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茶道?有很多种解释和理论论述。其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定义是这样的:“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种观点是把茶道简单归结为品茶的审美,是一种美学的范畴。笔者认为,中国的茶道的精神远远不是美学意义上对品茶的审美。中国茶道的精神体现的是5000年中华文明对世界本源的探索和对人性的认知。
一、茶道的起源与中日两国茶道的发展简述
毋庸置疑,茶道起源于中国。从现有文献资料可知,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意思就是:喝茶,饮茶等茶道被广泛的推行,风靡一时,王公贵族朝臣没有不喝茶的人。)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因此,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兴盛于唐宋时期的浙江余杭径山寺“径山茶宴”,被两次入宋的日本高僧千光荣西带回国推广发展,成为了日本茶道精神与仪轨形成的坚实基础。他归国时带去了天台山茶叶、茶籽以及植茶、制茶技术和饮茶礼法,写了日本第一本专门茶学书籍《吃茶养生记》,介绍种茶、饮茶方法和茶的效用,被誉为日本的“茶圣”。
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在继承和发展中日两国茶道精髓的基础上,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他对日本茶道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由于茶道本身就是融会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礼仪、缝纫等诸方面的综合文化体系,因此,利休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茶的本身,扩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
千利休认为茶的最高境界是“无茶”。千利休有一首有名的诗,来说明他的茶道精神:先把水烧开,再加进茶叶,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千利休的成就之一是使得饮茶这一活动充满了庄重的仪式和深义。茶道的每个细节,从耐心地将水煮沸到取茶泡茶,都非常切合禅宗哲学关于谦恭的信条,关于对自然的理解与敬畏,以及对万物转瞬即逝的重要性的感悟。千利休的茶道思想究其根本还是建立在中国佛教禅宗思想基础之上。
有一种理论认为“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笔者倒是不这么认为。中国的茶道出现最早,最先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中国的茶道从某方面讲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规范的茶道仪式更利于茶道精神的传承,但是中华文化更注重兼容并包与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茶道形式虽有变化,但是其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涵没有改变过,中国茶道从未湮灭过,依然以勃勃的生机不断传承和发展着。
二、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
什么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他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
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台湾的国学大师林荆南教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此外,台湾的周渝先生也曾提出“正、静、清、圆”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代表。据陈香白教授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种种说法不一。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各家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特别是清、静、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这是因为中、日、韩三国茶道的发展根基就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