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分析,正确认识自己。
准确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明确自己学习的特点、发展的方向,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发挥的最佳才能。
2、结合实际,确定目标。
订计划时,不要脱离学习的实际,目标不能定得太高或过低,要依据:(1)知识、能力的实际;(2)“缺欠”的实际;(3)时间的实际;(4)教学进度的实际,确定目标,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为宜。
3、长计划,短安排。
要在时间上确定学习的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在内容上确定各门功课和各项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学习目标可分为:(1)掌握知识目标;(2)培养能力目标;(3)掌握方法目标;(4)达到成绩(分数)目标。
长计划是指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内容、专题,大致规划投入的时间;短安排是指具体的行动计划,即每周每天的具体安排和行动落实。
4、突出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所谓重点:一是指自己学习中的弱科或成绩不理想的课程或某些薄弱点;二是指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订计划时,一定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保证重点。
5、计划要全面,还要与班级计划相配合。
计划里除了有学习的时间外,还要有进行社会工作、为集体服务的时间;有保证睡眠的时间;有文体活动的时间。时间安排上不能和班级、家庭的正常活动、生活相冲突。
学习方法
1.不能过分依赖初三复习,从中招成绩看,成绩好的大多是从初一就一直较好的所谓“老牌劲旅”。要树立平时就一丝不苟的态度,况且数学等学科有功在平时的特点。
2.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绝不能舍本求末。
3.不能死学或熬时间,提高效率和劳逸结合很重要。
4.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学习动力,这个动力非常重要,是一种鼓舞,特别是在想放弃的时候。
5.考试前为了达到好的状态要多给自己一些暗示,如“尊重试卷,享受考试”等。
6.在平时的考试中不要过分看重成绩,这只是检验。大忌是因一次小考而得意忘形,没有掌握好接下来一段时间学习的知识,得不偿失。
7.在学习时要克服畏难情绪,培养钻研精神。
8.重每次考试后的总结和反思,找到不足并改正。
总的来说,我的学习的指导思想可概述为“有决心、有信心、有方法、有行动”。
制定复习计划,培养考试节奏
首先,中考学生如果想有效地进行复习时间管理,就需要在新学期一开始就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考生应当先给自己下一阶段的时间做一个很好的规划。然后按照这个计划去安排自己的复习。
那么,这个学习计划怎么去安排呢?包括哪些内容呢?张同学建议考生在这个阶段先给自己一个评价、评估,应该做一个自我测评。比如现在2月份了,你的复习到了一个什么程度,还有什么欠缺的地方需要跟进。
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复习的计划,首先应该在时间上要有大致的安排,比如你在一天当中,上午是复习语文、英语,下午是复习数学和理科综合。现在考试有四门课,每科不是花均衡的时间。如果理科综合比较弱的话,可能花30~40%的时间来攻它。如果数学比较强,可能只花10%的时间。一般来说,这个时候自己的弱项一定要多花一点时间。对学科中的弱项也是一样,比如每天有两小时复习语文,在进一步分配时间时,如果你的文言文比较弱,就要多分配一点时间。
再者,要时刻关注发布的复习大纲。在自己复习的时候,因为内容繁多而容易不知所措,复习大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复习指导。按照大纲来做自己的计划,可以理顺复习思路,更有效率。
最后,留出时间放松心情,这对考前的学生来说必不可少,很多考生就是在冲刺阶段搞坏了身体,以致无法正常发挥。&
人的一生中会面临各种境遇,也许有人陪伴,也可能独自一人。我希望我的孩子,不用依赖太多外部条件也可以从容地过好日子,并感受到生活的喜悦。
只要是家里有在上学的孩子,父母常会讨论课外班。除了想让孩子多学点东西,为升学做准备,课外班还有另外一个功能——管住孩子。
“学习都是反人性的。”在我女儿刚刚入学的时候,一位朋友给我传授经验,“不能指望孩子自己学习,老人也看不住,必须得有个地方去。”也因此,无论是平时放学后还是周末,即使家里有人,大家也会送孩子去托管班或者课外班。按照朋友的说法:“至少比钻被窝看电视好得多。”
我是不太情愿把孩子托管到课外班的。一方面,这样做并没有减轻家长的负担。家长平时工作也很辛苦,周末为什么不能睡个好觉,还要陪着孩子奔波在各种课外班的路上呢?另一方面,我不觉得孩子无法自己学习。
我自己就是个例子。从小学开始,我就自己起床,自己做早饭,自己整理房间,临出发前到爸妈的房间,抓住还在睡觉的妈妈的手,给我的作业本签字,然后再上学去。我高中的时候开始流行请家教。因为我数学成绩一般,家里也想过请家教。我觉得这样一则侮辱我的智商,二则增加家里的经济负担,坚决不同意。最后是靠拼命刷题和请教老师来解决。
当然,时代不同了,我孩子也不是我。不过,如何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门终身受益的技能。尤其是现在小朋友学业压力还不大,正好先尝试起来学习如何与时间做朋友。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步来。
第一步学会等待
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有自控能力。小朋友一般没有耐心,想要什么就立即要得到,很难坐得住。
有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叫做棉花糖实验,讨论了自控能力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学教授Walter Mischel对其附属幼儿园的近600个孩子做了实验。实验一开始,研究人员就在每个孩子面前放一块棉花糖,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不立刻吃这块糖,过一会他们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作为奖励。研究人员然后离开房间,15分钟再回来。
研究人员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住没有吃糖,也就是研究人员所说的“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实验人员跟踪了这些孩子的发展轨迹,发现那三分之一忍住没吃糖的孩子,在学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更好。根据一系列实验,Mischel教授总结出,自控力强的孩子更容易成功。经过更多的研究,研究小组在1992年进一步指出,5岁是发展延迟满足能力的分界线。除此之外,很多孩子在8-13岁期间都可以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
这个实验影响广泛。因为此前人们多会把成功和智商或其他先天因素联系在一起。自控能力或者说“延迟满足”能力则不一样,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的。
其实家长并不需要刻意训练孩子的自控力,因为生活中本来已经有不少锻炼机会了。比如幼儿园午餐的时候坐在椅子上等着分饭,或者排队等着洗手。又比如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能随便插嘴,而是要先等人家说完。总之,作为家长,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和大人遵守同样的规则,而不是忙不迭首先满足孩子的要求,就已经是在训练孩子了。
第二步建立日常流程
让孩子延迟满足的的前提是信任——相信等待会换来他想要的结果。这种信任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建立在日常规则或流程上——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然后会发生什么,孩子就比较放心,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安全感。
同样,孩子放学回家后,也可以事先规划一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里有几个要点:双方先商量,听取孩子的意见;计划不能太细致,要给孩子灵活发挥的空间;计划做好要广而告之,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和支持;最后计划要通过表格、白板等方式展现出来,让孩子每天都看到。
我们家每天的流程很简单——先吃点心,然后做作业,做完作业就是孩子自己的时间。我们把这个计划做成表格,挂在墙上。做完一项就打一个钩。最近大家都犯懒,有段时间没打勾了。但是这个流程大家都很熟悉,即使忘记打勾也一直按照流程在做。
第三步拒绝电视和游戏,培养恰当的休闲活动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孩子怎么利用空余时间呢?我只有一个规定:不看电视或不玩游戏。在没有家长帮助和监督的情况下,小朋友很难有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节目,更难抵御电视和游戏的诱惑。小学低年级阶段正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一旦沉迷于电视和游戏,就很容易耽误了。
这方面家长也需要以身作则,创造一个氛围或者说榜样。如果爸妈每天看电视、打麻将,却要求孩子去学习,恐怕是不成的。
和拒绝一种休闲方式同样重要的,是提供其他的休闲活动选择。我们家经常一起做的事情有三样:看片、看书和爬山。比如,我的孩子周末没有任何课外班。每逢周末,全家一觉睡到大天亮,然后一起去吃早午饭。在咖啡馆里,看书的看书,听有声书的听有声书,写文章的写文章,混一个上午。
这也算给孩子一个榜样,如何以学习的名义放松,或者说如何放松地学习吧。我不觉得大家都得把每一分钟都过得那么有意义。那样太累了。但是,至少可以让孩子理解,生活中带来欢乐的事情很多,而且电视节目和游戏不是一个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