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创造和谐家庭的理念是什么? 对孩子又有哪些帮助呢??

在沪上学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谐社会的概念:胡锦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对“和谐”概念的解读
近一两年来,构建“和谐社会”一词成为新闻媒体和百姓话语中关注程度颇高的字眼,“和谐”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如何理解“和谐”这个概念,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对于我们的生活、家庭起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如今,和谐社会的建立已经从探讨阶段进入到具体实施阶段。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谐社会的概念:胡锦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它植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与东方特色。如《礼记中庸》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谐一词在中国古代,本用于音乐,在礼乐教化中讲究韵律和谐,它内化为人心,如《中庸》所说,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泛化为人伦关系,比如喻夫妻和悦为“琴瑟和谐”,最终引伸到政治领域,东汉末年曹操的智囊、政论家仲长统说:“和谐则太平之所兴也,违戾则荒乱之所起也。”。
二、和谐家庭的构建
中国是个家国同构的社会,“家”与“国”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可以说,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是一种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而组成的特定的社会心理关系,是一种最亲密的人际关系类型,是其他关系无法弥补或替代的。
1、倡导良好的家庭理念
家庭和谐的前提是要倡导良好的家庭理念,也就是家庭伦理道德,它体现了家庭文化的核心价值,它可以内化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内在自我价值,并成为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古人很重视家庭理念的教育,如许多著名的家书,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人类宝贵财产中的一部分。象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曾国潘家书,近代有付雷家书等,有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准则,至今还有深刻的影响。
根据古往今来的教子经验,家庭理念教育应当突出几个方面:
第一,“孝心”,是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国社会最高的道德准则,“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孝”是伦理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没有孝心,就不可能有良心,没有良心的人可能产生狼心,一个狼心横行的社会必然对家庭社会造成祸害。现代许多公司在招聘员工时把“孝敬父母”列为首要条件,一些地方政府在考核官员时也把这一条列为重要品行之一,。整个社会对于“孝”在做人品格中的作用理解是十分深刻的。
第二,“节俭”,目前社会上物欲横流,消费至上,攀比成风。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浮躁,有许多家庭矛盾、社会上的违法案件都是由于对物质金钱的过度追求而引发的。中华民族是个注重节俭的民族,勤由节俭败由奢。朱子治家格言中提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如果我们能够奉行节俭的美德,清心寡欲一些,降低对物欲的追求,少一些攀比,量入为出地消费,不仅能使我们的心态更加平和,而且能使我们的家庭关系更加稳定。
第三,“诚实”,个人的诚实是社会诚信的基础,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诚实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是一种道德的力量。个人诚实的品格是在儿童社会化的养成教育中形成的。一个和谐文明的家庭必定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家庭。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夫妻关系之间应当开诚布公,坦诚相见,彼此之间充分信任,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2、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第一,强调家庭的责任
和谐的家庭关系首先在于家庭的责任。也就是说,每一个家庭成员对于家庭建设应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是一种最起码的要求。应当强调的是,家庭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包括权利义务相等。在传统观念中,妻子一般承担贤妻良母的角色,家务和孩子教育属于妻子的“份内事”,男人只顾挣钱养家。但国外有许多研究表明,在一个家庭中,如果能够夫妻共同分担家务,有利于夫妻关系的和谐,如果父亲能够比较多地参与子女教育,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对于孩子来说,如果让他们承担一些家务,也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第二、遵守家庭的秩序
不同的家庭之间也有不同的秩序和规范,比如说,尊老爱幼,上慈下孝等,一个和谐的家庭必定是一个长幼有序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应当明确各种角色关系,遵守家庭的规范。家庭是爱的学校,家庭是培养成熟的心智和健全人格的地方,而且家庭也是培养秩序和建立理想世界的基础。
第三,珍惜和创造家人共处时间

和谐的家庭关系是需要交流的,尤其是现代社会处于一种信息爆炸的局面,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一些负面信息,容易使人迷失自我。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沟通,彼此之间多交流,在某些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有了困难大家一起面对,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家庭支持系统。另外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交流也非常重要,美国汽车巨人亚科卡有一句名言“给予始于家庭”,对家人的关爱,并不是仅仅是表现在你挣了多少钱,更重要的是要多花时间陪伴家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所以和睦的家庭需要家庭中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从增进家人感情角度考虑,不妨订一些家庭规则,比如说全家人尽量在一起吃晚餐,或者共度周末。有条件的话,全家人一起到郊外旅游,通过这种全家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可以消除隔膜,增进家庭氛围,共享天伦之乐。

创造和谐家庭的理念是什么? 对孩子又有哪些帮助呢??(图1)


3、婚姻关系的经营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因此协调好夫妻关系,不管是几代人同堂的主干家庭还是两代人的核心家庭,夫妻关系都是家庭关系的轴心。亲子关系只能从属于夫妻关系。
由于离婚率不断地攀升,目前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婚姻危机。2003年,中国民政部门每颁发7张结婚证,就要发出一张离婚证。平均每天有4000对夫妻关系解体。2004年全国离婚率将近20%,在有些大城市甚至达到百分之四、五十。有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说明婚姻中的个体自由度很高,有利于婚姻质量的提高,但事实上,离婚率升高带来好多社会问题,首先减低了人们对婚姻的信任度和忠诚度,所以现在社会上出现一种恐婚症,同居不婚现象增加,性关系泛滥。其次对双方尤其是对孩子的伤害,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是不是这些婚姻都要以离婚而告终呢?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三分之二的婚姻不必以离婚而收场,说明婚姻关系是可以调适的。瑞典一位学者提出,婚姻有三个阶段:蜜月期、分离期和成熟期,我们国家缺乏这种机构,也缺乏这种专业人员,所以许多夫妻关系出了问题,得不到指导,有的任其发展,最后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婚姻关系的经营除了要恪守互敬、互爱、平等、尊重等有助于夫妻关系和谐的基本原则之外,还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婚姻的责任和包容性
夫妻之间没有矛盾是相对的,而有分歧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关系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满足对方的所有要求。现代社会外界的诱惑也很多,而且会用许多美丽的包装,比如,2004年在媒体上讨论得非常热乎的“第四类情感”问题,电影电视等媒体也为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大加粉饰,一些学者甚至为丑恶的“换妻”现象摇唇鼓舌,-面对这些纷乱的现象,我们应当提倡婚姻忠实的理念,强调婚姻的责任和一种包容性。在面对婚姻危机的时候,不要轻言分手,要培养一种耐性,用积极的态度解决分歧,达到相知和理解。
第二,平和的心态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改革使得原来的利益格局得到调整,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得人们内心的混乱和冲突增加,直接导致心理压力的加剧,影响到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因此保持一个平和乐观的心态十分重要,如何保持呢?要有一种心存感激的心态,对于已经拥有的东西,要有感恩之心。我们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家人让我们感觉到家庭的温馨与和谐,感谢邻居,我们有一个安全整洁的生活环境,——总而言之,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存感激的心态面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所经历的每一件事,过好我们的每一天,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宁静和谐,只有当个体和谐了,才能达到家庭的和谐,只有家庭和谐,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父母与孩子进行经常的、有效的沟通,有利于父母改进教育方式,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有利用于消除、缓解青少年的焦虑、紧张、苦恼及孤独压抑的心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有助于孩子避免形成胆怯、缺乏自信、情绪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
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与适度期望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略高于孩子现有水平,但又是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期望,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处于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对孩子要求和期望过高,使他们总不能达到目标,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怯懦、退缩、焦虑、压抑等消极心理。对于孩子要求、期望过低,会使孩子缺乏上进心和自信,阻碍他正确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和谐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气氛愉快轻松,有利于松弛青少年的紧张和不安。父母之间的良好婚姻关系为青少年提供了平稳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一致的管教方式,使青少年有正确的行为规则。家庭成员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关心和支持,有利于青少年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保持愉快、乐观、积极的心境。
对孩子专制、溺爱、放任的家庭均不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专制型家庭里,家长绝对权威,子女要绝对服从。在这样的环境里,青少年很容易形成被动、胆怯或反抗等不良心理行为。
在溺爱型家庭里,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切以孩子为重,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中,青少年很难真正长大成熟,往往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任性、自我中心、人际交往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
在自由型家庭里,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力顾及孩子,许多事情要靠子女自己面对和处理。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青少年,一般说来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但由于缺乏家长的关心、帮助与监控,出容易出现意志涣散、人际交往过于随便、自由散漫、难以抵御不良影响等问题。
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推动世界的物是摇摇篮的手。”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墨化的作用。父母要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父母。
(一)高素质的父母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德和良好习惯的父母。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家庭教育中对子女个性的培养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追求卓越。理想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标志。一个人行为的背后肯定会有多种因素在推动着他,但毫无疑问,最高境界的肯定是理想。只有培养卓越,不断向着更高境界去攀登的人,才以达到辉煌的顶点。理想对孩子来说,是最神圣的,让孩子自觉地追求神圣是最完美的家庭教育。
2、独立自主。独立是人的天性。父母主要职责在于去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东西,然后加以培养、壮大并完善。着重孩子、放手成长、培养独立自主意识是对每个父母的基本要求。
3、持之以恒。父母应教育孩子认识到把握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坚持。有所成就的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不仅在于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劳动,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凭着坚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4、勤俭节约。“不要从经济上放纵孩子”。这是许多有远见的教育家对父母有忠告。孩子具有什么样的金钱观对孩子以后的成长相当重要。勤俭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从小培养孩子爱惜粮食、玩具和器物,体恤劳作的艰辛,不暴殄天物,不浪费的良好习惯品质。这些优良品质的养成对孩子来说将终生受益。
5、良好习惯。好习惯来自于平时的点滴培养。对父母来说,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就会成自然,习惯成定式,孩子以后自然而然就会从事某种格式化的行为了。培养孩子的习惯可以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三方面加以塑造。其中,生活习惯是基础。
(二)高素质的父母是永远保持年轻心境,懂得把童年、童心还给孩子,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成长的父母。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身要保持年轻心境。父母要像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一样,努力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长,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父母应尽可能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按照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并适当地加以指导。
(三)高素质的父母是善于发现孩子天赋,善于挖掘孩子潜能,善于培养孩子特长的父母。
父母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天赋与潜能,父母就应该坚定不移地相信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天赋和潜能,他来到这个世界必然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生的道路看似很漫长,但真正起决定作用,允许人选择的紧要关头一生只有那么几次,为人父母若说对自己的孩子负责,最大的尽责就在于当你的孩子面临困难时,充满信心地对孩子说声:“你行!”。这激情澎湃的声音无疑是推动孩子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这往往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四)高素质的父母是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和以棍棒的方式教训孩子的父母。
我们不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孩子,那么他们永远不可能形成独立的人格。强调平等地对待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水要给孩子任何帮助、批评和建议。问题的关键是父母要以民主的方式教给他,给他选择的机会和解释的权利,当孩子觉得父母不是以长者的身份和权威来教训他的时候,父母的意见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五)高素质的父母是有着和谐家庭关系,能以身作则、一诺千金的父母。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行为的养成成度上是通过模仿,这是孩子学习的根本途径之一。父母的榜样作用对成长过程中的孩子起着强烈的刺激,父母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让孩子学会尊重人,这是人的基本品质之一,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造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