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孩子不敢交朋友 家长伤脑筋 该怎么开导孩子才好呢??

在沪上学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不少妈妈常常因自己的孩子胆小而伤脑筋,她们疑惑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产生害怕甚至是恐惧心理。另外,针对不同情况下孩子产生的恐惧心理,父母应如何帮助他们胆子大起来呢? 恐惧心理从何而来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鼻祖美国科学家华生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恐惧实验,实验结果很成功,但也引发了伦理方面的争议。

不少妈妈常常因自己的孩子胆小而伤脑筋,她们疑惑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产生害怕甚至是恐惧心理。另外,针对不同情况下孩子产生的恐惧心理,父母应如何帮助他们胆子大起来呢? 恐惧心理从何而来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鼻祖美国科学家华生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恐惧实验,实验结果很成功,但也引发了伦理方面的争议。小艾尔伯特是个9个月大的孤儿,他本来并不害怕白鼠和其他白色的东西。在实验中,华生让小白鼠和巨大的声音同时出现,几次之后,即使不再出现巨大的声音,小艾尔伯特也会害怕白鼠,而且就连白兔、白色毛皮以及白色面具等东西也都让他感到恐惧。也就是说,小艾尔伯特“学会”了害怕白色的东西,他把白色和危险联系到了一起。 “学会”害怕并非一定要通过亲身的经历,也可以通过观察获得。例如美国的一项实验发现,在实验室中长大的猴子不害怕蛇,还会跨过蛇去拿香蕉,但当它们看到电视中的猴子对蛇很警惕后,也学会了对蛇“敬而远之”。 三种恐惧心理应对法 当孩子怕生—— 专家解析:一般来说,6个月大的孩子已经认识自己的妈妈了,并和妈妈建立起依恋的感情。到7个月左右,孩子不仅能识别陌生人,还会害怕陌生人,尤其害怕男性。其实,这种“怕生”的自然表现,也是孩子自我保护本能的一部分。 建议:不要让孩子总待在家里,经常带他外出,接触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给孩子创造接触更多人的机会。

此外,应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和陌生人亲近,如被抱、被亲等,让孩子在他感觉安全的距离内和他人交往。 当孩子害怕陌生事物—— 专家解析:有时孩子害怕的东西在成人看来不值得一怕,例如一只会摇头唱歌的娃娃,甚至是妈妈戴了墨镜的样子。 一项研究发现,完全熟悉和完全陌生的物品都不会让实验的动物感到害怕,但中等陌生程度的物品则会激起动物最大程度的恐惧,因为熟悉意味着安全,而完全陌生的事物,因为不了解,反而不被引起关注。但是,中等程度的陌生,既能被识别,又与以往的经验不同,最容易引发孩子的恐惧心理。 建议:让一件事物从陌生逐渐变成熟悉,就不会让孩子害怕了,例如将娃娃摆在房间里,让孩子逐渐熟悉,然后再让娃娃发出声音,孩子就不会害怕了。父母还可以主动示范玩娃娃,让孩子知道娃娃并不危险,孩子就会从父母的态度中消除害怕的心理。 当孩子对黑夜恐惧—— 专家解析:怕黑可能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因为要和父母分房间睡觉;有的是因为害怕黑夜中有怪物;还有的可能是孩子经历了精神创伤,表现为怕黑。父母应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 建议:如果孩子是因为和父母分房睡而怕黑,可以尽量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例如逐渐缩短睡前陪伴孩子的时间,直到孩子适应。另外父母要经常告诉孩子,自己有多爱他,给他安全感。 如果孩子因为想象而产生恐惧,“素材”往往来自电视,要尽量让孩子看内容和他的日常生活更接近的节目,临睡前尽量选择阅读等安静的活动,父母还可以对孩子解释,让孩子理解想象和现实的区别;如果孩子是因为生活变动而产生怕黑心理,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亲情;如果是由于创伤性事件导致孩子经常恐惧,那就需要寻求专业人士进行心理辅导。紧张者表现为面部肌肉僵直、不自然,身体的某些部位不由自主地发抖、心跳加快、手心冒汗等症状;在心理上,紧张者主观上感到别人都在盯着自己,看到了自己的紧张表现,甚至别人还在心里嘲笑自己,同时,他们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逃避心理,在公共场合,尽量逃到不会被人注意到的角落,而且尽量不发言,来减轻自己的紧张状况。但只要正确地认识了它,并下决心要改变,运用科学的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技巧,一定能使自己走出这个心理怪圈的。 要克服社交紧张心理,首先就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一些良好的观念: (一)悦纳自己 树立自信 很多社交紧张者就是因为不悦纳自己、对自己不自信造成的。所以,要改变首先就得在心里接受和悦纳自己,树立起对自我的信心。

&(二)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 过于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过高,就容易患得患失,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心想要得到别人的承认,从而迷失自己。接受自己的现况,不要去管别人怎么看,你越害怕出错,就越会感到手足无措。 (三)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身体反应 紧张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上的不适,根据“强化理论”,如果紧张时我们太注意自己的身体某些部位的紧张反应,就相当于是在强化自己的紧张行为,使其一步一步地加重。而当我们不去管自己的紧张反应后,由于紧张得不到注意和强化,紧张反应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四)勇敢地去面对 有紧张现象的人,在社交场合下,往往会表现出逃避心理,害怕自己会出丑而不去面对。其实,逃避并不能消除紧张,相反,它会使你感到自己的懦弱,使你责备自己,以致下一次会更加紧张。而且,我们也不可能逃避一辈子的,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是必须与人交往的,早晚有一天,我们都必须去面对。

孩子不敢交朋友 家长伤脑筋 该怎么开导孩子才好呢??(图1)

在线咨询