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由历史长时间的积累而成,有区域差异,道德规范不是由国家强制力执行,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维持的。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个人行为的,从而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于中学生的道德培养,我认为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来进行,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使他们向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材。
一、 & &榜样教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中学生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我在平时与他们交流中就经常说“一个人的内在素养有多高 成就就有多高”,所以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历史伟人和成功人士的例子,让他们去感受这些人的人格魅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现实生活实际中或历史人物中找到适合的事例,对它们进行深刻剖析,使学生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有所感悟和振撼,使他们生深刻认识到别人在那样的环境下是怎么做的,潜移默化地使他们树立自己的道德认知,让他们在以后遇到事情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以此为规范去处理和解决。
二、 & &实践锻炼
仅有一些理论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让学生去参加一些活动,以达到学练结合的目的,让他们通过自己所做的一些事情由外及内的去影响他们,从而使他们慢慢的养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德。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们布置相应的任务,让他们多参加一些活动及让他们对某些事例进行分析等等,同时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实际处理的一些事情我们也要进行细致的分析;我们在平时布置任务及评价时要注意针对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学生中在思想道德方面也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文化教学中要进行分层教学,在道德的教育过程中也要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面对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及时评价
有人曾经说过布置的任务不去检查就是扰民,所以我们要及时的给学生进行评价,让他们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不足,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等等;同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要注意针对性,对自卑感较强的学生,我们就不能过多的批评,应该多加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而骄傲自负的学生,我们就不能做过多的表扬。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得到发展和提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平时也要注意对自身修养的提高,注意加强学习,用我们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给他们做一个好的表率;任何人接受新的事物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孩子们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在道德教育的过程我们一定要有爱心和宽容心,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的、轻松的、快乐的生活每一天。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公德意识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必须从娃娃抓起。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
1.以身作则,树立公德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公德标准。父母的言行举止,包括说话的语气、待人的方式、做事的态度等等,都将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在长期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和生活方式的确定。
生活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无形中误导了孩子的行为,成为孩子公德意识养成的“拦路虎”。比如,横过马路乱闯红灯、随意采摘路边的花朵、随手丢弃用过的纸巾……成年人这些“司空见惯”的小事,很可能让孩子日后随意违反公德变得“习以为常”。因此,父母应该特别重视以身作则,自觉做孩子公德的榜样,像小S一样,从身边小事做起。
2.培养孩子的道德认知
孩子的年龄尚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积累,对是非、善恶、美丑难以分辨,道德认知非常肤浅和有待开发。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讲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给孩子看道德培养的绘本或动画片,既可以培养孩子的道德认知,还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一举两得。
3.在行动中培养道德行为
孩子的公德意识不可能在虚拟世界里建立,最终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切身体验和逐步形成。父母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具体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比如教孩子不可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发现地上有纸屑等让孩子捡起来扔垃圾桶;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不能乱抢小朋友的玩具,想要玩应征得小朋友的同意等。
孩子的公德意识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培养起来的,家长们一定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以实际行动影响孩子,从小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