑不安。而且,学前期的孩子,由于自我中心思维的存在,往往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事物的发展规则之上,会对特定事情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有所期待,一旦事情的发展有悖于自己的预期,就会感觉对外界的掌控感失去控制,从而引发内心的不安,甚至出现哭闹、撒泼等行为。
“秩序感”之于孩子成长的价值
秩序感其实就是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至少有三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1、有秩序,更有安全感
由于生命产生之初的弱小感,幼小的孩子在习惯了教养环境中的日常安排后,就会非常期待周围事物的运行都是可以按照期待发生的,这样才可以让他们感觉自己对生活是有掌控能力的,一旦这个秩序体验受到挑战,孩子就会变得非常不安,对环境的安全感产生怀疑。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秩序井然的生活环境是其安全感的基础。
2、无秩序,毁“三观”
因为对环境和生活的秩序有所要求,在孩子眼里,凡事都是有对错之分的:东西摆放在这个地方,就是对的,摆放在那个地方,就是错的;爸爸的东西,爷爷不能用,妈妈不能用;有人按门铃了,应该我来开门,你开就不行……这类对于事物存在格式和发生秩序的要求,正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孩子最初的规则意识,也是其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的基础。
3、培养秩序感,生活有条理
孩子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往往会以为世界是按照特定的秩序存在的,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孩子的这个特点,因势利导,尽量给孩子建立科学规律的作息安排、布置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呵护孩子的物权和归位意识,则孩子更容易养成条理的生活习惯。
满足孩子的“秩序感”
秩序感是孩子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才能产生真正的快乐。然而,当孩子表现出秩序敏感期的行为特征时,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在无理取闹,感到不耐烦,甚至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批评斥责,让刚刚进入秩序敏感期的幼儿心灵无法充分体会成长的美好,从而变得混乱、孤僻、不再有勇气探索未知。
因此,当孩子乐于去做一些关于秩序的事情时,家长不妨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有的职场妈妈在返岗上班后,采取了将孩子在外婆、奶奶和自己家轮流抚养的做法。殊不知,这是非常伤害孩子秩序感的做法,特别是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来说,频繁变换的生活环境,将使得孩子很难产生稳定的秩序体验,进而冲击她们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所以,保护孩子的秩序感起见,孩子出生后,最好让他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中成长。
2、努力建立科学的生活作息秩序
孩子天然喜欢有规律的生活,家长不妨利用这一点,自孩子出生起,就帮他建立一种合理、科学的作息秩序,让孩子逐步适应这种有规律的生活,为今后良好的生活习惯奠定基础(夜猫子、起床困难户统统滚粗!)。
3、营造整洁有序的生活空间环境
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更容易让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感到舒适,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摆放有序,每次使用后注意及时归位。尤其是孩子的东西,更要注意摆放有序,不要随便变换它们的位置(再也没有不收拾的借口了……)。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往往乐意维护这种整洁的格局,家长可以引导他们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让孩子形成整洁有序的习惯。
4、尊重孩子的物权敏感
孩子对特定物品的所有权产生敏感之后,家长就要注意尊重这种敏感,尽量不混淆物品的所有权,更不能压制孩子对区分所有权的主张,否则,孩子很容易获得一种意识:物品的所有权是可以很混乱的。这对于孩子发展自己的所有权意识并不是一件好事,一则容易使他们养成随意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二则容易使得他们长大后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5、理解孩子对程序的要求
当孩子因为已经习惯的或者头脑中预期的程序被破坏而哭闹时,家长要理解孩子对于秩序的强烈要求,耐心地处理问题,“重来”通常是很有效的解决对策。在无法“重来”的情况下,也要做好解释工作,这样做,孩子可能并不马上买账,依旧大哭大闹,但这是一种健康的痛苦,孩子在宣泄的过程中,也会慢慢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重来的。家长的理解和耐心,往往会让孩子多一份面对的勇气,甚至就可以启动条理的思维,行为也变得“正常”起来。
6、增强孩子的灵活性
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感受不同环境、家庭中的人、物、事,帮助孩子认识到别人的“秩序”和自己的“秩序”可以不同,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孩子就能把“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到了哪里都能“入乡随俗”,能够快速适应不同事物和人物的“秩序”。想请教一下末末爸爸,我们家宝宝三岁了,有几个坏习惯怎么都改不过来,不知道该怎么办?不喜欢洗头,总是说明天洗,但是到了明天又说明天洗,每次洗头都很难很难,再不喜欢穿袜子,天冷冻得冰凉也不愿意穿,我都不知道再冷还不穿怎么办呢?只要她不喜欢做的事情怎么讲道理,怎么哄都不去做,很有个性样的,但是让我们很头痛呢。再就是平时的脾气也很急躁,一不如意就发脾气,有时候不理她,自己会转弯,但是有时候就是一根筋到底,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一下?谢谢 孩子不喜欢洗头,可能是由以下原因产生的: 有的孩子是因为水温不合适产生了心理阴影(怕烫的居多);有的孩子是因为担心水流入眼睛鼻子嘴巴让自己难受;也有的孩子,仅仅是因为被叫着去洗头时,正在做自己喜欢做的其他事情,这样多次之后,便对洗头这件事产生了抗拒情绪;还有的孩子,经常性的感觉到父母在这类事情上的强势态度和焦急心情,因而把这个当成了父母的事情,也当成了自己的包袱——要知道,孩子在有了这样的感受之后,必然会产生强烈抵触情绪。 如果仅仅是前面两种原因,那么在改变水的温度或调整洗头姿势后,应该就能解决问题了。当然,在开始洗头之前,你必须让孩子知道已经做出了相应调整,不会再让他难受,同时可以告诉他,洗头的过程中有任何不舒适感受都可以提出来,妈妈可以随时停下来想办法帮助解决。 而如果是后面两种原因,那就需要父母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把这个看得特别重要,父母越是淡然处之,孩子越有可能接受。 如果孩子已经把洗头当成了很重的负担,每次提到这个就非常抗拒,想尽一切办法拖延,那么我建议你试一试,暂时把这件事情完全放下来。 也就是说,父母先尽量压制自己的主观愿望,暂时不提及洗头相关的事情——直到孩子感觉到痒痒了,或者大家能闻到不好的气味了。这时候再来跟孩子聊一聊彼此的感受,比如爸爸妈妈不喜欢这样的气味,请他想想办法;比如我们在感到痒痒了后会采用的方法,抓一抓可以暂时解决问题,而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要洗干净。在这样的前提下,再来问问孩子,他觉得如何处理会更好一些。 请相信,在彼此尊重的环境下,孩子一定会考虑父母的感受。另外,在感觉到不适之后,孩子更有可能把这个当成自己的事情,并积极主动的寻找解决办法。 这也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尊重孩子的感受。如果我们尊重了孩子的感受,放下自己心中过多的担忧,那么可以相信孩子,他不是毫无知觉的,他会比父母更能明白他自己的感受。 人类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这样的本能在孩子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对于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如果他真的觉得很冷,就一定不会再抗拒穿上袜子,除非穿袜子这件事已经让他产生了抵触情绪或心理阴影,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更不能逼迫他去穿袜子了(如果是这样的情绪,也可以参考前面对待不想洗头孩子的方式处理)。 前一阵天气较热,我们儿童之家的孩子们一个个都把鞋子踹掉、袜子脱了,乐滋滋的跑来跑去。说实话,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我都恨不得立刻把自己鞋子袜子脱了,加入他们的行列呢。 同样的一批小朋友,他们在冬天的时候,可没有哪个把鞋子袜子脱了到处逛的。即使偶尔脱掉鞋子玩玩,也会很快穿上。 在尊重孩子感受的前提下,再来考虑其他问题,你可能也会有不同的想法了。 哪里有权威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永恒的真理。急躁、发脾气、一根筋到底,这些就是孩子反抗方式的体现。 目前孩子年龄尚小,还没有更多的反抗能力,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等到他慢慢长大,感到自己身上有了更多的能量,就一定会产生表现出更多的反抗方式——这正是青春期孩子们十分叛逆的缘由。 因此我建议,对于那些孩子不喜欢的事情,如果只是归属于孩子自己的问题,我们不用强求,只需准备好倾听的耳朵,然后交给他自己去解决。而如果是对我们或其他人也会产生影响,不仅仅归属于孩子自己的那些问题,则可以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感受,邀请孩子跟我们一起思考一起讨论,直到获得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为止。 遇到非原则性的问题,完全可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们充分尝试;即使是那些原则性问题,也请尽量温和地坚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