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应该怎么传承民族文化?鉴赏艺术风情

在沪上学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是继理论委员会、青工作委员会、戏剧戏曲艺术委员会、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后成立的第五个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工作体系不断健全的重要标志之一。民族民间文艺评论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将为文艺评论事业注入生机与活力,并成为推动中国文艺评论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一,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歌剧的历史。70多年来,我国歌剧艺术工作者创作演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等一大批经典民族歌剧作品,形成了中国民族歌剧的优良传统,开辟了中国歌剧繁荣发展的崭新道路。许多经典唱段脍炙人口、传唱至今。可以说,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中国民族歌剧为世界歌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段辉煌的歌剧历史和歌剧传统曾有一段时间却未能受到足够重视,也较少有人去踏踏实实地研究冼星海、聂耳、马可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传承民族歌剧十分必要,而且十分紧迫。
其二,有利于当代歌剧创作者科学地把握歌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民族性是歌剧带有根本性的艺术特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翻开世界歌剧史就不难看出,民族性是世界歌剧的共性,是普遍规律。欧洲歌剧于16世纪末诞生于意大利后逐渐向四周传播,先后传入并影响西欧与北欧各国,以及俄罗斯与东欧。这些国家先后产生了自己的歌剧,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征,跟意大利歌剧并不是同一种模式、同一个腔调。奥地利有莫扎特的轻歌剧,德国有瓦格纳的乐剧,法国有喜歌剧,俄罗斯有格林卡、鲍罗丁的歌剧,直至出现柴可夫斯基的歌剧高峰。欧洲各国的歌剧无不反映本民族的生活与性格特征,意大利人的热情四溢、德国人的坚韧持重、法国人的浪漫、俄罗斯人的忧郁……都淋漓尽致地反映在各自的歌剧中。由此可见,歌剧的民族性并不是我们的主观臆断,而是世界各民族歌剧的共同特征,创作《白毛女》的前辈的杰出贡献正在于他们用这一伟大的歌剧宣告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并在世界歌剧占有了一席之地。文化部于组织开展了纪念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70周年系列活动,开始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成立工程指导委员会,召开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座谈会,并从全国遴选优秀剧目进行重点扶持,形成一股民族歌剧的创作热潮。12月16日在南京开幕的第三届中国歌剧节是党的十九大后举办的歌剧盛会,将集中展示一批民族歌剧新作。
其三,有利于未来中国歌剧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地发展。中国歌剧未来如何发展?无非是两条:一是继承,二是创新。有传承才能继承,有创新才能发展。包括歌剧艺术在内的艺术时空坐标是:一代有一代的艺术,这是时间,需要创新性、现代性;同时,一个民族又有一个民族的艺术,这是空间,需要民族化与民族特色。准确地把握住艺术时空坐标,传承好民族歌剧(从艺术教育到艺术实践),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关键。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主张当代歌剧要传承民族歌剧乃至古典戏曲、民歌曲艺等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并不排斥对国外优秀歌剧艺术的学习与借鉴。洋为中用与古为今用都是不应忽视的。
有丰厚的传承与大胆的创新,我对中国歌剧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决定,聘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乔晓光出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主任,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宋生贵,广西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容本镇2人为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侯仰军为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董永俊为副秘书长,巴赫提亚·巴吾东等23人被聘任为第一届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委员。
乔晓光在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的工作规划报告中详细阐述了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的特点、筹备情况和发展意义,畅谈了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今后的工作规划和设想。乔晓光表示,“这么多年我们在民协和中央美院做民族民间文艺的研究有一个重要的体会,民族民间文化最大的现实意义是它代表了这个民族今天的身心,心跳多快,脉搏,血流,温度,体温,甚至喜怒哀乐就在民族民间的生活当中。”
乔晓光说,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别多,丰富,各民族团结,互相融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民族的文化特色,这一文化特色在什么样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上,甚至理论积累上更好地推动工作的开展,这不是简单的短时期可以做的,更多地团结社会的力量,尤其是高校中青年学者和青年大学生参与进来,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高校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民族地区和文化遗产地区的高校对于推动本地地缘性的民族文化的传承、认知以及创造和文艺作品情感的吸收是当地民族的中坚力量,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社会协作方式。
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围绕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成立的意义、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随后举行了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现状研讨会,宋生贵、陈捷、董永俊、冯莉、侯仰军、刘晓路、姚艺君、张鹏等委员代表作了发言,深入分析了新时期、新形势下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时面临的挑战,以及民族民间文艺评论工作者身负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是继理论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戏剧戏曲艺术委员会、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后成立的第五个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工作体系不断健全的重要标志之一。民族民间文艺评论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将为文艺评论事业注入生机与活力,并成为推动中国文艺评论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应该怎么传承民族文化?鉴赏艺术风情(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